双面优等生

发表时间:2021/1/29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1年2月   作者:陆云美
[导读]

陆云美    常州市第五中学  213000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ISSN1672-1128 (2021)02-007-01

        小波以中考623分的高分考上高中,进入了我的班级。这个分数也是2018年全年级的最高分。按理他可以去更好的高中,因为种种原因他选择了我所在的这所高中。
        看到这个分数,根据以往的经验,我猜想他一定是一名学习自律,学习效率较高,做事条理清晰的学生。
        事实正好相反。经过观察,我发现他的行为习惯完全像小学生。
        自习课,只要我不在教室,他绝不会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总是跑到教室的各个角落找同学聊天,交给我的作业完全在偷工减料。其它任课老师反映,只要老师不到,他就不会在坐位上安静等待,而是游荡在教室各个坐位跟同学讲话,老师讲课时,想插话就插话,想跟同学讲话就讲话,可以说自控力要低于大多数同学。
        我还发现,平时他宁愿在教室打扫卫生,也不愿意看书,就算看书,时间也不会超过10分钟。他曾经把网购的游戏机偷偷带到课堂玩,还曾经为跳舞不上英语课......
        上课注意力高度集中是学习的关键之关键,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不二法门。小波学习效率如此低下,考试还能名列前茅,完全是因为他的智商比其他同学高而已。
        是什么原因造就了他的自控力自律性是如此匮乏?
        带着疑问,我走访了小波的妈妈。
        波妈妈说,小波在家里绝对是规规矩矩的。放学回家,我规定,除了吃饭上厕所(吃饭和上厕所的规定时间是30分钟)之外,不得离开自己的座位。做完作业就立即开始上网课,上完网课洗洗簌簌11点30分准时睡觉,天天如此,雷打不动。从不浪费1分钟。我也绝对不允许他浪费1分钟!他在家永远得听我的安排!小波妈妈一再强调。
        我又问,小波初中的时候是不是在课堂上也曾经有过类似的表现?
        小波妈妈起初表情冷淡,良久叹了一口气说,上初三的时候,老师也反应他在学校有类似情况。为了让小波专心,我和老师商定,除了上厕所,禁止他离开自己的座位!
        我很想提醒她,孩子在学校和家里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反差,很大原因是她的教育方法出了问题。可面对固执又僵硬的侧脸,我最终以更婉转的方式提醒她,小波现在重蹈覆辙,可能意味着这个方法对孩子效果不大,或者说老办法已经解决不了老问题了,需要尝试新方法。
        小波妈妈几乎是条件反射式的斩钉截铁地答道,在家里他很规矩!
        我能理解她当下的心理。小波对未来学习和生活的态度,甚至对异性态度,产生的任何偏差,都来自原生家庭。如果她的教育方式方法和小波现在的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意味着她的教育方法是失败的,同时也意味着她可能要为小波的未来买单。两者无论是哪一个,都不是她能承受的果。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找来小波,和他聊他小学的成长经历。
        我问,是不是小学的课余时间都被安排满了?他说好像是的,我接着问,还记得都学了什么吗?他又歪着头抬起眼睛看着远方思索了良久,最终还是摇了摇头,羞愧地说,记不得了,好像什么都学过,小记者、围棋、奥数......又好像什么都没学过,不记得了。


继而低下头摆弄着衣角,过了很久,他抬起头看着我,对我说,那时候所有空余时间都被兴趣班填满了,我只有在上兴趣班时才可以偷偷玩会儿。这样时间好熬一些。
        那一刻,有种说不出来的酸楚瞬间填满了心间。可怜的孩子,他只能在那里撕开窒息的天空,喘一口气。
        我又问,初中的课余时间也是被安排的满满的?他答,是的。我接着问,在初中时是不是规定除了上厕所,其他时间不允许离开自己的座位?他重重地点了点头,满脸苦笑。
        如果时间可以倒流,还小波一个与年龄相符合的童年,让他跟着自己成长的节奏走,现在的他,对学习不至于如此反感。
        过度的压抑必然反弹。这是无数教育心理学实证案例的结论。很多在青少年被过度填鸭式学习的孩子,上大学之后,极大概率会走向另外一个反面,疯狂补偿童年缺失的游玩。甚至终生讨厌学习与做学文。
        高一第二学期开学1个多月后,我发现小波总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我问他原因,他深深叹了口气说,我妈认为我最近学习不认真,已经有一周不和我说话了,我爸爸去做她工作,妈妈也不和爸爸说话了。说完,眼睛里蒙上了一层雾气。
        我很想为小波做点什么。
        他敏感地捕捉到我的心思,看着我说,老师,你不用做我妈妈的工作,没用的!隔了好一会儿,他突然冒出来一句话,有的时候我都想跳楼!
        望着他渐跑渐远的背景,我希望他只是一种发泄。
        据现代管理心理学专家鞠强教授临床统计,在中国母亲伤人问题非常突出。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规则倾向差、指责型人格等)、心身疾病(皮肤病、顽固性头痛、长期慢性腹泻等)、心理疾病(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主要因素来源于父母,其中,由母亲造成的大概占70%,由父亲造成的占15%,由学校或同学造成的占5-10%。现实中,孩子人生痛苦的主要根源来自于母亲。这与我们的传统观念,母爱是伟大的恰好相反。母爱伤人主要是由母亲的三种心理特质引起:指责型人格、控制型人格、追求与自己不匹配的婚姻。此外,男孩对异性的认识,往往来源于母亲。母爱伤人的同时,极有可能会给男孩埋下同性恋、阳痿等祸根。
        家庭教育常见误区
        母亲把控制欲延伸到家庭。控制欲望强烈的人,也称为控制型人格,即领导欲望很高,又没有领导才能,控制欲常常无法从社会上得到满足,就喜欢把领导欲望施加到亲密人群身上,尤其是在孩子身上。在家里,常常号称我要把你塑造成最优秀的社会精英,不给孩子1分钟的休息时间。究其根本原因,一方面是让孩子完成自己未完成的任务,另一方面是用自己的意愿取代孩子的意愿,满足的自己控制欲。
        家庭教育的思考
        学会克制
        但凡控制,必遭反噬。控制孩子,只在孩子独立意识尚未形成前短暂有效。随着孩子青春期的到来,父母要克制内心的欲望,放弃自己的控制欲,要充分信任孩子,给孩子自我管理和锻炼的机会,接受他的未来需要他自己磨砺的现实。在这个案例里,如果母亲能信任小波,他一定能合理分配好自己的时间。
        杜绝过度压榨式学习
        孩子的脑力和体力都有发育过程(详见埃里克森《人生八阶段》)。过度压榨式学习相当于另类童工。案例中的妈妈,安排给孩子的是远远超过他能承受的学习重负,就好比让10岁的孩子去做成人的工作,他会非常累,后果极大可能是上大学后失控,其次是思维容易固化,创新力不足,抗挫能力差。换句话说,母亲的不当教育极大可能使得孩子进入不了精英阶层。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