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莉
厦门市思明区艺术幼儿园 361012
[摘要] 不同的表现形式,相通的表达内容;不同的操作体验,相通的艺术感受;不同的感知氛围,相通的艺术环境。艺术通感在幼儿园艺术活动整合中广泛融入运用,让幼儿在自然的艺术体验中激发兴趣与主动,促动坚持与专注,引发想象与创造,愉悦游戏,快乐学习,积极思考,善于反思,在艺术整合中自主提升,有效发展,促进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为幼儿终身的有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艺术通感 艺术整合 学习品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说明”部分强调,实施《指南》时应“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并明确指出,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艺术间的通感既有利于营造和谐统一的审美氛围,又有利于幼儿愉悦身心、激发灵感、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操。在艺术教育目标统一并关联的艺术活动中,如何巧妙地架构艺术通感的桥梁,将共通的艺术教育形式和手段融会贯通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呢?尝试通过音乐与美术间的整合进行艺术教育,促动艺术感知的共鸣,寓教于乐,让幼儿在积极情绪的情感体验中促进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
一、不同的表现形式,相通的表达内容,通感促进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
音乐与美术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架构艺术通感的桥梁,通过相通的表达内容,在音乐与美术的艺术整合活动中,运用艺术独有的熏陶感染,鼓励幼儿专注欣赏感受,大胆尝试,自主、创造,合作、分享等学习品质,在轻松共通的艺术氛围中得到促进。
1. 通过艺术通感表达感受,自主探索大胆尝试。
音乐是听觉、时间艺术,美术是视觉、空间艺术,音乐与美术之间一个有声,一个显形。通过艺术通感,让幼儿聆听音乐带来的感受,用各自理解的方式,借助美术手段将共通的艺术形象大胆进行表达。大班艺术活动《星月夜》中通过美术欣赏与音乐欣赏的艺术通感关联整合,孩子们的观察力和情感表达,在教师创设的轻松梦幻的氛围下得到了激发。不同色彩能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孩子们通过眼睛去观察,通过情感去体验。在音乐氛围下他们自主选择符合自己心情的颜色,在“夜空”中起舞,用身体动作表达着自己在星空的遐想。自主想象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欣赏乐曲中的形体展示融入了色彩情感的铺垫,为之后的美术表征奠定了情感基础,带着情感的表达触动幼儿更加自主探索、大胆尝试。在音乐与美术的整合中,通感的架构,促进幼儿更加投入的表达感受,自主探索大胆尝试。
2.在通感效应的作用下,直接体验大胆表达。
“通感效应”是艺术创作与鉴赏中各种感觉相互渗透或者挪移的心理现象。在通感效应的作用下,让幼儿的艺术体验更为直接,并愿意大胆尝试与表达。孩子们天真烂漫富于幻想,创设环境运用机制发挥孩子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大胆合理的想象。在中班艺术活动《快乐的小鸟》中,教师结合孩子们的自我展现,引申到多变的画笔笔触,把无形的身体动作表现用色彩笔触化作有型。将直接感受和直观表现进行了巧妙的整合,让最后的成果在经历了层层递进的探索后,呈现得更有内涵,笔触、色彩的表征与直接经验接轨,不再是机械的模仿与再现。
3.艺术通感刺激情感体验,引发联想。
音乐与美术欣赏都能培养孩子们的审美以及高尚的品德。音乐与美术整合产生的艺术通感促使幼儿对艺术作品的感觉更为生动立体,刺激了幼儿的情感体验,引发了更为丰富的联想。在音乐的萦绕中潜心欣赏画家画作、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大胆表达,在音乐氛围的笼罩下,专注兴趣得到激发。各类经典的美术作品都表达了创作大师独特的心情,在大班艺术活动中,幼儿结合乐曲《星空》欣赏了梵高的画作《星月夜》。在对作品整体感及色彩、笔触的赏析中,去体会创作者的意图和情感,孩子们感受到了自我和大胆的美术创作联想。并尝试用大师们的色彩创作方式表现星空,通过独立完成,互助合作、小组协商等水粉作画的形式,让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在画作中得以表达。
二、不同的操作体验,相通的艺术感受,通感促进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
身体动作的表现,美术作品的表征,在音乐与美术的整合中,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增强幼儿的艺术感知,在相通的艺术感受中,促进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
1. 不同的操作体验激发兴趣及主动学习的愿望。
在音乐与美术整合的艺术活动中,通过游戏、操作、层层递进的活动等不同的操作体验能更好地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愿望。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在小班歌唱活动《手指变变变》中,运用手指魔术的游戏贯穿于整个课堂,手偶表演、手指涂鸦、指套游戏等等,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情境,分组模仿手指想象、分组绘画发现、分组选择表演等,在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条件的创设下,孩子们主动参与学习、想象和探究,自然习得了歌曲,快乐演唱。
2. 相通的艺术感受保持兴趣度,坚持专注学习。
魔术道具组合的表演艺术、美术变幻的色彩艺术,乐感体验后的歌唱艺术,相通的艺术感受环环相扣,保持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度,专注学习的品质在艺术通感的调动下得到培养。小班幼儿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如何让幼儿专注活动,在活动中保持较佳的活动兴趣呢?在小班歌唱活动《手指变变变》中,我通过手掌魔术师的趣味、神秘角色贯穿于整个活动。通过手掌偶小道具,颜料变成神秘的“魔法药水”,激发展示愿望的小小表演台等,趣味神秘地刺激,保持孩子们参与的兴趣度,坚持专注学习。在油水分离画的魔法变化中演绎着趣味的歌曲。魔术的神奇,道具的新奇,通过艺术表演的魔术小把戏、艺术创作的魔术小道具,在艺术通感的衔接中,不断激发幼儿的兴趣,提高了孩子们学习的坚持与专注度。
3. 艺术通感体验激发幼儿想象与创造。
通感通过感官间的互通互用来感受艺术,在音乐与美术的通感体验中,让幼儿的想象与创造力得到激发。小班艺术活动《谁会飞》中,美术表征的体验与音乐的内涵相关联,通过想象在前,结论在后的方式孩子们表达着自己对飞、跑、游的动物们的了解。通过分组讨论、交流已有的经验,表达了最原始的感知。教师再以简笔画的形式勾勒小结,将感受到的形象变得更为直观明了,为幼儿后面的绘画发现及歌曲歌词的理解做好铺垫。通过分组自由表演想象、集中讨论、简笔画涂色等表征形式,用色彩鲜明的涂色表征,激发幼儿大胆想象与创造,听觉视觉交融的艺术通感激发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幼儿尽情表达自己的感受及对歌曲的理解。
三、不同的感知氛围,相通的艺术环境,通感促进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
美术的表征、音乐艺术的内涵,不同的感知氛围营造了相通的艺术环境,孩子们在与环境的交融中,饶有兴致地大胆参与,创作、表征,分享、交流。
1.多元的艺术活动方式,形成环境艺术的统一。
在主题环境的创设中,选择各异的美术材料和表征方式,结合主题内容,在美术活动和美术区域游戏中提供给丰富的材料赋予艺术的主题或名称让幼儿操作表征。有着如:废旧物粘贴、喷刷画、拓印画、扎染、刮画、撕贴、折剪等美术形式,为幼儿创造自由表现的机会和场所,鼓励幼儿用不同的美术形式,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多元化的艺术活动方式,形成环境艺术的统一。
2.开放的艺术相通环境,营造自主创作的氛围。
营造开放的艺术相通环境,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艺术的感知。收纳盒的整理、材料的投放、玩具的选择,精心讲究其教育意义,吸引着幼儿乐于动手参与艺术创造中。在活动区里放置各种绘画工具材料:有颜料、纸张、笔墨、橡皮泥、剪刀及各种各样的辅助材料(贝壳、吸管、纸盒纸杯、瓶盖、光盘、毛线等),当幼儿有兴趣、有灵感时,便可以自由发挥和创作,提供给幼儿一个自由的空间,激发了幼儿创造的欲望。有了这样的氛围,孩子们可以随时观察美、欣赏美,能随意及时地表现美、创造美。同时,在活动室里,教师引导幼儿用小手画出的重彩画、素描画、水彩画、版画、蜡笔画和手工等,作品展示在墙饰上。孩子们看到自己的作品,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他们从中找到了一种艺术感觉,在赏心悦目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艺术上的享受。开放的艺术相通环境,营造自主创作的氛围,从而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启迪了孩子们的智慧,实践了“环境融美”,陶冶美好情操。
不同的表现形式,相通的表达内容;不同的操作体验,相通的艺术感受;不同的感知氛围,相通的艺术环境。艺术通感在幼儿园艺术活动整合中广泛融入运用,让幼儿在自然的艺术体验中激发兴趣与主动,促动坚持与专注,引发想象与创造,愉悦游戏,快乐学习,积极思考,善于反思,在艺术整合中自主提升,有效发展,促进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为幼儿终身的有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音乐审美心理概论》[M]施咏 上海音乐出版社
[2]《音乐美学》[M]??? 王次炤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3]《在音乐教学中巧用“通感”》 [J]? 周海燕? 《中小学音乐教育》2006
[4]《儿童美术教育现状与反思》[J]赵焕清 教学与管理 2005(1)
[5]《美术,另一种学习的语言》[J]尹少淳译编 湖南美术出版社
[6]《通过艺术的教育》赫伯.里德著[J] 吕廷和译 湖南美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