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置性小研究”:初中语文学案误区及新突破

发表时间:2021/1/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5卷10月30期   作者:邵仁杰
[导读] 前置性学习作为一种学生先于课堂学习的自主学习策略

        邵仁杰
        杭州市富阳区礼源中学,浙江杭州311418
        【摘要】前置性学习作为一种学生先于课堂学习的自主学习策略,已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本文从剖析目前初中语文前置性学案设计的四个误区入手结合平时前置性学案设计的实践,具体阐述了有效设计前置性学案新的四个突破点:一、激励引导,促进学生主体阅读;二、落实字词,使得学生的综合语言基础能够变得更为扎实;三、借助于问题来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思维;四、通过读写相统一的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在表达能力方面得到切实的提升。
        【关键词】前置性学案;主体阅读;思维训练;语言表达
         前置性学习更多的强调了学生将整体的学习内容前置化,而前置性学案是前置性学习的载体,是老师从学生自身的知识水平以及经验等内容出发,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情况,为指导学生主动地在课前进行知识和能力建构而编制的助学方案。然而目前初中语文前置性学案的设计却存在着诸多误区,突出地表现在:
        误区一:学案内容习题化。  
        我校的一些老师对于语文学案的感受主要还是停留在过去的思想上,认为只需要将内容通过习题的方式来呈现便可以了,将学案当成教案来处理,而且在习题的设置上还主要是对课本的照搬照抄,甚至有的老师直接将学案当成试卷来进行设计和安排。
        误区二:知识积累零散化。
        前置性学案出现频率最高的题型是“给下列词语注音”“解释下列词语”,重视了基础的积累,但仅仅局限于某几个生字新词孤立机械地学习,从而使得相关的学习并没有关注到语境的重要性,学生在理解知识和后续应用的能力没有能够在此基础上得到很好地培养。
        误区三:思维训练浮泛化。
        不少学案忽视能力培养,设计的问题显得过浅,过多,缺乏思考的力度,厚度和宽度,如有一位教师因为《风筝》是一篇重点课文,给这篇文章设计的问题竟达12个,质量不高的问题对于学生的学习质量提升并没有什么裨益。
        误区四:语言表达被淡化。
        许多前置性学案只注重词语的掌握和问题的罗列而忽视语言表达的训练,导致语言表达这一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被淡化。笔者在查阅我校《大雁归来》的前置性学案的过程中,发现这些学案普遍注重对课文内容的探究,却无一涉及语言表达,语言的训练变成了可有可无的内容。
        以上这些前置性学案设计中存在的误区,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背离了语文教学的宗旨。如何有效提高前置性学案的质量,使之有效导学、促学?笔者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寻找新的突破:
        突破点一:激励引导,促进学生主体阅读         
        (一)激发兴趣,唤醒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学习离不开兴趣,让学生们完全自主前置性学习时,特别是那些容易引发学生情感波动的内容需要尤为关注,在进行学案的实际设计过程中从多角度激发学生预习和阅读文本的兴趣。
        1.用“我”“我们”的称谓连串预习题,激起学生的表现欲望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借助于一些引导,使得学生愿意积极配合,在此基础上展现出自我表达的欲望。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我的质疑”“我最欣赏的句段”“我还要补充”“通过我们的学习”等来引导学生的回答,有利于激起学生的表现欲望,真实地呈现学生学习的流程。范例——《端午的鸭蛋》中“查找资料”的设计:
        我通过A、书籍(   )B、网络(   )C、其它形式(    )了解了端午日的一些习俗:                                                                                                                   
        对此,学生这样陈述:“看到题目中的‘我’‘我们’,感觉很亲切,自然地就去思考了。”从反馈的作业来看,用第一人称设计的学案质量要明显高于不用第一人称的学案。
        2. 在不同层次的知识块中设计激趣
        前置性学案不同于课堂,可以“有声”“有色”的生动演绎,却也可以运用语言文字在不同层次的知识块中创设情境,如走进单元激趣、课文引入激趣、问题探究激趣等,以激发自主学习的欲望。
        ①单元导读激趣。单元起始,教师要善于围绕单元主题,相机激趣,以激发学生浏览单元课文,主动阅读与探究的兴趣,以整体把握单元课文。我们据此设计出了相对应的设计内容:
        花开花谢,云卷云舒,面对这些常见的自然景观,我们常常习焉不察。只有生活的有心人,才能从“白雪”中咂摸出豪壮,在“春雨”中体验温情,在“星光”下感受到希望,从“静夜”处品味出恬美。本单元精选了五首大自然的颂歌,相信通过我们预习时的浅吟低唱,一定能激起我们丰富的想象和感情的共鸣,一定能增进我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体验。
        ②课文引入激趣。学习新的一篇课文前,教师要善于设计预习导入。以下是《最后一课》导入设计:
        这篇文章是都德的经典小说,这篇小说可以说是享誉文坛,但是这样的一片神作,却不足三千字,到底是有着什么样的魅力,才能够让看过的人们纷纷赞叹不已呢?你可以通过预习来感受一下。
        ③开放性问题探究激趣。人内心都有一种探究的好奇,教师要因文设计,激疑导思,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设计要充分从学生自身的生活经历出发,切实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文章在思想、情感以及语言方面的魅力,老师需要多设置一些诸如“为什么?”“你最喜欢什么?”“你的观点有哪些?”“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请从短文中找出那些你感受最深刻的句子,从自己的过往经历出发讲讲你的感悟”这样较为内容开放的问题,从而使得不同的学生能够从这样的内容出发,形成自身的思维探索,进而结合自身的过往经历进行个性化的阅读,从而从情感上受到较好的感染与激发。例如:                                                                                            
        《论语》十则问题设计:回顾并总结你现有的预习、课堂听讲与作业等方法以及学习心态,对照说说你是否具备或缺少本课文中所倡导的方法、心态。
        《愚公移山》问题设计:你认为愚公真的很愚蠢吗?智叟真的很聪明吗?有人说移山不如搬家,对此你怎么看?
        其中,第一个设计有利于学生阅读经验与本文阅读的对接,而且不同的孩子可以从不同的层面进行个性化的作业。第二个设计和第一个设计相同的地方是都突出了学生个性化学习内容,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二)学法渗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
        前置性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开展课堂学习而具体进行的,对于这一过程的设计更加需要艺术性,需要引入学习方法的传授,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例如笔者设计的《苏州园林》学案问题呈现为:
        1.试找出你认为可以概括各段意思的中心句。你能说清文章的结构吗?
        2.课文先后多次提出“图画”,请你再仔细阅读课文,用“圈点法”找出这些句子,标明序号。这些句子中,哪几句是写整体?哪几句是写局部?哪几句是写细部?根据所标序号,你能概括本文的说明顺序吗?
        3.通过自学,你在说明文的阅读和写作方面有哪些启示吗? 
        这样的问题指向性明确,学生通过问题中包含的提示和教师精心搭置的解题的“梯子”,即可把握说明的结构和说明的顺序,并掌握其中的方法,顺利完成学习的任务,达成学习目标,享受成功的喜悦。又如《春》的相关设计:
        1.再读课文,品味句子
        原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温馨提示:句子赏析要抓住句中生动的词和修辞手法,如此句中的“偷偷”“钻”。请思考:“钻”字好在哪里?“偷偷地”能改成“悄悄地”吗?)
        品析:春草萌发的景象,通过这样的描写便显得尤为生动传神。并且巧妙地通过拟人态的表现手法使得小草的生命力得以形象的展现出来。“偷偷地"像故意不让人注意似的,体现了一种情趣,流露出作者对春草的喜爱之情。
        我的摘抄:????? ? ?     ?我的赏析:???          ????
        2.归纳提升:
        一个句子要想生动、形象,将事物描写的栩栩如生,能够细腻、真挚的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想一想,我们一定要在哪几方面下功夫?
        A、 ??         ?B、 ?? ?     ?? C、?????           
        通过对文章语言的赏析,由感性到理性,让学生归纳语言生动、形象的方法,从而使得“导学”的作用能够充分发挥出来。为了更好地实现指导这一目的,我们的前置性学案设计“方法小贴士”、“温馨提示”、“特别推荐”等小栏目,把学法的指导渗透于各个学习板块中。
        (三)分层递进设计,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
        从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来看,更多的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切实从学生自身的学习特点入手,尊重不同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体差异。在具体进行实践的过程中,需要将学生从发展水平角度进行详细的分类,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从他们自身的层次出发进行教学目标的推动。不仅如此,在作业的安排上也需要一以贯之,从不同的层次入手进行更为科学的设计,这样使得综合的课堂教学的质量能够得到切实的提高。如笔者执教《马说》在学案呈现为:
        必做题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食”字注音并释义。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 )( )
        ③食不饱,力不足( )( )④食之不能尽其材。( )( )
        请你找出文中一词多义(三个词以上):                                             
        选做题 对对联。上联:无才难做千里马下联:有志可成万里驹
        你也写个对联:                   ,                              。                       
        这其中,“请你找出文中一词多义(三个词以上)”属于学案中递进教学,选做题与必做题则属于分层教学,有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发展,这样的新形式对于语文学案教学而言是进行针对性教学的良好形式,也通过这样的应用,使得对于课堂教学活动而言带来了更为高效的呈现效果。如果在布置作业时要求完全一样,对于学生个性化教学的实现便会因此大打折扣,缺少了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所以,内容设置的分层递进,是前置性学案设计的一个重要视角。
   突破点二:落实字词,夯实学生语言基础
        文章中的词语,不能孤立地罗列出来作机械练习,而应引导学生朗读文章,通过语境的引导,进一步对一字一句进行疏通,或者让学生通过造句的形式来加强应用,从而使得学生对于词语的认识不再仅仅停留在词语本身,而是能够在句子之中了解词汇的具体使用,也更加便于记忆。
        题型一:生字新词的学习与运用。
        范例——《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相关设计:
        (1)朗读课文,圈出文中的生字和新词,对照课文注释或查词典,在书上标注重音、义。并在下面写一写你觉得生疏的字词。
        我来写一写:                                                                             
        (2)选择运用“训诫、耸立、迂回、凝视、啜泣、纳罕、瘦骨嶙峋、心惊肉跳、头晕目眩、小心翼翼”中的四个词,写一段话。
        设计目的是借助各种工具书,基本扫清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并尝试运用这些词语。另外,古诗名句和格言也可以作为此题型设计的内容。
        题型二:系列词语查找。
        范例——《风筝》的相关设计:
        要求:在课文中用不同的标记标出来,如【】、●、▲等
        问题一:找出首、尾段中出现过两次的一个词语;
        问题二:找出第3-4段中分别描写“我”、小兄弟的动作、神态的词句。


        范例——《桃花源记》的相关设计:
        要求:在括号里填入被省略的词。
        (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以上两道预习题,一篇出自文言文,一篇出自现代文,题型设置上有一个共同点,即都突出了词语的查找。此题型改变以往只重视孤立地识记与理解生难字词与句子的现状,在文本语境、整体内容中去查找、识记和理解字词句,发现系列字词内在的联系与结构,也就是语文教学中所最基本的知识体系与概念结构。
        另外,该题型也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与变动,如《山市》预习题的系列词语的理解与梳理:
        通假字:一切乌有(     )        裁如星点(     )              
        古今异义:“直接”的古义:                     今义:                           
        一词多义:宫殿数十所(     )、层层指数(     )、数至八层 (     )
        表达“不久、一会儿”的词语有:        、        、        、         ;
        表达“突然变化”的词语有:                                            
        语言是我们阅读文章阐述思想的唯一依据,必须从字、词、句入手强化积累和运用。从我们初中的课文来看,往往选择的都是字句精美、词汇丰富的文章。在进行阅读时,不能将句段进行单独解读,而是要在文章的大背景下来进行认识和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运用,惟其如此,才能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教学效率。然后才能让阅读者以坚实的脚步“走进文本”,然后引领他们“走出文本”。       
        突破点三:巧设问题,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对于教学活动而言,问题的抛出和引导解决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这也是我们在进行前置性学案设计时所需要重点强调的和加以关注的。老师需要从教学实际出发,精心构建问题链。而为了使得这一效果更为突出的展现出来,在问题的具体设计时一定要讲究方法,需要更为准确的予以进行,并且需要难易问题相结合,从而在这一过程中对学生形成层层向上的内容表现。
        (一)启发联想想象,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事实上,一篇好的文章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形成较好的分析和认识的,从而从不同的方面吸收到文章的精华之所在。具体可以通过文章的修辞手法的运用、文章断落的调换顺序等方式来具体进行。范例——《安塞腰鼓》的相关设计:
        问题:读了课文,在你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很好地融入到情境之中,并且从中感受到了文章的情感表达。又如《听潮》的相关设计:
        问题:我们在品鉴涨潮的描写内容时,具体从听觉角度,想象涨潮时的声音、情态。思考:涨潮前海潮像柔美的淑女,涨潮初起海潮像顽皮的小孩,涨潮高潮时海潮又像哪类人呢?
        通过这样的品读活动,对于学生的感受力是一次很好的激发,同时也使得学生的思维面得到了很好地开拓。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想象力的激发,使得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
        (二)立足全文设疑,训练学生思维的整体性
        在具体设置问题时,需要对问题的深度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有能够直接把握住文章重新的提问,从而通过问题的引导,使得学生的学习不再一段一段的进行,而是形成思维的整体性。笔者觉得前置性学案设计的问题不在多而在于“精”。“精”就体现在问题设计的统摄性上。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相关设计:
        问题:作者在生活描写的时候是遵循着一定的顺序的,这两种生活调换位置写可以吗?这两种生活是什么关系?你认为作者喜欢那种生活?
        又如《唐雎不辱使命》的问题设计:
        问题:(1)课题中的“不辱”是什么意思?他接到了一个什么“使命”?
        (2)面对秦王,唐雎最终“不辱”,从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
        (3)唐雎是凭借什么能“不辱”的?请用几个简单的词语加以概括。
        通过这样的设计方式,通过关键词“不辱”来更好地吸引学生实现对整篇文章的探寻活动。这样有深度的引导作用较为强烈的问题设计,对于学生在整个文章行文思路上的理清是非常有帮助的,从而使得人物形象能够在此基础上得到较好地诠释,也使得学生对于整篇文章的把握程度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三)在无疑处设疑,训练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我们在强调思维的独特性表达时,更多的强调了对于问题的解读不盲从于他人的判断,教师在具体设计前置性学案时,需要在必要的时候对学生加强引导,使其能够从看似寻常的字句之中找到其中的疑问点,并且带着这些困惑再继续开展后续的学习活动。例如笔者在《藤野先生》一课中有这样的前置性问题设计: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的“也”是关联词语,可是前面又没有没有句子,和谁关联?文章第一句为什么要这样写?
        在看似平淡的地方提出了深刻的问题。通过预习思考,以及课堂交流,学生有了以下答案:“这句话话里有话,是对前一句话的承接”,“‘也’字蕴含了作者无限悲愤之情”……又如《我的叔叔于勒》的设计:
        父亲总要说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为什么?也许现在他会说什么话?
        只有在老师善于对问题进行提问的基础上,学生的思维才能够不断得到较好的提升。通过这样的针对性的训练,对于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的提升效果势必是较为突出的,这一点我们已经通过实际的教学活动得到了很好地验证。如在《端午的鸭蛋》文末的表述,有学生认为这样写很自然,很随意,在进行课堂自由讨论的时候,有学生的提问就彰显出了思维的独特性:
        “很自然,很随意”就一定很好吗?
        真是掷地有声。
        (四)抓住矛盾设疑,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这是《孔乙己》中前置性学案中的两个问题设计:
        1.孔乙己既穿长衫为何站着喝酒?既穷为何穿长衫?
        2.孔乙己的死,作者用了互相矛盾的词‘大约’和‘的确’,这是不是错误的呢?
        这样富有矛盾的设问一出,学生对于课文学习的探究欲便被很好地激发了出来,从而不断进行研读,形成了对文章的初步理解和认识。
        这样的提问做到了对主要矛盾的准确抓取,这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升而言是非常有帮助的,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边学习边思考。由于笔者注意引导学生发问,学生常常会有一些质疑的声音,如《芦花荡》开头一段写景,学生便在学案上指出,在进行景色描写时,存在着典型的矛盾,作者到底是写错了呢,还是别有用意呢?笔者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且在上课时提出来了,从而使得大家都能够关注到这一矛盾点,进而引导学生能够带着问题来进行学习。
        对于课文内容矛盾的把握,教师需要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点,并且切实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对这一矛盾的突出和强调,从而引导学生能够关注到这一矛盾,并且带着对这一矛盾的探究之心进行深入的解读,深入地钻研,不满足表面的认识,区分本质与非本质的特征,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突破点四:读写结合,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夸美纽斯说:“一切语言通过实践去学比通过规则去学来得容易。”前置性学案的设计就要抓住训练学生学会表达这一支点。对于语言的积累过程是需要在多加运用的基础上来逐步实现的,因此需要从这里出发来进行加强型的训练,如仿写、扩写、改写等,让学生尽可能在较短的时间里提高语言质量,这是开展语言运用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举措。
        (一)重视写句练习
        前置性学案的设置应注重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像一些写的较好的比喻、排比等经典句式,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其在尝试仿写的基础上逐渐学会这样的应用形式。
        1.品味和模仿文本语言的修辞表达
        例如《雨说》中的仿句设计:
        问题1:“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啊”。如果换成这个句子好不好?“柳条垂下来了,雨水从石狮子的脸上淌下来了,小燕子在雨中低飞,旗子在风中哗啦啦地响起来了?”
        我的看法:                                                            
        问题2:如果你觉得原文好,能不能仿照句子的和修辞修辞试试写出一个因为春雨的到来而焕发生机的句子。
我来试一试:                                                              
        设计意图:该题型从句子修辞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习,将语言的品味与运用结合起来,将知识的积累和迁移结合起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品味和借鉴文本语言的表达方式
        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相关设计:
        从以下的描述中,我们不难看出随着动词的准确使用,使得雪地捕鸟的情景得以生动地展现出来。仔细对这一过程进行品味,并在此基础上写出一段描写的文字,在这一过程中加入动词的高频使用。
        设计意图:该题型从句子描写的角度,让学生选择生动地动词来写句子,有助于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实践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仿写文中的句子描写环境,描写人物,还可以抓住文章的核心句来进行鉴赏和仿照写作。                                               
(一)加强片段训练
        不可否认,整合式作文训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是有很大作用的,但匹配式的片段作文训练,则有利于进行作文"零部件"的精加工,对提高学生的灵活运用能力更有价值。
        1.在理解课文基础上对原文内容作拓展性表达
以下是笔者《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相关问题设计:
        下面是一段对本文的续写文字,你能从中受到启发根据对本文的理解结合课文的故事为本文续写一些情节吗?请试一试吧。(示例略)
        在此基础上,学生们纷纷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并且在此基础上为文章进行了续写,展现出了自己对文章的后续畅想。这一形式也由于其新颖有趣的方式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喜爱,因此不失为对故事类作品的一种引导学习的良好方式。
2.在鉴赏课文的基础上学习写法迁移训练
例如《音乐巨人贝多芬》相关设计:
1.跳读全文,勾画关于贝多芬的描写的句子,据此讲讲你眼中的贝多芬。
2.  在进行贝多芬形象的塑造过程中,作者具体是如何开展的?其中的外貌描写有什么作用?
温馨提示:对于人物外貌的描写过程对于人物的刻画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快速使得人物形象能够在读者眼前清晰的呈现出来,从而形成面对面交流与对话的良好情境,当然,在进行具体刻画的过程中,需要从人物的典型特征入手进行刻画,而不能形成过于面面俱到的效果。
3.你能仿照此段的写法就某个人物写一段外貌描写吗?
        以上两个题型,第一题设计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语言表达,在鉴赏的基础上学习写法作迁移训练,第二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全文的中心,在此基础拓展训练,练习表达。
        此外,教师可以针对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给留白处补白,对概括的内容作具体描写,对具体的描写作概括叙述等。只要精心设计语言训练的点,给学生搭建一个语言训练的平台,学生一定能够有所思维,有所创造。
        (三)加强篇章的训练。
        1.引导学生抒写独特的感悟和理解
        我们的前置性学案设计有一个板块:“读后的感受与质疑”。其中的“读后感受”要求学生写下阅读课文后最深的感受。这是真正能够体现学生自主阅读促进学生思考的关键环节,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语言的美感以及在言语表达上的智慧。也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学生能够自己提起笔来,进行相应的感悟的抒发,不仅促进学生的阅读与思考,在写作表达方面得到了较好地锻炼,也让老师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较好地清楚学生真正的在阅读理解方面的水平。
        2.引导学生改写课文
        改写可以是叙述角度叙述人称的变换,可以是古诗文改写为白话文,可以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范例——《天净沙 秋思》的相关设计:
        问题:诗歌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相信也一定感染了你,请对诗中的形象和情节进行想象和联想,然后进行具体的描绘。
        此外,我们尝试着要求学生把《愚公移山》改写为课本剧,没曾想带来了令人惊喜的效果,学生的写作激情纷纷被激发了出来,写出了很多可圈可点的习作来。这说明,这种读写结合的形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表达的兴趣。
        通过我们从多个角度实现的综合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取得的共识是,进行前置性学案的设计对于课堂学习是较为有帮助的,可以使得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够向着更为主动和深刻的方式来发展,更为关注到学生自身的学习与成长,在此基础上展开具体的教学活动。在实践中,我们在初中语文前置性学案的具体设计过程中需要更加积极和大胆,尝试进行不断的创新,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在语文自学方面形成更好的习惯,从而使得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能够在此基础上得到持续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新修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臧淑梅《新课程视野下中学语文学案设计的探索》,《教学大参考》2006年第3期
3.《人民教育》 2012年3--4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