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红
四川省马边彝族自治县中学校 6146OO
摘要:语文学科是学生无论在哪个阶段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都应该充分掌握的课程,但是在不同阶段的语文学习中无论是学习的内容、难度和方法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尤其是学生在初中升高中这个过程中,语文学科教育经历了很大的变动。因此,教师辅助学生做好初高阶段的语文学习衔接就格外重要,能够确保学生跟上课程进度,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初高衔接;语文学科;教学研究;课堂实践
引言
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从初中升入了高一课程,表面上看似都是语文阅读和写作继续学习,但是却发生着很多的变化。很多学生在进行衔接的过程中,一时间难以接受其中的教学变动,导致自身语文学习的能力难以跟上教学的升级,造成语文学习兴趣减弱,成绩降低等现象。这些都是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该重视的问题,使学生能够在科学的教学融合下顺利地度过这一时期。
一、在初高中语文学科衔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初中语文基础能力薄弱,难以适应高中学习强度
很多学生之所以到了高一阶段语文学习成绩突然呈现出直线下降的趋势,学习主动性也大不如初中时期,主要是因为他们在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和考试考察的内容都比较简单,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并没有充分地发挥出自己的全部心力,运用一些“偷懒”的方式学习语文,这种方法到了高中难度升级后的语文课程中就明显地暴露出弊端,不再适用于高一的课堂模式和难度。追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学生的语文基础没有打好,造成初中语文成绩看似不错,但实际上学生的语文“底子”较差。
(二)教师初高衔接意识不足,缺乏承前启后有效引导
一些教高一的语文老师在迎接一批从初中升上来的学生时,很多都忽视了学生面临着学习衔接的问题,不仅是换了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学生本来习惯的初中教师以及教学方式,到了高一则都发生了变化。因此,学生在学习方式和心态方面都会发生变化,如果教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直接开始单枪直入的讲课,一旦学生跟不上节奏就会导致教学效果的恶化。很多教师在开展高一的语文课程之前没有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互动,就开始进入高中教材的教学,在此过程中缺乏承前启后的课堂引导。这里的承前启后实质上就是对于教学内容的衔接,让学生能够逐步适应这个新教师,以及这种新的知识传递方式,从而不会在高一语文学习中经历“水土不服”[1]。
二、实现初中和高一语文教学顺利接合的有效措施
(一)重视基础知识温习巩固,强化学生读写应用能力
在初中语文中更加注重学生的语文兴趣激发和综合性知识的学习,而到了高一阶段则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表达能力,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进行应用和实践。因此,在衔接的过程中首先需要从基础性的知识开始进行对于初中知识的回顾,再自然地转化到高一语文的教学中。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一课文《烛之武退秦师》时,学生在高中阶段第一次遇到文言文课文,对于其的学习方法教师可以从学生所掌握的初中文言文课文入手进行基础知识点的回顾,如初中阶段所学的《桃花源记》、《出师表》等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文言文,从文章阅读一些特点词汇的翻译和通假字的读法等基础知识入手,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连接。
(二)深化认知初高学情差异,把握语文学习特点趋势
为了实现学生从初中阶段到高一语文课程的顺利连接,作为教师应该格外重视帮助学生进行初中语文知识的温习和巩固,这需要教师能够带领着学生重新去梳理自己的初中阶段所掌握的知识点,重点关注学生在语文课程中的弱点和需求强化的能力[2]。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深入地去探析和挖掘在初中和高中语文中的学情差异,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加科学的语文指导。同时,还需要把握学生们的语文学习特点,师生之间进行教学方式的磨合。例如,在学习高一《荷塘月色》这类写景抒情类的文章时,学生需要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以及对于文章中细节之处的阅读技巧等,这些在以往初中语文课堂中很难这么细致化的进行分析和理解,这就是初高阶段语文的学情差异,需要教师能够进一步明确高中语文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中呈现出教学的差异性。
(三)洞悉初高语文教材重点,甄选适宜学生衔接方式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仅要着眼于高中阶段的语文教材重点,还需要去关注初中阶段的教材内容,能够充分洞悉这两个阶段的教学核心点。选择适合学生的方式记性教学连接,使学生在此过程中能够适应教学的变化,而不是大幅度转变教学方式,或是大幅度提升教学难度,让学生产生畏难心理,从而造成衔接的不顺利。例如,在讲解文言文基础知识时,初中讲过的内容可以先给学生进行重复教学,加强他们的记忆,然后逐渐弱化对于初中基础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有一个适应的阶段。
三、结束语
长期在较为简单和轻松的语文学习氛围下,较为缓慢的教学节奏和强度导致学生们到了高中高强度的课程中很难适应这一变化。因此,教师应该认识到初高衔接的重要性,在教学中运用有效的方法来应对这个问题,实现学生语文整体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权. 初高中语文教学的差异及其衔接对策研究[J]. 东西南北:教育, 2019(12):0166-0166.
[2]杜春晶.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衔接性的策略研讨[J]. 探索科学, 2019, 000(010):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