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趣味教学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1/1/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0月第30期   作者: 吴国梅
[导读] 小学数学课堂只有增强了趣味性,学生才能热情高涨
        吴国梅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大石小学 邮编628018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只有增强了趣味性,学生才能热情高涨,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进而成为数学课堂学习的小主人。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趣味教学;策略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学习抽象性较强的数学知识的时候普遍都会感到有难度,如果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很多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知识都不感兴趣,这会给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要想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提升课堂教学活动的趣味性。
        练习形式多样化。每节练习课,我都用十几项练习形式,每项练习有各自不同的目的。如板演是为了巩固计算方法;接着进行口算练习,安排的内容注意由易到难,在进行基本的口算练习后,再进行速算、抢答等,得数必须脱口而出,要求又提高了一步;接着加大难度,如让学生出题,限定其中一个数是几,由学生自编加法或减法算式,再进行计算;然后做猜数的练习,回答加法或减法算式中一个未知数是几,并回答是怎么算出来的;最后做一组开发智力的题,说出和是13的加法算式有哪些道?差是7的减法算式有哪些道?并让学生去发现按什么规律写最好。这些练习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要求他们算得准,算得快。这种有层次有坡度的练习密度大,学生感兴趣,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找规律速算”。上课前学生做了一个练习,练习中有八组题。第一组题是11—9、12—9……18—9;第二组题是11—8、12—8……17—8;第三组题是 11—7、12—7……16—7……以此类推。上课时,我让学生观察这八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及不同点,然后引导学生重点讨论第一组题,学生发现的主要规律有:被减数一个比一个多1,减数都是9,差一个比一个多 1;差都比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多 1;计算时,第二步都做10-9=1,第三步都用1去加被减数个位上的数。为了强化第二条规律,我让学生把这组题中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及差都用红笔描上,使学生清楚地看出“差都比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多 1”这一规律。接着我追问:“这个1哪儿来的?”这样就使学生真正理解为什么有这样一个规律了。
        “20以内退位减法”。根据儿童年龄特征及思维具体形象的特点,我认为教“破十法”口算“20以内退位减法”,更有利于学生透彻地理解算理。我利用废“喜乐瓶”为每个学生做了一套数位筒,为人人动手操作创造了条件。当学生认清了什么是“破十法”后,我问:“数位筒中有13根小棍,去掉9根,还剩几根?”学生有三种拿法,其中一种是 3根里不够拿走 9根,把 1捆打开,1个十变成10个一,从10根里拿走9根,剩1根和3根合起来就是4根,把4根放在个位筒里。这种拿法实际就是 13—9这道题用破十法计算的思路。这样,学生借助动手操作的动觉和视觉的直观性,感知了“破十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学习破十法时,通过摆小棍,在头脑中建立起有关的表象,然后利用表象,引导他们逐步掌握计算方法。我在13—9这道题的下面用连线把学生用小棍操作的过程表示出来,边画连线边让学生观察是分以下几步算的:第一步:老师用红笔把个位上的3和9描出来,学生知道了是“看个位3减9不够减。”第二步:老师标出以下连线。学生回答:算10-9=1。第三步:老师写出数字3。学生回答;算1+3=4。这时,学生根据连线完整地叙述出13—9的计算过程是:个位3减9不够减,用10-9=1,1+3=4,所以13-9=4。最后,我们把这三步过程概括为六个字:一看二减三加。思维是以知识作为中介的。这个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借助表象,充分理解了13—9这道题的算理。当学生理解计算方法后,无须按教材那样逐步去讲11—9、12—9……18—9了。前面的操作练习,为学生理解破十法的算理创设了情境,所以我把重点放在教方法上。当我出示15—8这道题时,学生干脆利落地回答了计算过程:个位 5减 8不够减,用10-8=2,2+5=7,所以15-8=7。我又出示14—6、12—7这两道题,学生也顺利地计算出来了。

既然十几减9的方法掌握了,以后的减8、7、6等题,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就可以掌握,所以我用一节课就解决了计算方法问题。
        “指得数比赛”。我在黑板上写出所需要的数,请两人上来比赛,老师说题,得几,学生就指黑板上写的几,看谁指得对指得快。为了让每个人都动起来,我在指定两人到前面参加比赛的同时,把下面的同学也分为两队,人人当裁判员,用“打手势”的方法分别记先指对的次数,最后老师看左右两部分同学打的手势,就知道几比几了。这种比赛,如同进行一场紧张的排球赛,大家跃跃欲试,情绪高涨。而要当好裁判员,也必须算得快,这样就把两人的活动变为全班同学的活动,大大提高了练习的效果。
        “11~20各数的认识”。每个学生准备20根小棍和2根皮筋,让他们进行了以下操作:1.每人把自己的直尺竖着平放在桌面的中间,直尺的右边摆出 10根小棍。然后让他们把10根小棍捆成一捆,把这捆小棍放在直尺的左边,通过操作使学生明确10个一是10。2.让学生添上一根,把这根放在直尺的右边,表示一共有11根小棍。这时让学生举起自己写的“11”的数字卡片,然后对着实物讨论“11”左边的1表示什么,右边的1表示什么,明确11的组成。接着仍让学生通过操作学习其它各数。3.学习到“20”这个数时,出现了又够10个1根的情况,我让学生先想想该怎么办。当每个学生又动手把10个1根捆成了一捆以后,我组织大家讨论了以下三个问题:①这捆小棍放在哪边?这两捆小棍表示多少?②“20”怎么写?为什么左边写2,右边写0?③右边的0不写行吗?为什么不行?通过实际操作和热烈的讨论,使学生加深了对“20”这个数的认识。这节课学生自始至终都在摆实物,把他们的口、眼、手等各种器官都调动起来,促进了脑的思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十分高涨,既轻松又愉快地学会了新知识。
        “两位数减两位数”。师生竞赛,同学们选出一名做题最快的同学与老师进行口算比赛。口算题由同学出,都出“81—18、93—39”这种类型的。题目出好了,黑板两侧各写 6道题。一声令下,比赛开始。老师迅速将题做完,而那位学生仅做了一道。大家不服输,另换同学又进行一次比赛,情况与第一次相同。无论怎么给那位同学加油,也无济于事。我对同学们说:“照这样,再做多少次,你们也赛不过老师。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老师您数学学得好,得数都背下来了。”“您是教数学的,是数学脑瓜。”大家议论纷纷。最后,一位同学说:“老师有诀窍。”“说得对。”我立刻肯定了他的回答,“你们仔细看题,谁能发现老师的窍门是什么呢?”同学们根据题中数字与得数的特点,终于找出被减数十位上的数减个位上的数的差与9相乘的积,就是这类题的结果。如 92—29,即(9—2)×9=63;83—38,即(8—3)×9=45。接着我又出了一些同类型的题,同学们掌握了诀窍,迅速算出了结果。当黑板上出现“96—68”一题时,同学们几乎不约而同地齐答“27”,但立刻又发现上当了。“不对,不对!应该得 28”。一位同学说,先算 96—69,得数是27;27+1=28。另一位同学说,先算86—68,得18;18+10=28。他们的想法真出乎我的意料之外。那天放学回家,不少同学与家长进行比赛。第二天到校,纷纷自豪地对我说:“爸爸妈妈输得好惨啊!”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老师只有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根据教学需要,把枯燥乏味、机械呆板的数学教学转变为简单而充满乐趣的模式,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成为思维突破的能手。小学数学课堂只有增强了趣味性,学生才能热情高涨,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进而成为数学课堂学习的小主人。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