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慧
杭州市三里亭幼儿园310000
【摘要】 进入中班后,幼儿的自主意识逐渐增强,同时接触的新事物与新刺激的大量增多,使得他们的情绪日渐丰富。由于幼儿的情绪存在不稳定性与易冲动性,他们在感受较强烈的新刺激时,容易产生负面情绪。若幼儿的负面情绪得不到及时关注与排解,将会抑制他们身心健康发展以及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面对幼儿的负面情绪我们该如何引导并及时给予有效的帮助呢?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通过心的引流 爱的滋生,帮助幼儿在认识自我情绪、感受爱的基础上用爱的方式排解负面情绪,一方面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师幼关系以及亲子关系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 中班幼儿 负面情绪 原因 策略
负面情绪既是幼儿表达对现状不满的信号,也是幼儿缺乏爱的表现。由于中班幼儿大脑发育尚未完全,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差。所以,当他们面临生活中的不如意时,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在此阶段,成人若能重视幼儿的负面情绪并采取合适的策略进行引导,将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的长远发展。
一、中班幼儿产生负面情绪的原因分析
1.个体因素
幼儿的气质类型与性格特点对产生负面情绪有一定影响。每位幼儿都存在不同的气质特征与性格特点,这使得不同幼儿在面对同一刺激时产生的反应也不同。高反应气质型的幼儿对感受到的刺激相对敏感,对于细微的刺激也会表现出强烈反应,因此这类幼儿较容易产生负面情绪。
同时,幼儿的认知水平、对自我情绪的理解与表达程度也决定了幼儿产生负面情绪的频率。幼儿难以理解情绪、不懂得表达自己情绪,将会哥哥容易产生负面情绪。
2.父母因素
父母对幼儿情绪的不同态度对幼儿产生负面情绪的概率有直接联系。有的父母忽略幼儿表达情绪的信号,使得幼儿长期生活在不被理解、缺爱的环境中;有些父母过于溺爱幼儿、任由幼儿发展,这两类家长的态度都会促成幼儿负面情绪的产生。
3.教育方式因素
成人对幼儿教育方式也会影响幼儿负面情绪产生的概率。有些成人行为界限过于成人化,导致幼儿长期处在压抑环境中;有些成人毫无界限,导致幼儿无拘无束,长期处在放任的环境中。教育方式的不当,也促成了负面情绪的产生。
二、“由心生爱”策略对中班幼儿负面情绪引导的实施研究
(一)“心”之所引
“心”之所引指通过一定的途径引导幼儿将情绪成功表达。负面情绪引导的基础是让幼儿感知并表达情绪。但是,对于中班幼儿来说,情绪是抽象、难以理解的。因此,将情绪转化为直观、易懂的形象将是引导幼儿排解负面情绪成功的垫脚石。为了引导幼儿更好的感知并表达情绪,我们采取了“心”之所引的策略,具体如下:
1.童心童阅
以“图”来表达完整故事内容为特点的绘本极具童趣性与幽默性。在许多绘本中,作者能有效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形象的图片,借助绘本其独有特点,我们首先采取“童心童阅”的策略,即将有趣的绘本与幼儿的情绪相结合,幼儿通过绘本的引导感知情绪的存在及其多样性。
案例:集体绘本阅读活动《我的情绪小怪兽》
在绘本《我的情绪小怪兽》中,情绪是一只具有多种色彩的小怪兽。幼儿通过绘本中的小怪兽感受到了情绪的存在,同时他们在阅读绘本后得出结论:红色怪兽是生气和愤怒;黑色怪兽是害怕和恐惧;蓝色怪兽是伤心和难过;黄色怪兽是高兴和开心;绿色怪兽是平静。
幼儿通过绘本中的小怪兽感受到了情绪是多彩多样的。那么,如何让幼儿感知到自身也存在这只小怪兽呢?接下来则进行了“童心童彩”的策略。
2.童心童彩
在《我的情绪小怪兽》绘本阅读活动结束后,我们进行了延伸活动:童心童彩——我的情绪小怪兽,即将奇妙的色彩与幼儿的情绪相结合,通过色彩的选择感知并表达自己的情绪。结合在绘本活动中探讨的结论,我们分别制作了红色、黑色、蓝色、黄色、绿色五种色彩的怪兽卡片。幼儿根据自己的心情对五种色彩的“怪兽”进行选择,将自身的情绪与色彩进行联结,进而感知到自身的情绪小怪兽,成人也因此了解到幼儿的情绪。
(二)“心”之所流
“心”之所流指成人理解并接纳幼儿的所有情绪,与幼儿进行情绪共享,共同寻找产生负面情绪的原因,并让幼儿感受到成人对自己的尊重与爱。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成人对幼儿表现出的情绪往往不知所措,导致幼儿的情绪得不到关注,继而增加了幼儿负面情绪的产生。因此,加强成人对幼儿情绪的重视,将有效减少幼儿的负面情绪。为此,我们采取了“心”之所流的策略,具体如下:
1.镜像反应
对幼儿在情绪共享中表达的情绪进行重复,将有效帮助幼儿感觉到自己的情绪被他人理解,因此在情绪共享时,我们采用镜像式反应法(即重复幼儿的情绪),表达对幼儿情绪的理解与接纳。
案例:玩具被撞到后……
在一次餐后活动中,欣欣将贝贝的玩具撞倒。只见贝贝拿着红色小怪兽气势汹汹地向我告状:“欣欣让我的小怪兽变成了红色,现在我很生气。”
我:“看来现在你真的很生气。”
贝贝:“是的,我现在非常生气。”只见贝贝使劲点了点头。
我补充道:“为什么让你这么生气呢?”
“因为……我……,我也不知道”突然间,他有些不知所措。
从贝贝使劲点头的反应中,我们看出了贝贝体会到此时自己的情绪被关注、被尊重,进而感受到老师的爱。但是,在我补充的问题中,贝贝为什么会不知所措呢?我们又该用怎样的方式帮助幼儿寻找产生情绪的原因呢?“为什么”的回答是大脑前额叶的任务,而中班幼儿控制理性思维的大脑前额叶的发育尚未成熟,情绪感受强于理性思维。因此,幼儿对于成人偏向理性思维的询问方式表现得不知所措。为此,我们进行了思维替换的策略。
2.思维替换
在与幼儿沟通时我们进行了思维替换,我们从“情绪大脑”出发,改变询问幼儿的方式,在询问幼儿时我们将“为什么”改为“是什么、怎么了”等用情绪大脑即可回答的词语进行询问,减少幼儿的理性思考,进而帮助幼儿寻找产生情绪的原因。
案例:当“为什么”变成“是什么”后……
在之前的案例中,我对询问贝贝的词语进行了改变,将“为什么”变成了是什么。
“是什么让你这么生气?”我问道。
沉默了一会儿,只见贝贝长舒一口气说道:“欣欣把我的玩具撞倒了,那可是……”,不知不觉,贝贝说出了自己生气的原因。
从贝贝的“长舒一口气”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怒火正在消散,心情正在恢复平静。同时,“是什么”成功帮助幼儿自主寻找到生气的原因。由于“为什么”的提问方式需要幼儿利用前额叶进行逻辑思考,而“是什么”仅需情绪大脑则可进行回答。因此,老师的“是什么”走进了幼儿的内心,拉近了两者间的距离,进而使得幼儿内心深处感受到爱。
心之所流,流向幼儿,让幼儿在内心深处得到了爱。中班幼儿的心智发育未成熟,成功感受爱并寻找到原因的他们还欠缺理性面对与消散的能力,幼儿在感受爱的基础上,该如何引导幼儿用爱的方式排解负面情绪呢?我们进行了“爱”之所生的策略探究。
(三)“爱”之所生
幼儿在感受爱的基础上,利用理性的方式解决了问题,既传播了爱,也从根源引导了幼儿负面情绪的排解。如何让幼儿在负面情绪中合理解决问题,传播爱?我们进行了以下策略的实施:
1.“爱”之界
“爱”之界指通过为幼儿的行为设定一定的界限,以避免幼儿所做的行为对他人或自己造成伤害。接纳幼儿的负面情绪不等于纵容幼儿在负面情绪中所表现出的具有反社会行为倾向的举动。但是幼儿的是非观念相对较弱,因此需为幼儿设定一定的行为界限,考虑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采用图示法告诉幼儿相应的行为界限。
2.“爱”之法
在为幼儿划定界限的同时,我们也为幼儿提供了一定的意见,考虑到中班幼儿思考范围的局限性,我们利用替换法告诉幼儿可以用哪些行为进行替换界限外的行为。
“爱”之所生策略的实施,幼儿认识到了哪些行为是不正确的,哪些行为是正确的,端正了幼儿的是非观,同时幼儿也通过具体形象的方式学会了用友善的方式对待人与事,幼儿心中的爱由此滋生。
三、实施效果与反思
1.促进了幼儿开朗、乐观性格的养成
通过一学期本策略的实施,我们明显看到幼儿脸上的笑容变多了。当自己摔跤时,他们会拍拍尘土勇敢爬起;当玩具被撞倒时,他们会重新构思与搭建;当两人同时喜欢上一种物品时,他们会说“你用好了再给我”……曾经的咋咋呼呼与斤斤计较消失了,现在的他们更乐意用爱包容他人、用微笑面对生活。
2.增强了幼儿人际交往的能力
(1)幼儿间的关系变得更友好
幼儿在面对摩擦时,他们会利用握手、说对不起等方式与对方缓和关系,不再像以前通过打人、告状等方式来解决,在这些行为中,我们看到了更多的谦让与友爱。
(2)促进了幼儿与成人间关系的和谐发展
成人不再一味指责幼儿的行为,幼儿也不会用哭泣、逃避等消极方式与成人沟通。通过一学期的实施,幼儿学会了合理表达情绪与想法,成人也因此理性接受了幼儿的情绪,幼儿与成人的关系形成了良性循环。
3.提高了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策略实施后,我们发现幼儿在混龄游戏中遇到棘手问题时,不再依赖他人,更愿意自主解决。当自己成功解决困难后,他们极具成就感,会立马将自己的解决过程与同伴或老师分享。
【参考文献】
[1] 约翰.戈特曼.孩子,你的情绪我在乎[M].东方出版社,2018.
[2]张婧.幼儿发脾气的成因与疏导策略[J].散文选刊,2019.
[3]刘云艳.运用情绪主题绘本开展幼儿情绪教育的理论基础与教学模式[J].学前教育研究,2011.
[4]汪祚军.群体共享情绪的放大效应[J].心理科学进展,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