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英宇
吉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吉林 长春 130021
摘 要: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流传下来了众多经典文化剧作,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与进步,使得传统的讲唱文学逐渐演变成为当前阶段的曲艺文本,而曲艺文本在实际创作的过程中,对于语境方面是有一定要求的,必须要能够与广大受众的“通俗”相贴合。对此,我们有必要针对曲艺文本通俗语境展开探究。
关键词:曲艺文本;通俗语境;探究
引 言:
我国在讲唱文学方面拥有悠久的历史,并且拥有很长一段时间的“黄金时代”。我们当前留存着大量的经典文本,为后续曲艺艺术的形成与塑造奠定了重要基础,时至今日在曲艺文本实施创作中,也不断受到其深远的影响。在这个漫长发展的进程中,曲艺文本与通俗语境之间的联系始终都保持着紧密的状态,针对这种联结展开全面的剖析,在现代曲艺形塑的过程中能够获得丰富的、可供借鉴的范例。
一、曲艺的发展史
曲艺是中华民族发展中的文化瑰宝,是对我国各种类型“说唱艺术”的总称。曲艺是经过长时间历史发展而逐渐演变而来的,主要是通过民间口头文学、歌唱艺术的形式而逐渐演变的,主要以“口语说唱”的方式来对故事进行叙述的,实现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思想情感的有效表达以及社会生活百态的反应等艺术表演。曲艺这种说唱艺术发展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但是出于前期发展阶段的时候,并未得到独立的艺术地位。在中国艺术发展的历史中曾经将说唱艺术归结于“宋代百戏”之中,主要表演的场地为瓦舍、勾栏等。而戏曲在现代的发展史中,则被归结于“什样杂耍”之中,主要常见于天桥、夫子庙、庙会等场所。而新中国成立之后,众多说唱艺术已经发展的愈加成熟,说唱艺术的名称被统称为“曲艺”,并在各大剧场之中进行艺术表演,促使曲艺艺术的发展得到了全所未有的进步。
一、曲艺文本实施创作中主要的两种进路
曲艺文本在实际创作中,“变文”与“演义”这两种艺术形式是其构成的重要内容,在对经典文本实施曲艺化改编的时候,这两种艺术形式属于重要的两种进路。“变文”这种艺术形式能够对某种艺术形式、故事架构等实施重新的编写与拆洗,在这个过程中其实也能够实现对母本的一种“重现”;“演义”这种艺术形式能够在根本上针对某一经典的意义、文辞实施具有创造性的阐述与发挥。而上述这两种进路在曲艺文本作品创作中,具有极为广泛的运用空间。以我国建国初期的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为例,老舍先生所创作的作品众多,比如相声《维生素》、《假博士》等作品,就分别是以《菜单子》、《文章会》这两篇著作为原型的。而在具体实施传统戏曲作品创作的时候,这种脱胎于经典母本的特点要更加显著,其中有很多曲目都是以流传下来的经典母本为原型的。例如,我国的国粹京剧,其中有一部戏曲为“三国戏”,就是以《三国演义》为母本的一种“变文”。再例如扬州评话中的《武松》,则充分的将《水浒传》中确立的人物情节实施了一种全新形式的再现。小说《金瓶梅词话》是更为经典的著作,但是其故事的整体框架却仅仅是《水浒传》之中的一个片段而已,但是在新作之中的内容,几乎是对原文本实施了具有颠覆性的重新构架。当前阶段流行小说在创作方法上对其进行了形容,这些文本都可被称之为“同人作品”。
两者之间在基本限定上存在极大的相似性,但是与母本之间所呈现出的内容却存在着全然并行的关系。这两种曲艺进路在实现创作的进程中,能够在极大程度上实现两者的结合。
三、曲艺文本通俗语境的研究
当经典时代过去,迎来曲艺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曲艺文本在实际发展中依托的母本的变化也非常大。自此“说新唱新”被广泛推广,使得众多崭新的话语在曲艺文本作品中不断出现。这种曲艺艺术也常常被人们称之为“轻骑兵”,这种形式极具包容性,而且也非常容易进行视野的拓展。在“变文”与“演义”这两种创作的进路上,不管是哪一种,对于曲艺创作者而言都属于驾轻就熟的传统创作手法。而当前阶段曲艺文本发展的关键点在于“俗”,而在对曲艺文本通俗语境进行认识的时候,主要是由于“俗”这一理念而使得观念更进一步。曲艺文本在具体实施创作的时候,一向对于语境的要求都比较高,相比于其他表现形式在这方面要更加重视。文本在表演的时候对于语境的贴合度要求是比较高的,如果文本内容及表现形式与其接受者的语境并未处在一个相对贴合的状态下,那么其取得的效果也将会大打折扣。与此同时,这一语境的要求也必然是具有“通俗”特点的。在此过程中,“通俗”不仅仅指的是格调方面,而更多的在于曲艺自身的本色方面,应该体现出大众的、共通的等特点。通常曲艺文本在具体实施创作的时候,主要追求的就是受众当中的“同”,而在其各具特色中的“异”则次之。曲艺文本在实际创作中不能仅仅为其中部分受众所理解,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只能证明这个文本是不成功的。我们很多艺术家在实际开展创作的时候,都需要深入到生活之中,在其中能够更加深入地对于受众的通俗语境进行感受,只有这样在文本之中才能够将人类学意义层面的“内部视角”进行完美的展示。由此可见,必须要能够认识到曲艺文本之通俗语境相对应的立场。处于经典时代背景下,曲艺在共同语境方面通常是由通俗文学所组成。但是,基于现时代下的这些通俗文学,在空间层面上能够被更多新的元素所填充,比如网络文学、流行影视剧等新型元素,呈现给人们的作品不断朝向流行与通俗的方向发展。但是,随着不断发展人们发现,基于经典时代的下限其实是不断下移的。以金庸武侠小说为例,在当前时代可谓是备受尊崇的经典著作,但是在早些年他的作品完全不会被认为是经典;被我们称之为国粹的京剧,在当年盛行的时期也是真正的流行文化,当今人们认为的古典小说《三国》、《水浒》等,在当时实际上却属于最为通俗的市民文学艺术。基于此,我们当前阶段风靡一时的众多流行作品,在未来发展中也未必不会成为经典。其实,对于我们当下流行的文学在曲艺化改编方面的回应一直都是存在的。例如《哈利波特》这一系列的外国小说以评书形式进行展示,以及以网络小说创作形式的各种评书类型。再例如许多影视作品当中的情节,被引用于相声作品创作之中,再一次重现了其中的情节,比如《甄嬛传》《延禧攻略》等。可见,曲艺文本在实际开展创作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就是因“俗”而变。
结束语:
总而言之,关于当前时代背景下的曲艺文本通俗文学艺术形式的思考,其主要的关键点在于对曲艺文本之中的通俗语境进行了解。如果在实现曲艺创作的时候,必须要将传统文化之中的经典象征性的角色作为出场的话,那么在实际展示的过程中则必然会显得较为死板。而是通过这些鲜活性元素的有效融合,才能够实现这一新的艺术形式的有效构成,并且能够不断的开拓出新的发展根基。
参考文献:
[1]瞿见.变文与演义曲艺文本的通俗语境[J].曲艺,2018(12):12-14.
[2]张祖健.曲艺法制、法治故事体裁容积率研究——兼论曲艺法制、法治故事的历时语境和现时语境[J].曲艺,2019(002):38-41.
[3]孟令法.文本,语境及人:浙南鼓词研究的地方话语——评刘秀峰《瓯江鼓词:流逝中的乡音》[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9(02):144-149.
[4]佚名.对通俗文本曲艺创演之探析[J]. 曲艺,2018(1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