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实践与探究

发表时间:2021/1/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0月第30期   作者:曾舒畅
[导读]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项特色

        曾舒畅
        广东省汕尾市城区石洲中学
        摘要: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项特色,它不仅承载了我国汉语文化的内涵,还具有良好的文字观赏性。对于初中语文学科而言,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它可以提升初中生的语文素养,积累学生的文化底蕴。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语文教师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上没有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案,初中生学习古诗词大多以死记硬背原文与释义为主。这样不仅在考试时抓不准题干重点,也不理解诗词中蕴含的境界与情感。以此为论述目标,本文通过赏析能力、感知能力、理解能力、情感能力、想象能力等角度,浅谈培养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实践与探究策略。
        关键词: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部编版

        从古诗词中学会运用其中遣词用句的技巧,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与诗词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是学生积累文学基础的有效学习过程,而这与古诗词的鉴赏教学息息相关。因此,培养古诗词鉴赏能力对于初中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反观当前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大多避重就轻,过分注重原文的白话翻译。对于古诗词中蕴含的诗境、诗性、诗情,也只是用一些浅显简单的语言来代替。这不仅限制了初中生语文理解能力的发展,也忽略了加强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重要性。
一、赏析能力的培养
        培养初中生的赏析能力,可以从阅读的过程中思考古诗词中的人性与语感,人性之美体现的是亲情、爱情、友情等诸多情感,与初中生情感表达能力的成长关系密切[1]。而语感之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推动古诗词鉴赏水平的进步。在赏析古诗词的过程中,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赏析人性,能从整体上理解诗词的内涵。赏析语感,能迅速把握诗句中的情感变化。而赏析这两项语文元素,需要教师带领学生们有感情、有节奏的深入诵读,明确诗词之中的轻重缓急。比如在教学部编版八年上初中语文教材中《春望》这首诗词,就体现了杜甫伟大的爱国情操。从原文分析,当作者看到长安被外敌攻占摧毁,内心无比的痛苦,即使看到花朵盛开、飞鸟啼鸣等欣欣向荣的春日景象,也控制不住内心的惊悸。而结合语感的赏析,细致的通读全诗。在诗中末尾,处处体现了作者思家忧国的复杂情感,蕴含了对祖国河山的无比热爱。除了阅读以外,赏析古诗词中的人性和语感还需要字斟句酌的品味。比如在学习《山居秋暝》时,针对“空山新雨后”中的“空”字,就引领了全诗空澄静寂的格调。在诗中描写的山村,由于经历了一场秋雨,将繁乱的枯枝落叶洗涤一净。而鸟兽也为了过冬而纷纷南迁或冬眠。而以此为写作背景,“空”这个字一针见血的重现了当时深山中的场景。同时,“空”也是佛家的思想理念,契合了王维诗佛的名号。因此,若想加强初中生的鉴赏能力,就要结合诗词释义,引导学生将诗词中的人性和语感结合赏析。
二、感知能力的培养
        感知也是古诗词鉴赏能力的一种,它关系到初中生审美感观与审美思维的成长。单论审美感观能力,它代指初中生对颜色、声音、形态等外在形式的识别判断。而审美思维,则需要初中生结合全部感官因素进行思考,从客观的角度进行分析[2]。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初中生需要感知的是诗词中蕴含的韵律。平仄押韵是古诗词的特色,而许多诗词都可以当做歌曲来进行演唱。在我国古代,诗和乐通常是一概而论的。甚至在宋朝时期,每一首知名的词牌,都有配对的旋律,提供给文人不断的传唱。而在现代,最典型的配乐诗词当属《水调歌头》,原本这首词作风格就宛如谪仙一般。再搭配经典歌曲《但愿人长久》在课堂上传唱,就能带领学生鉴赏到诗词中的旋律美。除了旋律以外,画面也是学生需要感知的主要内容。比如在教学《钱塘湖春行》时,就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精美的西湖景色图片。或者播放早春复苏,黄莺欢快鸣叫,大地显现出点点绿色,五颜六色的花儿不断盛开的视频,让孩子了解到,学习古诗词并不是在空洞的黑白文字中进行品读,还可以融合图片与视频等多种趣味化的元素,让诗词的学习形色兼备。


三、理解能力的培养
        学会鉴赏,就要先学会理解。当初中生学会理解古诗词的诗意与内涵,才能做到感知其中的魅力。培养初中生的理解能力不仅在于诗词的白话释义,更在于深度剖析古诗词的背景、语言、节奏,领悟深层的审美元素[3]。比如《观沧海》的教学,这首古诗是一代枭雄曹孟德的人生体悟。可以说,它简练的叙述了曹操的人生经历。当曹操创作这首诗作时,他对一统天下几乎胜券在握。只要攻占南方剩余的势力,他便能创立不朽功业,在史策中留下厚重的一笔。在鲸吞天下的豪情气势下,曹操登临碣石山,将内心的感慨书写而出。若初中生不了解曹操的生平,将难以理解为何诗中能出现如此波澜壮阔的奇幻场景。再比如节奏和语言两项要素的理解,以陶渊明《饮酒》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鼓励初中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结合问题进行反思。例如将“悠然见南山”中的“见”改成“望”、“看”,是否还会有同样的意境?而通过分析,学生们会发觉“看”太过刻意,落了下乘。“望”又太过遥远,体现不出身处其中的感觉。而“见”则做到了不留痕迹,像是在劳动过程中不经意见到一般,更能体现作者脱俗隐居的韵味。
四、情感能力的培养
        结合古诗词内容,品味作者的情感,学会如何渗透情感,也是培养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主要原因。而情感渗透,需要从古诗词的意象、写作手法来进行引入。首先是意象,在古诗词中,不乏有作者借景抒情的创作手法,而景色就是意象的一种。比如在教学《天净沙·秋思》时,“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这两句看似只是将六个普通的词汇随便堆砌在一起,但每一个词汇都代表一种苍凉的意象,而相互之间的结合就产生了“化学质变”,使得一种萧瑟、悲伤、寂寥的情感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其次是写作手法,这也是古诗词作者的艺术表现方式,比如象征手法、托物言志、烘托、虚实结合等等。比如杜甫的《望岳》,就将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表现的淋漓尽致。其中首句从远处的整体角度描写泰山的形象,第二句从近处来展示泰山的高大秀美,第三句真实阐述了泰山给作者带来的内心感受,最后再由第四句升华全诗的高度,虚写了作者的志愿。其中,无论气氛渲染、题材主旨、写作手法、情感抒发,都包容的无比和谐。因此,通过情感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从古诗词的意象与写作手法入手是学生的必然选择。
五、想象能力的培养
        初中生若想深入鉴赏古诗词,就要充分联想诗词情景,将自己置身于诗词描绘的世界中。想象力作为古诗词鉴赏中的重要组成,不仅关系到学生鉴赏古诗词的深刻程度,也能让学生在鉴赏的过程中获得愉快的体验。教师培养初中生的诗词想象能力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策略来进行,比如在诵读部编版八年下册课外诗词《题破山寺后禅院》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插入图片、音乐、视频等背景,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刺激初中生联想古老的寺庙情景,将自己代入成作者,在深林掩映的静谧禅房附近闲适的漫步,体会佛门清净出尘的氛围。由此,结合多媒体背景的不断变换,将临潭顾影、幽谷鸟鸣、钟磐音响,最后万籁俱寂的场景不断重现。不断的将学生的想象力发散,让学生跨越历史的阻隔,与古诗词的作者实现心与心的鉴赏交流。
结语
        培养初中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任务,这需要教师结合诗词作者的创作背景,从整体角度来进行感知,帮助学生划分好诗词中的层次,品味其中的语言特色,体悟诗境意象,激发想象能力、揣摩创作手法,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此外,还要结合歌曲、图片、视频等元素,创设诗词情景,通过情景来带领学生审阅古诗词中的节奏美与画面美。汉语文化博大精深,古诗词就是攀登语文高峰的必经道路,语文教师应当贯彻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为初中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成长打好学习基础。
参考文献:
[1]完代一合.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20(14):63.
[2]顾晓芸.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有效策略初探[J].学周刊,2019(30):51.
[3]陈品丽.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探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08):99+20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