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倡导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对策思考

发表时间:2021/1/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0月第30期   作者:杨世勇 余洋
[导读] “没有全民健康 就没有全面小康。”2020年是国家“十三五”健康中国规划收官之年

        杨世勇 余洋
        中共随州市委党校  湖北随州421302
        
        “没有全民健康 就没有全面小康。”2020年是国家“十三五”健康中国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健康中国2030”行动新十年的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到本世纪中叶,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 习近平.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文建设迈上新台阶[N].人民日报,2018-05-20.]。实现从传统工业文明生活方式向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转型,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的任务,需要从理念——方式——路径多个方面协调推进。
        一、深化现代文明生活理念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因此,现代文明生活方式要落地生根,需要正确理念和理论的引领。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健康是美好生活的最基本条件,因此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人民的健康需求为导向引导现代文明生活方式,整合健康资源、健康产业,积极调动医疗、环境、教育、法制等多部门共同努力,践行人民健康优先原则。
        2.坚持以预防为主体,促进以“健康”为中心理念的转变。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国内疫情防控转入“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特殊时间节点上,在未来深入倡导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过程中,需要持续促进以“健康”为中心理念的转变,即做到三个转变:从服务患者向服务广大人民健康转变、从关注疾病向关注人民健康转变、从注重疾病治疗向注重预防转变,通过扩展和延伸“健康”的内涵,注重服务广大人民的健康,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发展健康产业,提高健康生产力。
        3.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形成多元化的共治格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新目标,并将它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基于以人民为中心,此次全会还鲜明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由此,以坚持开放发展为有效途径、改革创新为重要内涵、绿色发展为永恒主题、协调城乡为重要表现,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贯穿其实施过程,是指导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应用于实践、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规划人民健康发展蓝图的重要指引。
        4.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构建全方位全周期的保障机制。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是党的一贯主张。《哥达纲领批判》提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应该优先对公益事业进行必要的扣除,然后再进行产品的其他分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基本定位,将公平可及、群众受益作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因此,在社会建设的过程中,民生保障更需要坚持卫生健康事业的公益性、深入开展健康扶贫、加强健康法制建设,为倡导现代文明生活方式、提升人民的健康水平提供保障。
        二、创新现代文明生活方式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奋斗目标和一系列重大部署、行动纲领的制定,指向的都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1.生产方式绿色化。依照唯物论的观点,社会生产力水平是人怎样生活的先决条件。马克思曾说,从广义上来说,人的生产方式是生活方式的一个方面。恩格斯曾说:“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生产方式,都仅仅以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效益为目的。那些只是在晚些时候才显现出来的较远的结果,则完全被忽视了。”这一观点指出生产方式与环境的关联,告诉我们人和自然的关系不是抽象的,而是历史的,实践的。可谓有何种生产方式便会有何种人与自然的关系,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增长方式与生态系统的破坏程度密切相关。

因此,生产方式的转型是解决生态危机的必然要求。
        2.消费方式合理化。合理化消费观念为节约、适度、珍惜、反对铺张浪费,谨记物有所值;有节制地利用自然资源,高效地使用物质财富,适度地消费物质资料,最终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消费方式合理化就是要转变人们错误的、不可持续的消费观,让现代文明的合理化消费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3.交往方式和谐化。在美学意义上,和谐“意味着理解、宽容、善意、友爱、和平与美好”[ 郭因,黄志斌:绿色文化与绿色美学通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22-24.]。要以正确的价值观念指导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实践活动,加大生态知识和意识的宣传教育力度,提升全民生态责任感,在全社会形成倡导健康、绿色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良好氛围。
        4.生活方式均衡化。生活方式均衡化是指平衡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人类经过漫长的文明演进,用物质、货币、地位等标榜自我价值的实现程度逐渐成为习惯。而精神需要满足方式均衡化则是要平衡二者在我们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削弱人的物质需要并加强精神需要的满足。可以预见,构建现代文明的新型生活方式必须要注重人思想世界的充实和精神境界的提高,对人进行深层文化启蒙并创设优良的人文环境。
        三、推动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实践
         “生活”的主体是一个个具体的个人。倡导现代文明生活方式除了需要完善社会支持系统、全面优化人们的生活资源供给条件外,还需要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生活方式,发挥生活方式效益,从而把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社会建构和每个人的自我建构有机结合起来。
        1.政府层面:构建现代文明发展体系。德国学者彼得·科斯洛夫斯基提及推动人类行动的动力有两种:一种是“最强的动力”,一种是“最好的动力”,“最强的动力不总是最好的,而最好的往往动力不强”。[ [德]彼得·科斯洛夫斯基:《伦理经济学原理》,孙瑜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14页。]在推行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过程中,应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公众参与,将倡导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培养健康公共卫生习惯行动作为“讲文明、树新风”的重要内容,紧密结合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工作,依托健康中国行活动等平台,充分利用各种环境相关类节日在全社会组织环保宣传活动(如“空调26度”“光盘行动”“地球一小时”“每周少开一天车”等),建设培养健康公共卫生习惯的支持性环境。其次,要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倡导“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示范引导群众养成不随地吐痰、戴口罩、依次排队等健康卫生习惯,开展分餐制、禁食野生动物等文明餐桌行动,逐步将健康的公共卫生习惯内化为个人自觉,固化为社会良好风尚。再次,发挥法治引领和规范作用,将培养健康公共卫生习惯纳入法治轨道。人大及其常委会或者政府制定地方性法规、规章,针对最突出的公共卫生不文明陋习制定处罚措施,并加强违法行为惩戒。
        2.企业层面:扩大现代文明技术供给。从根本上讲,生活方式由生产方式决定,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形成必须建立在绿色生产方式基础上,坚持绿色发展观。在倡导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进程中,一方面,企业应按照价值理性的要求,强化主体责任,抢抓国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大机遇,利用好国家资金与政策优惠,加大企业清洁生产技术的研发与革新,充分引进科技创新人才,完成各个生产领域的核心清洁技术的研发,促进生产、包装、流通、回收环节的绿色化,以此带动同行业的绿色技术革新,促进产业绿色发展。另一方面,为满足消费者的健康需求及自身发展需求,企业应加强科研投入,组建科研团队,推动生产管理创新,建立绿色、安全的产品供应链,加强产品可溯源性系统的建立,全面开发面向大众的创新的生态产品,进一步提升产品的品牌效应、生态效应。
        3.个人层面:践行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疫情是一面“镜子”,让公众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习惯和文明观念。进现代文明生活方式以个人自律为基础,但如果仅限于环保人士或小部分群体,而不能形成社会合力或社会氛围,现代文明生活也只是一句空话。因此,必须在全社会加强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宣传推广,坚持全民行动,在理念上养成公众生态文明社会责任感意识,培育文明健康生活习惯,发自内心地拒绝“舌尖上的野味”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氛围”[ 环境保护部关于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的实施意见 [EB/OL]. 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