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施羽
广西金融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7
摘要:教育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已成为共识。通过实地调查,对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合作类型现状、学生参与实习现状、学校与企业合作现状、“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和产教融合制度现状进行了分析,得出了调研结论,并对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深度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现状分析
1调研的基本情况
共调研了某中等职业学校30、 高职学校 33 所,调研一线教师 628 人,其中男教师 381 人,女教师 247人。调研的学校多数为公办职业院校,占 90.43%,另外占 9.57%的为民办院校。 其中,重点调研了 7 所中高职院校,对这 7 所院校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场座谈、电话访谈和个案分析等多种形式的调研。 职业院校的抽样以地域划分,在各地中高职院校中有代表性的学校进行调研,涉及四十多个专业,使得本项目调研对象的确定与选取较科学合理,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共发放问卷628份,其中有效问卷 603 份。
2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现状
高等职业学校与企业的合作理论上是培养人才的双赢方式,但从我国的实践看,由于思想认识、政策支持、协调机构的缺乏和协调,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水平仍然较低,效果不明显。目前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具体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订单式培养
订单式培训是指根据企业的需要和要求对学生进行培训,使高等职业学校的教学与企业生产同步进行。多数情况下,这种模式下的培训方法是,学校根据企业对员工在能力、素质、创新程度方面的要求,制定相应的学生培训计划,其中,高职学校的理论教学工作完成,实践教学部分由企业提供空间完成。这便于培养学生和提高毕业后的职业能力和工作技能,大大降低了新员工的培训成本,也帮助学生快速工作,走上正轨,缩短了学生适应工作的时间。
2.1.1学生参与实习现状
据调查,虽然绝大多数职业学校学生都参与实习,但学校对学生实习的安排并不乐观:学校能安排80%以上的学生在合作单位顶工作实习的只有37.23%; 50%以上的学生可以安排在合作单位实习的只占20.21%,12.77%的学校只能安排20%以上的学生在合作单位顶工作实习,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不得不自己找到顶岗实习岗位。
2.2职业教育集团
以一所或者多所高职学校为主导,以多所职业学校和企业为主体,以行业领域和区域界限为原则,以促进职业教育集团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原则,通过专业课程和实践技能培训等方式,促进不同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横向互补关系,同时也可以满足学生从前期上课到后期就业这一垂直人才的培养链上连锁2到3家校企建设中等院校。
高等职业学校依托专业,联合企业建设高度专业化的中等院校,支持配套教学体制改革,特别是学分制改革,充分体现了产业、教育、科研合作教育的培训方法。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该校与银座集团、金盾消防公司以及福瑞达集团等企业成立了汽车学院、冰轮工程学院和生物工程学院等7个二级学院,初步形成了一个双方高度认可的二级学校企培训模式。
2.3校企共建基地
通过高职学校与企业的合作,结合双方各自的需要,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投资设备、资金和项目监理培训基地,开展各种有利于提高学生实际水平的合作。目前,大多数学校和企业在建设基地的运行过程中也缺乏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导致绩效下降的出现,这应该引起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关注。
3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项目存在的问题
3.1缺乏市场驱动的校企合作意识
在我国,由政府主导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主要是以政府投资建设高职学校为基础的。因此,在校企合作中,高等职业学校本质上并不能作为合作的决策者,只能在政府出台的校企合作框架之内进行调和,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大多是以乙方身份参与合作,这种合作方式必定阻碍了校方和企业方的活力。
西方发达国家主要采用的是股份制的合作模式,这种模式最大的优点是能够实现各主体间投资的互相补充,在不同主体之间形成一定的利益依赖性[3]。我国高等职业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并不是真正的主体,只是合作执行者,因为高职学校在合作中并不是以股东的身份来管理和对待合作。这种管理主体的错位使得整个合作关系被分割。在我国的校企合作中,政府职能部门负责宏观调控职业高等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规划、组织保障和监督等方面的工作,但这些工作往往都是浅尝辄止。
3.2高等职业学校合作能力较低
高职学校在学术和教学实践等方面经验不足,没有较大的企业吸引力。我国目前的高等职业学校大多是由中专升级而成,亦或者是由成人高校改革形成的,所以学校的综合水平相对较低,对学生的培养方式和技巧也有限。
3.3产教融合深度不够
从合作类型上,只有10.64%的受访教师认为,他们已经达到了产学一体化的水平,大多数教师认为,只有达到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浅薄水平,才能看到,在提高产学一体化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尚未达到教育活动、社会生产实践和社会服务紧密融合的预期概念。
从合作形式上,由高职院校开展产学一体化,多数停留在提供实习机会、实习基地方面,所提供的资源仅限于名称和提供人才、技术或信息等浅薄的合作形式,并为学校提供先进设备,参与学校联合科技解决技术问题,提供技术咨询,企业在学校建立生产型实践培训车间等深层次合作相对较少。
4深化产教融合的对策建议
4.1对接产业发展,加强专业建设
在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和现代化的基础上,以建设与产业分配资源丰富的北武湾经济区为重点,调整和优化高等职业学校的专业定位和服务对象,突出普通男性的阿里迪克斯计划,突出重点,以专业产业为基础建设的系留产业"产教一体化,学习生产一体化, 形成校与企业互动的良性循环,营造产学融合的良好氛围。 实施专业建设和升级规划,加强具有特色优势的专业队伍建设,以专业和岗位系留专业框架、教材内容和专业标准、教学流程和业务生产流程为目标,学校和行业企业联合制定员工培训计划,突出职业道德和职业培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全面培养学生和专业能力的整体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通过工业的发展,师生们提供了相对稳定的教学经验和生产实践基础,充分博博了技术中心人才、技术中心的优势,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
4.2对接企业革新,拓展技术培训
为满足区域城市产业结构和工业企业的发展需要,在专门组织内设立工程(技术)中心,为科研项目和资金倾斜提供必要的支持,发展职业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在政府的推动下,我们将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整合综合职业学校科技创新资源,配合技术问题,建设产业化孵化基地,提高职业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重点发展区域支柱产业。积极承担军队人才教育再就业任务,对城乡退伍军人免费提供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积极推进农业技术推广、农村工程人员持续教育培训、新农村建设服务。努力建立企业员工"持续教育+教育"培训新模式,为工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为区城市提供先进技术和新技术培训,为企业员工和社区员工提供多样化的持续教育。
4.3推进集团化办学,加强政行企校合作
通过组建行业(产业)型产业链型职业教育集团,推进政府统筹、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整合、重组和共享职业教育资源,实现人才培养链、产业链和利益链的有机融合,探索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参与的集团化办学运行机制,整合政府、行业、企业院校、科研机构等多方面的力量,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和使用教育资源,体现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真正内涵。
5结论
提高全社会对高职学校和企业合作重要性的认识 加强校企合作最有效的方式是提高社会各界对学校与企业合作重要性的认识,新闻媒体应大力宣传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价值使高等职业学校、企业、政府和社会认识到校企合作是振兴教育经济的必然要求,是高职学校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社会各界的思想意识有所提高,为了有参与合作的积极性,要想出具体的校企合作方案。
参考文献
【1】黎文生.探寻“用工荒"与“就业难"现象并存下的高职校企合作科技信息
【2】刘合群,陈小龙.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互动模式研究职业技术教育
【3】叶鉴铭.校企共同体:企业主体学校主导一一.兼评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双主体" [J].中国高教研究
本文系2016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大招标课题《产教深度融合研究》(GXZJ2016ZD25)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