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桂香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 四川省 成都市610000
内容摘要:高等教育作为最为重要的教育阶段,在教育行业有着较高的地位,同时也因为在教育改革前,高等教育属于行政管辖,具有较为官方的本质和宗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化在各行各业都蓬勃发展。高等教育是否引入市场化,一直处于热烈的讨论中。文章从市场化的内涵、市场化的功能、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和引入市场化的注意事项等来探讨高等教育如何引入市场化机制。
关键词:高等教育;市场化;机制
当今,社会上掀起一股市场化改革的浪潮,大到民生的粮食,小到小区卫生管理,都在从计划经济的政府干预,向市场经济的自由市场化转变。高等教育作为一座诗书礼仪的象牙塔,招生需要名额、专业设置需要审批、领导者需要教育管理部门任免,因此还保留着大量的计划经济般的行政管理模式,那么高等教育到底需不需要引入市场化的机制?在国际上,美国、西欧、日本等国家早已将市场化手段引入高等教育中,各高校虽然不同于企业,但根据当地的高等教育需求和教育成本各高校自主决定设置专业课程和招生数量,市场化不断地渗入高等教育各个环节和层面,这为美国、西欧等成为发达地区奠定了教育基础。
1. 高等教育市场化的理论基础
我国曾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教育改革的目标和任务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科技体制相适应的新教育体制。这就说明原有的高等教育体制已经不能够满足新时期的需要,在各行各业体制改革过程中,高等教育也需要走向市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才能与市场经济共同进步,高效发展。高等教育市场化是指将市场机制引入高等教育领域,市场成为教育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高等教育供求双方在市场中的行为,使教育达到供求均衡的状态。
高等教育引入市场化后,大学将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法人主体,不再由主管部门完全控制或直接管理,依据领导者眼界思路、学习的方针政策和自身发展的规律进行运行与发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在“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市场原则中走出自己独立的道路;同时大学的经费不仅仅是从政府的财政拨款获得,而且还要从市场上寻找资金渠道;意味着高等院校要注重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受到基本经济规律的制约和影响。高等教育是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可能完全独立于社会之外,它在服务于社会的同时,也要受来自社会各个层面各种因素的制约,同时它更受制于经济基础。我国已经走了全面实行市场经济的康庄大道,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行业,尤其是高等教育必须作市场化取向
的改革。只有这样,高等教育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才能与经济协调、互动发展,才
能与经济改革相得益彰。
2. 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化是现实所趋
高等教育发展的先决条件和物质保障是资金的投入,没有足够的资金,高校的发展就无从谈起。一直以来,高等教育投入都是纳入国家的计划轨道,大部分高校都靠财政单一拨款,虽然在当今时兴校友或企业进行捐赠,但资金体量与高校发展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因此主管部门对学校就存在“统、包、管”的心态,学校对主管部门就是“等、靠、要”。这样的情况就导致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对应着国家政策的倾斜力度,既对国家财政造成压力,又使有限的教育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
随着科教兴国的战略实施,知识经济逐渐兴起,随着1998年高校扩招开始,高等教育的招生名额呈飞跃式发展,到2010年,全国高校在校生人数已经超过了2000万人。这导致了校园基础设施的供应紧张,如校舍不足,教学设备不足等,这些基础设施的改善进一步加重了政府财政的负担,而教育投入的不足又会导致高校无法进行发展壮大。高等教育“等、靠、要”的模式已经无法在高增长的教育需求中生存,一旦某高校因资金导致设施不足,那么招生名额就会停滞不前,最终无法搭上高等教育高速发生的快车。
在长期的计划经济和行政管理体制下,高等教育受主管部门的指示或等待指示过于严重,高校的办学目标、定位、招生、专业都是由主管部门规定的,同时害怕“自作主张”导致与主管部门意见不统一,而减少投入,因此高校缺乏自我发展意识。而就业的市场化,对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毕业生如果没有过硬的知识能力和技术能力,就不能在市场找到自己的位置,很有可能被社会和市场所抛弃。这就从结果上逼迫高校必须按照市场的需求进行对应的发展,增大热门专业和王牌专业的投入,同时将冷门专业的闲置资源向热门专业倾斜。
同时民营高校的崛起也促进了高等教育市场化的趋势,民营高校资金灵活,管理高效,对热门专业的转化快速明显,除在招生指标等环节受主管部门审批外,基础建设、师资引进、教学管理等都是自主经营。同时基础建设的加强又可以申请更大的招生指标,这就成为资本运作的关系。
3. 市场化在高等教育改革中的功能
针对我国高等教育长期被束缚在行政管理体制下,高等教育市场化在这些方面有其独特的功能,可以有效地解决。
3.1市场化使高校可以从多渠道地筹集资金
第一,高校可以借助市场化的运作,与企业合作,得到企业的捐资,或者通过为市场提供技术成果、服务以及直接依靠自身强大的科技优势投身于生产活动,以创造财富来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
第二,高等教育市场化意味着允许私人、民间组织或企业等其他组织投资办学,这样打破了政府办学的垄断地位,出现了办学主体多元化,投资多元化。多元化的投资有利于促成千姿百态的高等教育多样化的格局,有利于提升高等教育整体实力和办学水平。
3.2市场化有利于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来自社会和个体的投资主体具有驾驭市场的能力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变化的管理方式,让他们参与高校的管理体制当中能够促使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其次,市场化加强了师资之间的竞争,能使教师的积极性得到较大的提高,更好的发挥他们的作用;又能使一些责任心较弱的教师在竞争中被淘汰。这样不但促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多样化、灵活化,而且能促使教师在教育领域中积极进取。再次,高校后勤管理,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后勤服务的质量。学校的基础设备的购置、图书馆、体育场、后勤服务等可以走向市场化,争取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和收益。近年来,在高等教育领域,后勤基本实现了市场化运作,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条件因此而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3.3市场化有利于高校课程专业设置多样化,促进大学生就业
从2000年起,除个别定向专业外,大学生就业已取消了国家包分配的模式,大学生就业进入市场化,那么热门专业、王牌专业的学生就业的可选择性就会更高,反之就更低。因此热门专业、王牌专业会越来越热,冷门专业就面临着缩减。学生毕业后就业率的高低受人才市场的制约,从而影响到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编排。市场可以帮助学校确定新的研究课题,为学校的发展方向、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等提供有益的素材。高校只有设置切合市场实际需要的专业,才能提供多样化教育,满足为数众多、能力各异的学生的不同需要,才能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进而获得社会、家长和学生的认可度和信任度。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世界性知识经济的兴起,我国高等教育必须顺应国际潮流,加紧步伐,把市场机制引入高等教育的改革当中,这样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更能注入经济的主战场,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战略决策,为经济发展解决难题。
参考文献:
[1]崔玉平,高等教育制度创新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杨治刚.从治理角度再看市场机制在高教领域的运用[J]。中国高等教育,2014,(9).
[3] 朱丽芳,我国高度教育改革引进市场机制的思考[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7)
[4] 刘丰刚,高等教育引入市场机制的思考[J]. 中国成人教育,2004,(7)
[5] 顾德学,基于市场机制视域下的高等教育改革[J]. 教育教学论坛,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