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冠疫情对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考

发表时间:2021/1/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0月第30期   作者:邵冉
[导读] 在2020年全民抗击新冠疫情过程,对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有了进一步丰富


        邵冉
        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省青岛市 266000
        摘要:在2020年全民抗击新冠疫情过程,对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有了进一步丰富,凸显出在对高校学生教育时价值导向、思想引领、教育启迪。本文通过深入探究新冠疫情期间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充分挖掘并运用好在疫情期间对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教育、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奋斗幸福观教育,将爱国之心化为报国之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键词:新冠疫情 山东省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一、新冠疫情期间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新冠疫情的爆发,属于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虽然我国在突发事件中对群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充分的实践经验,但在本次新冠疫情对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仍存在一些不足。
        (一)忽视人文关怀,教育形式化
        中国人民的传统观点是“顺其自然”,总是走一步看一步,对于疫情也有些类似的情绪,这也导致高校学生在面对疫情时认知能力弱,盲目相信网上无中生有的谣传。由于疫情期间大学生正处在寒假,身心都处在相对放松的环境,突如其来的疫情令人措手不及。网络信息纷繁复杂、泥沙俱下,多元思想聚集与交锋,大学生还处于思想不断成长成熟的阶段,良莠不齐的观点充斥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对青年的辨别力和判断力来说是严峻的考验,是对其信息鉴别能力的重大考验,影响青年大学生价值观。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部分高校在面对疫情期间忽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没能及时疏导学生紧张的心情,人文关怀应是集育人、育心、育德为一体的综合教育活动。
        (二)教育节点把握不全,育人效果弱化
        疫情也分为“发现、猛增、爆发、消退”四个阶段,不同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是有差别的,疫情突发时管理机制出现一定的混乱,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也有一定的弱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习近平:在 习近平.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讲话[EB/OL].新华社。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0-02/23/c_1125616016.htm.]]疫情形势严峻,思想教育工作者应该什么时间、做什么、怎么做都是需要格外重视,十分严谨且及时的。然而在疫情期间,相当一部分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只注重在疫情发生时对学生的管理,忽略了疫情节点的变化,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跟不上疫情发展,二者没有有效结合,也使思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三)统筹协作力不足,缺乏课堂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协同育人的过程,各个方面统一合作,高度配合才能将思政效果最大形式发挥出来。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交叉重叠,导致各部分工作出现模糊地带,信息传达不及时,问责机制不明确。工作内容一团糟,呈现出来的课堂效果差强人意,育人能力弱。同时,部分高校教师也不能紧跟时代发展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新,讲课冗长没有新意,不能带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微乎其微。
        二、抗击新冠疫情对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启发
        疫情发生时党中央迅速做出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对应措施,将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为工作重心,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先后两次召开会议进行专题研究,党中央印发《关于加强党的领导、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强政治保证的通知》。举国上下,万众一心,坚持全国一盘棋,全方位工作,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新冠疫情抗击战是一场硬仗,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身为马克思主义者,怎样看待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以及疫情发生后对于国家出台的针对性的措施,引领青年学生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学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培养学生勇担使命的信念感,向社会传递党中央保障人民生活的决心、信心,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运用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
        (一)价值导向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导向价值,即通过某些方式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干预引导,进而达到教育者的目的。”[[[]张成凤:基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0.07]]疫情发生以来,海量信息充斥在生活方方面面,大学生不辨真伪,加上本身就对疫情怀有惶恐心理,紧张不安容易出现主观主义偏差,导致判断失误,行动出错。此时思想教育工作者应及时介入,作出正确的价值导向。对于新冠疫情,主观主义会影响正确的判断,也会蒙蔽群众的眼睛,不利于急救工作的开展。应秉持理性的思想态度,正确认识新冠肺炎,不夸大其词也不盲目乐观,科学合理的去了解事件发展的过程,实事求是,宣传正确的抗疫知识。
        (二)思想引领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谆谆教诲青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未来,民族就有希望。”思想教育的目的,就是运用各种素材,通过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民族自信心和责任担当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决定国家的发展和未来。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也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战役精神”就是90后、00后一批青年的时代精神,通过“天使”逆行,“光头大白”、志愿者等行为,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到榜样引领作用,使他们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进一步激发当代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始终坚持共产党的脚步,树立为国家谋福祉,为人民谋幸福的远大理想。
        (三)教育启迪作用
        恩格斯说:“一个聪明的民族,从灾难和错误中学到的东西会比平时多得多。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49.]] 2003年抗击非典的壮举对于90后、00后来说也许记忆没有那么深刻,但新冠疫情可谓是亲身参与,“战役一代”时代精神与百年前的“五四精神”一样令人振奋,84高龄的钟南山院士远赴武汉,74岁的李兰娟院士也不畏险阻,勇于逆行。不仅如此,许多不知姓名的平凡人不平凡的举动,也为抗击疫情点亮生命的火光,白衣天使,志愿者,后勤部人员,都在默默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一桩桩真实的事例无不对引起当代青年对自我的重新审视,这些都是鲜活的教科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将理论与实际充分结合,培养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
        三、疫情期间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新冠疫情无疑是对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各个行业都面临着种种挑战。通过疫情,对科技兴国有了重要认识,科技创新是阻击病毒不可或缺的坚实力量;对公共卫生事业管理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超强的行动力。当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也不例外,疫情期间也对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更高要求。
        (一)用好互联网,讲好抗疫课
        疫情无法开学,山东省高校相应国家政策“停课不停学”,网课成了学生上课的主要场所,腾讯课堂、钉钉等上课打卡成了学生的日常。网课这种新颖的上课形式,不仅对学生,对老师课堂教学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网课不能互相看到脸,不能时刻得到学生的反馈,仅仅通过声音的传递,显而易见,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课堂效果也是大打折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相互促进,互联网已经融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16]]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政治工作过不了网络关就过不了时代关。疫情期间,广大一线教师的网上教学取得一定的效果,但也引起对网络教学改革的一定反思。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动力,吸引学生注意力,打造更加完整、有条理的网络课堂结构,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努力的方向。不仅仅是疫情期间迫不得已上网课,而是应该进行整合,让知识更加适应网络教育的环境,让优秀的教育资源不要局限在一方角落,应在网络教育中面对更多的受教育群体,尽可能多的教育学生,也有利于缓解教育资源不平衡的问题。
        (二)注重人文关怀,育人也“育心”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不仅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达到预期的目的,还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优化与发展。”[[[]孙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5):78-81.]]“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一直是高校教育的宗旨,通过本次疫情,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秉持此观念,重视学生发展,但也有部分不足。疫情发生时,部分高校学生仍存在信谣传谣,甚至不听劝阻自行返校。究其根本,也是学生心理压力大,没能及时疏导,存在认知错误。从侧面反映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主要侧重在对知识的解读,对于学生心理方面的重视程度还是不够。心理疏导对高校学生十分重要,当前高校学生心理还不够成熟,虽对外界世界怀有美好憧憬,但对于各种信息的分辨力还不够,容易被外界事物所影响,极易做出让自己和家人后悔莫及的事。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育人,更要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放在重要引领位置。“育心”是让高校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真正去实现自我价值,认识到其社会价值的存在意义,从而实现对自我认知的提升和超越。
        四、基于新冠疫情对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一)加强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只有青年拥有远大抱负,将国家民族未来放在肩上,国家才能有更好的发展。“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002).]]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使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人民的共同期望,也是我辈青年为之努力奋斗的方向。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人的本质属性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并且在一定意义上自然属性从属于社会属性。通过疫情应加强高校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通过雷神山、火神山、钟南山院士等鲜活的事例教导高校学生,心中树立远大抱负,梦想才能走得更远,才能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谆谆教诲青年:“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践充分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
        (二)加强高校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 http://www.gov.cn/zhengce/2019-11/12/content_5451352.htm]]追古烁今,爱国主义教育历来是被高度重视的。古时的“儒学”“道统”中被嵌入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历来推崇的“精忠报国”“安邦定国”,处处彰显着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与成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将抗疫过程中爱国事迹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用一个个鲜活的事例激励学生的爱国情,要借助平凡人不平凡的举动,大力弘扬爱国主义,引起学生的共鸣。国家发展需要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业的新时代新青年,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培养时代爱国新人。
        (三)加强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培养人才的类型是由社会需求所决定的。不同的社会需求要求有不同的人才智能结构,不同智能结构的人才要求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及其相应的课程体系,因而决定了不同教育类型的各自人才培养目标。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田心铭.教育的“首要问题”和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J].红旗文稿,2018(19):4-7.]]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具有鲜明的实践特点,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更符合社会需要,能够发挥自身的特点。通过疫情,在对高校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应以爱国主义为基调,培养学生为社会为国家奋斗终身意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