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当代艺术对儿童艺术教育发展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1/1/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0月第30期   作者:黄纤慧
[导读] 当代艺术现象给我们提供各种各样的影像

        黄纤慧        
        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        200234                         
        摘要 当代艺术现象给我们提供各种各样的影像,装置,观念艺术,抽象艺术的同时,也提出了对艺术教育的反思和对当今社会存在问题的批判。当观念艺术冲破狭窄的胡同,为社会,艺术圈,美术教育所接受和欣赏,创新的意识成为了一种符号。当代艺术的艺术重点从过去依赖艺术家的,艺术家的创作方式和艺术作品的形态特点,转到了依赖艺术世界本身的解释和界定艺术的功能上。当代艺术的原则是自我表现的主体性,也就是艺术家自我情感的表现,这一点正是目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着手点。当代艺术的表现形式多彩多样,学生的童真跟对于未知事物的探索与对生活中的观察反而能够将当代艺术的真实性表达出来,通过各种不同的媒介,让儿童通过绘画活动让他人能感受到孩子要表达的情感内容,将孩子平时生活所见所感细致体现在绘画中。
        关键词:当代艺术;观念;情感 ;表现形式;
        “当代艺术”在时间上指现在的艺术。当代艺术的艺术重点从过去依赖艺术家的,艺术家的创作方式和艺术作品的形态特点,转到了依赖艺术世界本身的解释和界定艺术的功能上。当代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没有一定制式的标准公式,它可以利用任何多元的媒介来表达创作者自身意念,其当代绘画艺术所能包容的范围无限。除此之外,其表现的形式内容,一方面满足创作者本身内心的感受,另一方面又要能符合大众期望,表现形式在当代艺术的多元,观者可感受到的视觉刺激相对也愈丰富。然而,当代同样亦有当代社会下的主流性,创作者有时也会因为趋向过于昧众,使自己不自觉的陷入主流中,因此失去原有想要追寻自我内在深层的真实性表达。
        当代艺术的原则是自我表现的主体性,也就是艺术家自我情感的表现,这一点正是目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着手点,让儿童通过绘画活动让他人能感受到孩子要表达的情感内容,将孩子平时生活所见所感细致体现在绘画中。从当代艺术的材料形式来看,雕塑,版画,油画,装置现成品,影像,动画互动等多样的形式也切好能吸引到孩子的注意力,引起孩子的兴趣。
        当代艺术的表现形式多彩多样,学生的童真跟对于未知事物的探索与对生活中的观察反而能够将当代艺术的真实性表达出来,通过各种不同的媒介,动手动脑,从而完成对一项事物的表达,所以在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我们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于动手,动脑。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想要表达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
        儿童在绘画活动中,依靠对物象的内心总体的感受,将所看到的和对其所了解的特征对对象整合后绘制对象的基本形状,依靠直觉思维来整合事物的表象,通过想象用意象手法表达内心世界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他们并不追求客观事实的规律,而是儿童自身心理所感。因此,儿童绘画创作受思维的符号性和自我感受性影响。一般儿童都有最纯真的天性,可以说绘画创造是儿童先天就具有的潜能。儿童时期美术创造的自然性和充满创造性的个性表现特征,值得人一生学习。
        欧洲发达国家,艺术教育不单是学校老师的事,它不是副科,而是课内课外都在进行的,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西欧的美术课堂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学习。

他们重视的不是个别能为学校夺得绘画大赛名次的几个学生,而是全体学生,他们注重学生在每次艺术创作的过程中的体验,注重的是整个创作过程中学生感受到的艺术美,真正从心理上释放他们全部的想象和情感。
        国内学习绘画的儿童都要从西方艺术教育体系入手,先学习素描与色彩基础。众所周知,西方艺术教育体系是一套使学习者最快速、最便捷地掌握所学艺术门类的基本技能的方法,而真正的艺术教育必经年累月学习与熏陶才会有所成就。在学习艺术的过程中,学习者本人的人格升华需要更长时间的学习与积淀,而非一朝一夕所能成就。所以,多数家长和学校宁愿选择快速有效的教育模式,导致接受艺术教育的当代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当前儿童艺术教育在一定程度开始摆脱传统文化的影响,开始注重孩子的审美情感的培养,尽管不少教师已意识到儿童艺术教育应重视幼儿的审美与体验,但仍把握不好情感目标的实现,有的教师对将观念转化为行为仍感到困难,这其中也有为数不少的教师仍将艺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作为唯一的目标,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存在诸如偏重艺术知识技能,强调教师权威,施教者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目的,采取重复记忆和练习的方式,通过临摹,摹写等方式让孩子掌握绘画技巧,不注重孩子自身能力和个性发展,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忽视幼儿探究体验,内容缺乏有机整合,环境相对封闭等问题。
        儿童是感性化的人,儿童与成人的审美有着各自不同的特征。阿·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一段话:“孩子们都是直接地去感受艺术的,就像对空气和水那样,要用手去摸——这太凉了,或者是太烫了。”这就是说,儿童是纯粹用感性去感受艺术的,儿童审美中理性的蛰伏使他们的审美活动具有超理念特征。儿童艺术创作的意义就在于他们对世界的主观反应,他们通过艺术展示思想感情,这是他们创造力与智力成长的不可缺的 一部分。从儿童的艺术作品中,成人能够理解儿童在情感、智力、感受力、生理、社会性、创造力以及审美意识等各方面的成长。艺术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以儿童自由的艺术创作为主,反对包括艺术教师在内的成人对儿童的艺术活动进行任何形式的干涉。影响儿童艺术教育的因素:家庭因素、社会政策因素、儿童自身因素、现代技术、施教者的专业素养。
        新事物的实践探索是需要认真理解和深入思考的,如果不问所以,只是一味的把写在书本上的教案内容搬到屏幕上,省得一步步的抄,同时让学生见到了变化出来的漂亮的图片,盲目的追求新,这样表面上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去面对学生,更多的时间和学生交流,其实这是一种假像。不可否认,多媒体给人快捷、便利、信息量大为特点,但美术教学是综合性学科,还要考虑教师的示范技能,色彩的调和需要在纸上实际操作为佳等等,如果电脑制作,会让学生视觉混淆。其实一堂成功的课,还需要教师具备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并与先进的教育技术相结合,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能力。当然在欣赏课中,教师典型的问出几个问题,必要的运用多媒体出示一些图片,播放一些影像等可以触动学生的疑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性,这样才是深入的美术教学。
        当代艺术的表现形式,它可以利用任何多元的媒介来表达创作者自身意念,其当代绘画艺术所能包容的范围无限。当代艺术的表现的形式内容,同时满足创作者本身内心的感受和大众期望。表现形式在当代艺术的多元逐渐让大众了解艺术教育不光光是技法上的探索,更多的是美学的认知,在“像不像”的背后更重要的是这幅画好在什么地方,引导也是我们对于儿童艺术教育采取的最正确的方式。我们要鼓励孩子自由选择绘画材料,本着对生活的观察和无限的想象力通过不同媒介将他们的种种情感表现在画面上,体验艺术创作的乐趣,感受作品之间如何传达感受,学会如何欣赏美,表现美,传达美。
        老师引导学生对艺术家和作品进行研究分析,体验艺术家的创作乐趣,从中感受与作品和艺术家交流后的心灵满足,学会对身边人的关注,用绘画的形式传递人文关怀,让学生能够临摹自己喜欢的大师作品,理解其绘画的手法和风格,凝聚所有的情感于笔端,借助绘画的形式表达自己最想感谢的人。
参考文献
[1]《视觉思维》 鲁道夫 阿恩海姆 1998年 四川人民出版社
[2]《创造与心智的成长》(美)罗恩菲德 1993年
[3]《儿童绘画心理与绘画指导》(上海)朱家雄 著 1991年 上海教育出版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