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发表时间:2021/1/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0月第30期   作者: 姚清潮
[导读] 在古诗词教学中,一是让学生学会朗读

        姚清潮
        福建省晋江市教师进修学校 362200
        摘要:在古诗词教学中,一是让学生学会朗读;二是从阐明作者和写作背景、阐明诗歌主题、理解诗歌形象、掌握诗歌表达技巧、自我感知等方面,教会学生如何欣赏古诗词;三是熟记和积累。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在初中古诗词知识教学过程中,运用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加强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的复习,使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更加直观、生动,有助于学生学习古诗词知识。
        关键词:思维导图;古诗文教学;策略研究
        古诗文是我国历史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思维导图独特的发散性结构,有助于培养儿童的放射性思维,激发儿童丰富的创造力和联想力,从而增强儿童思维的条理性,帮助儿童把注意力专注在一个主题上,并围绕主题思考与它相关的所有因素,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系统、全面的思考,有利于充分体现个体思维的多样性,张扬儿童的个性。
        一、思维导图特征
        与其他类型的笔记相比,思维导图笔记表现出更多的差异。思维导图笔记大多以图片、文字、符号等形式呈现。同时,音符基本上是借助丰富的色彩来表达的。这样,鲜艳的色彩可以改变视觉的沉闷。此外,思维导图情境下的笔记往往借助关键字、关键词等不同形式记录笔记,再借助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先前的知识点相遇。同时,它可以增强对知识的记忆。这样的思维导图笔记和记忆模式类似于顺着藤蔓走,先找到起点,再结合思维维度和地图路线去寻找,记住最后的结果。思维导图体系结构呈现出较强的分化性,就像一张蜘蛛网,其自身的结构特点是:它可以引导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回忆知识,进而以不同的方式探索问题的核心。这种思维方式可以调动人的左脑和右脑,促进二者的默契程度,从而进一步提高人的思维和想象能力。
        二、思维导图在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利用思维导图模式提高学生阅读效果
        现代生活中的流行语与古语不同,学生出现诵读困难是不可避免的。此外,阅读文言文需要掌握日常生活中的词汇和句型,如若学生们的基础较差,阅读能力较弱,就会影响学生们对文言文的阅读与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利用思维导图,将图像的完整性,从一个点可以传播到更多的其他点,更方便自己的理解。例如,在《劝说》的研究中,有“积土成山,风雨交加;积水成深渊,龙兴;积善成德,神自足,圣心预备”。所以,不积小步,就达不到千里;不积小河,就成不了江海。”一句,原意指“积土成为山,风雨就会从那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潭,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就能达到很高的精神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借以远达千里的办法;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借以成为江海的办法。

”此时,利用思维导图的教学方式,就可以将此句归纳出一点“中心主题”,即是积累的作用,所以围绕中心主题这一点利用发散思维,可以总结出其他几点,关于此处积累的其他小点,即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积小步成千里、积小流成江海。这就不难读懂由有关于积累的这几个小点推至主题思想,这就更方便于学生们的理解记忆。
        (二)利用思维导图模式加深学生的阅读记忆
        初中阶段的大部分古诗词在考试大纲中要求学生们背读写掌握全面,尤其是在“背”这一项,尤其使学生苦恼,大多数学生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不能从根本上记忆,就导致在背诵的过程中忘词句断,不能连续下来,“思维导图”的这一模式就遵循了人们大脑的记忆规律,由一发散至多,更有助于人们的理解记忆,就像河流中的关系一样,分为干流和支流,干流为一,分散至多个支流,使其成为一个庞大的体系,背诵记忆也是同样道理,需要先去理解文章大意,升华出一大主题,然后想象分析成几个小点,方便记忆,例如在文言文《爱莲说》中就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一句,大意是说:“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在这一句中,提炼出一个主题即是“莲的特点”,便学生们明白自己要背诵的大概内容,之后,在总结出以下几个小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通直,不蔓不枝,香清,净枝,远观不可亵玩。总结出莲花的这几个特点,再联系主题,这时,学生们就不难理解背诵了,同时,还能够使学生们,了解其更多的课外知识,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从而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们的写作兴趣,探索出学生们的潜力。
        (三)利用思维导图模式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阅读的过程中,按照顺序,第一是阅读,第二是理解,最后是翻译,如前所述,理解要求学生多阅读、多思考、多理解。这是一个需要基本技能的过程。理解对于翻译是非常重要的。翻译是以理解为基础的。因此,理解对于初中文言文的翻译非常重要,初中古诗词阅读是一个复杂而难理解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采用直观而具体的映射模式进行教学。如教科书《小石潭记》中有一句话:“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当你砍竹子的时候,你可以看到一个小水池,尤其是清澈的水。”从山上向西走120多步,穿过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砍倒竹子,开辟一条路(走),走在路上看到一个小水池,水池里的水特别凉,同学们需要了解才能记住,按照常理,想象一下笔者从山上往西走,来到竹林,看到了脚下的水池。这样,翻译一个完整的段落,理解一些不常见的单词就不难了。此外,它还可以积累单词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总之,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从多个角度更好地学习古诗词,激发学生更大的潜能,从而真正教给学生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 高瑾. 思维导图在初中 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J] .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 : 102-103.
[2]王清.写作教学中思维导图的运用[J].课外语文,2019(03):45-4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