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莹光
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第二中学校 048100
摘要: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高中历史教师需要着重关注的问题。本文笔者从多年教学实践出发,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提出了几点策略,分别是巧设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借用历史情景剧,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挖掘历史教材,提升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还望能有所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中历史;有效教学;课堂起始;基础知识;多媒体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和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目前高中历史教学已摒弃了原来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各种历史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原因和意义的传统应试教育的老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是总的来说,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仍然没有得到显著的提高,阻碍了教学的开展和学生能力的提高。以下,笔者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论述几点高中历史教学的策略,希望能够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历史素养的养成。
一、设计课堂起始状态,激发好奇心
课堂的起始状态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因此每节课开始时总应该要有一些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好奇和注意的教学事件。它的意义在于把学生从完全不注意的状态,提高到视觉、听觉都积极参与的状态。
比如,《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一课,讲述的是北宋中期的社会状况和改革。此部分内容对于现在的高中学生比较陌生,他们没有必要的知识储备。如何设计本课的起始状态让学生有所兴趣,又能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呢?笔者从《国史大纲》中选择了一个有关宋仁宗和范仲淹的小故事引入:一日(宋仁宗)特开天章阁,召对(范仲淹等人)赐坐。【此于宋为殊礼矣。】给笔札,使其当面疏奏。教师从绘声绘色的故事开始导入,给学生一种轻松、亲切的感觉。在讲故事过程中,教师对重要信息的解读(如“特开天章阁”“赐坐”“给笔札”),则给予学生以非常充分的信息提示。然后抛出问题:这个小故事蕴含了哪些信息?通过学生的解读以及教师适当的引导,认识到宋仁宗要求改革的愿望非常迫切。皇帝为什么如此迫切要求改革?学生很好奇,也很有兴趣,为接下来分析改革背景奠定基础。
二、分层教学模式,建立学生历史自信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告诉我们,学生是独特的人,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个体,因此即使学生面对相同的教师,相同的教学资源,也会有不同的发展,这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同样存在。
教师在面对不同历史基础与学习能力的学生,应该一视同仁,因材施教,采用分层式的教学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吃饱”历史知识,既能够帮助基础薄弱的学生重新建立历史自信心,也能够让历史学习优秀的学生感到能力的提升。因此分层式教学应该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得到广泛地使用。
例如,教师教学时,可以针对历史学习能力相对差的学生进行目标的简化,让他们能够掌握基本的知识即可,但是针对历史优秀的学生,需要在此基础上学习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对已学的知识进行整合与分析,从而得出最终的结果。与此同时,在课堂中进行提问时,不同程度的学生,也应该对应不同难度的历史问题,从而帮助“历史学困生”建立自信心。如,在讲完《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这一课之后,笔者就给学生布置了分层的历史作业,针对班上的优等生,笔者让学生探究一些较难的问题,比如搜集与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原因,自己设定一个选题,写一篇关于与之相关论文,保证论文的深度;针对班上的中等生,在学习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内容的基础上,再提升认识;针对班上的差等生,主要让学生练习一些基本的历史习题。
三、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优化课堂教学
首先教师应当加强多媒体技术的学习,制作出更加多元化的多媒体课件。其次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必须要贴合教材中的重点与难点,避免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而制作过于花哨复杂的教学课件,与教学内容无关的课件内容会导致学生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课件上,从而无法加深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但也需要避免多媒体课件与课本完全相同,如若二者相似度太大,就会导致学生认为只需要读书即可,就缺失了多媒体教学的意义。因此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原则应当包含所有教材中的教学难点与重点,其次还需要结合历史背景和历史事件,对教学内容加以扩展,以此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强化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认识。例如,在讲解苏联经济改革的知识时,联想到苏联经济改革时期也是我国经济改革发展的重要时期,所以在教学课件中教师可以加入一定的中国改革的元素以帮助学生加强对苏联经济改革的理解;并且将两项知识点同时教学,也可帮助学生对同一时期的中苏经济改革进行比较,帮助学生认识中国与苏联经济改革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从而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也丰富了学生学习的内容。
总之,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日久弥新的教学话题,我们所有的老师都应该努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不断地想出办法策略来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杨妮妮.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历史课程教学实效性[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6)
[2]杨芳.浅论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有效构建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