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技术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分析

发表时间:2021/1/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0月第30期   作者: 宋翠云
[导读]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信息技术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宋翠云   
        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丽景小学  山东省东营市 257091

        摘 要: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信息技术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目前信息技术已经应用于很多领域,教育领域便是其中一种。现在人民的生活水平相比与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所以很多家庭的孩子都过早地接触到了信息技术,因此,我国教育课程标准规定,可以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实验教学中,这样可以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信息技术带给教育领域的帮助是巨大的,在小学实验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充分理解实验的原理,也能帮助教师达到教学目标。本篇文章主要研究了基于信息技术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
        
        现在的小学科学和以前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小学科学主要通过教师讲授一些自然、科技等领域的知识,偏重理论教学;而现在的小学科学主要以实验为主,而且应用了当下发展前景较好的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实验,学生不仅可以感受到信息技术的伟大,还能更加直观的看到实验的过程、科学的力量。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也受到了极高的重视,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是很多人正在研究的话题。
        1在小学科学实验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意义
        由于现在小学科学中有很多实验部分,这无疑是给教学增加了很多难度,而且实验内容本身理解起来就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传统实验设备操作范围有限,存在很多弊端,所以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给实验教学带来很大的帮助。信息技术可以使实验过程更加简便、清晰易懂,为实验增加了很多趣味,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如果在实验教学中采用最新的技术,学生会增加学习欲望,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对小学生来说,实验本身就有一定的吸引力,理论知识虽然也很重要,但是灌输的知识多了学生很容易就会产生厌倦的情绪,信息技术具有的智能性在很大程度上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主动探究科学实验的奥秘。信息技术能让教学目标更快完成,能改善传统实验教学的缺点,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
        2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有效性的策略
        2.1 运用信息技术构建科学实验教学的环境
        对于小学生来说,要想学习的效率高,除了有吸引力的课程以外,还要有适合小学生学习的环境,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在小学科学实验过程中,教师发挥着指导和引领作用,所以教师要构建合适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在这个环境中更有效率地学习。比如小学中有一个实验是“导体和绝缘体”,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一般是通过导电或者导热的实验来完成。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实验器材,如玻璃、塑料板、木板、纸板、金属条等,先教学生组装一个简单的电路,在电路中放上一个小灯泡,依次用上面的器材连接电路,观察小灯泡的亮度变化。可以观察到,玻璃、塑料板、木板、纸板连接电路的时候,小灯泡都不会亮,而当金属条连接电路的时候,小灯泡亮了。根据导体与绝缘体的性质可以得出一个明显的结论:在上面的器材中,只有金属条是导体,其余均为绝缘体。那么由于器材的有限性,学生还会存在很多问题,并且学生还想知道其他的导体有哪些,这时候就可以应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教学视频,让学生认识到导体种类的丰富性,并且通过专业人士的实验,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变化,绝缘体在一定程度下也能变成导体,如高温、高压条件下,这些实验都是具有很大难度的,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带给学生视觉上的体验。
        2.2 运用信息技术充分展示实验过程
        信息技术是这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成就,我国自发展以来经历了很多时期,目前正处于信息化时代,信息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让这个世界联系更紧密。在教学实践中应用信息技术是我们国家教育发展的方向,尤其是在小学科学实验中,信息技术更是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一致认可。

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充分地展示实验过程和试验效果。比如在“地球的自转”实验中,老师想让学生知道我们生存的地球其实一直是在转动的,但是我们感受不到,所以只能通过实验进行。传统的实验老师可能只是讲授一下地球是在转动的,或者用地球仪展示一下地球的转动变化,并没有做过多的解释。但是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社会,我们完全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认识到地球的转动变化、转动规律。教师可以用多媒体为大家演示一下地球的转动过程,一般是科学家拍摄的纪录片形式,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地球的变化,通过信息技术,学生还能感受到地球的美丽,激发了对科学的探索和学习兴趣。
        2.3 运用信息技术解释名词概念
        科学本身具有一定的严谨性,在小学科学中会涉及到很多专有名词,即使对学生来说很陌生,但是也不能进行更改。学生在刚接触到这些名词时,理解起来有难度,导致在实验过程中也会比较棘手,这时候学生就应该多花时间,多思考,保持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在科学实验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这些名词的概念。如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有一节课为“浮力的学习”,小学生第一次见到“浮力”这个名词,还不知道是什么含义,教师如果只是通过口头描述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个时候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工具。在多媒体上播放与浮力有关的实验视频,如在一个装满水的容器中放入乒乓球、土豆、石块、纸片等,可以观察到土豆、石块会沉入容器底部,乒乓球和纸片会浮在水面上,这是因为浮力的作用所以会浮在水面上,但是这并不代表土豆、石块就没有受到浮力,只是因为他们自身的重力大于浮力,所以会沉下去。通过多媒体直观的演示,学生对浮力的概念就会有着清晰的认识。
        2.4 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与科学距离更近,联系更紧密
        随着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实验中的广泛应用,学生们与科学之间的距离明显更近了,与科学之间的联系也变得越来越紧密。因为课本上的很多实验都来源于生活,只要善于发现,就能探索到这些科学奥妙。比如小学四年级学到的“热胀冷缩”实验,在此实验中,教师准备了玻璃容器、热水、冷水、红墨水水柱,依次在容器中放入热水和冷水,观察水柱的变化。可以看到,放入热水的时候,水柱会升高,而放入冷水的时候,它又会下降,可以通过水柱的变化来为学生解释什么是“热胀冷缩”。然后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演示多种类型的热胀冷缩实验,学生看得多了以后就会理解的也更加透彻,会发现这些实验都是生活中的现象,并且会联想到生活中很多相似的例子,如乒乓球也可以热胀冷缩等,拉近了他们与科学之间的距离,使他们与科学之间的联系更紧密。
        2.5 运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资源
        小学科学实验课如果仅仅是让学生动手做实验的话,那么不管是器材方面还是时间方面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一节课的内容如果想让学生能充分理解的话,教师需要做实验,而且课堂时间和器材有限,教师只能简单地做一个小实验,但是这并不能解决学生心里的疑惑,所以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演示多个实验,这不仅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学习,还丰富了学校的教学资源。
        3结语
        任何领域的创新都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发展,教育也是如此,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是一种创新,同时也是时代发展的象征。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明显的提高,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还能促进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普及,能让更多的人认识它、接触它,促使其进步。
        
        参考文献:
        [1]谭宝星.基于信息技术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研究[J].2015(3):182-185.
        [2]徐丽金.抓准“三点”,让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更有效[J].小学时代(教师),2011(9):66-69.
        [3]马吉.小学科学实验探究的途径[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12(12):104-1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