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丽敏
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 214423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生物教学逐渐成为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在高中教学中越来越多复杂的问题被呈现出来。因此,对高中生物课堂进行改革也迫在眉睫。这样一门探究发展规律的学科,知识点相对庞杂、逻辑性较强,但却也蕴含着深层次的人文因素。因此将人文知识与高中生物课堂相结合,是当下一种非常流行的授课手段,在实施人文教育的过程中有独特的优势。
关键词:高中生物;人文教育;教学策略
引言:生物对于高中生来说,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其中蕴含了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点,与人们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又蕴含着复杂的深层次人文因素,让学生对生命现象有更加直观的了解和更清醒的真理性认识。仅仅依靠专业知识是不足够的,必须加以人文因素的影响。传统的为分数论英雄的授课模式也在限制着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发展,许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根本没有考虑到生物课堂中的人文伦理因素,仅仅作为将其作为一种传统课程为每个人传授知识。因此,本文针对高中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策略进行相关探析,希望能够提升实际授课水平。
一、高中生物教学引入人文教育的作用
(一)是高中素质教育的要求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高中的生物教学仅仅以掌握课本知识点为主。教师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的授课方法,单纯讲述课本知识,不断的让学生背诵知识点、反复做题、采用题材战术和课堂灌输的方法,却忽略了学生们到自主学习能力和个性特点的发展。专业知识本就枯燥无味,又采用这样传统乏味的授课模式,势必会导致班级内每个人产生苦恼甚至厌学心理。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要求每个人提高综合素质、养成创新精神,提高自身社会实践能力。引入人文教育能够很大程度上改善传统高中授课过程中的弊端,将科学与人文教育相结合,促进二者相互融合,能够帮助高中生们更好的学习科学知识。
(二)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
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但其本身也就有利有弊,在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许多问题,包括环境污染、转基因问题、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科技本身具有两面性,仅仅依靠科技的发展并不足以彻底消除实践中产生的问题,还需要人文社科精神融入其中,去解决在科技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人文道德伦理问题,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发展,帮助科学走向更光明的道路。
二、人文教育与高中生物教学策略
(一)教师转变思想,创新教学理念
高中生物的实际教学工作中,授课理念普遍较为落后,一些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仍然采用着因循守旧的授课方法,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每个人都是一个知识的接受者,对于生物这样一门逻辑性和操作性都非常强的科目,仅仅依靠课堂的传授,并不会让学生更加深入的学习相关知识。这就需要广大教师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教育,不再将重点放在期末成绩中,而应该结合人文知识,对学生们的生物进行更加全面的教育。转变授课思维,将人文道德观念融入到课本中,最终培养每个人的全局观念。培养每个人在各方面的综合能力,真正将实际教学与人文学科的道德观念相结合,来丰富学生们的知识网络,促进高中生们的全面发展。
(二)将人文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方法之中
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将更多的人文教育融入到教学实践中,是新时代生物教学必须注重的问题,要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位置让他们展开更加深入的探究式学习。通过开展实验的方法,真正锻炼每个人的动手能力。例如在学习“生物群落的演替”这一环节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高中生们深入大自然,去观察各种小动物、小虫子的聚居点,观察他们的生活方式。从而对群落有更加深入直观的了解,再结合课本知识进行教学,相对学生有更积极的影响,也能够锻炼他们的人文情怀。在引导每个人对生物、对大自然更加热爱的同时,升华他们的思想观念,锻炼他们的人文情怀,也能够更好的将相关知识传授给他们,促进学生们的全面发展。
(三)运用科学探究教育方法
生物这样一门探究生命规律的学科,高中阶段不仅仅需要学生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也要培养每个人在学习过程中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只有将课本知识与实际操作实验相结合,才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当前教学的现状。例如在探究DNA遗传物质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设计相关的实验、目标、实验思路,教师予以指导和定修正。让每个人在实验过程中能够真正学习到实验带来的遗传知识,培养他们的情感体验、启发智慧、更好的学习相关知识。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生物教学虽然是一门科学性较强的课程,但仅仅让受教育主体掌握基础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在学习科学的同时要拥抱人文情怀和伦理道德,才能够让每个人健康成长。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作为老师应该去积极的转变授课方式和教学观念,真正唤醒每个人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将其与生物教学相结合,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秋如. 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效渗透人文教育[J]. 课程教育研究,2017(31):180-181.
[2]张辉. 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研究[J]. 中国新通信,2016,18(1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