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燕玲
(广州市荔湾区南漖小学, 广东 广州 510385)
一、单元学习图谱
(应用意识)
二、原人教版的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分别是∶
1.两个一位数相加得数超过10的加法
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不仅在日常的生活中有着广泛地应用,并且还是后续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这部分内容学习的好坏,将对今后计算的正确性和速度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之一。
2.用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用加法解决问题,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又为后续发现、解决稍复杂的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二)教材编排特点
1.遵循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
.png)
(图一:9加几的例题) (图二:8、7、6加几的例题) (图三:例题后面配套的练习设计)
教材无论是例题还是练习的设计,都体现了学生所要经历的实物操作—表象操作—符号操作的基本思维过程。
2.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突出了“凑十”的计算方法。
.png)
(图四和图五:“拆小数凑大数”、“拆大数凑小数”、“交换加数的位置”的不同思考方法。)
3.突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png)
(图六和图七:体会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所要经历的步骤,学习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4.渗透了集合、函数、统计等数学思想。
.png)
(图八、图九、图十:借助练习题组初步渗透了集合、函数、统计等数学思想。)
(三)教学目标
1.知道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本方法,能熟练、准确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2.学会用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数学学习,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四)教学重点:逐步脱离实物正确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五)教学难点:体会算法多样化,优化口算方法,并能用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六)教学关键:借助实操,在充分理解算理的基础上,逐步脱离实物进行抽象的符号操作,掌握适合自己的算法。
三、原人教版教材每个例题的目标分析与知识联系
1.教材第89、90页的9加几:这部分内容借助实操,体现算法多样化,突出教学“凑十法”,为后面的“8、7、6加几”的加法计算作铺垫。是一节《20以内进位加法》单元的“种子”课。
2.教材第91—94页的8、7、6加几:这部分内容在充分理解算理的基础上,逐步脱离实物。体现算法多样化,突出教学“拆小数,凑大数”,为后面的“5、4、3、2加几”的加法计算作铺垫。
3.教材第95、96页的5、4、3、2加几:这部分内容脱离实物进行抽象的符号操作,掌握适合自己的算法。突出教学“交换加数的位置”,为后续的加法交换律的教学作铺垫。
4.教材第97-100页的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学会用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突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5.教材第101-103页的整理和复习:这部分内容梳理20以内进位加的算理和算法,在不同题组练习中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
四、不同版本的教材对比(以2012年出版的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西师版为例)
1.年段和进度的安排
.png)
都是安排在一上进行教学,在学习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
2.课题名称上的安排
.png)
人教版、苏教版、西师版的课题名称都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个课题名称既查阅方便又符合教学的知识点;北师大版是《加与减(二)》,这样的课题名称是比较笼统,到底是10以内的加减,还是20以内的加减或者100以内数的加减。而实际上北师大版的《加与减(二)》的内容既有20以内数的认识,又有进位加法,还有不退位减法的学习。
3.教学前后的内容安排
(1)人教版和西师版的对比
.png)
人教版和西师版改变了传统教学逐一认识10以内的数的认识,采用相对集中的办法,虽然课题名称不一样,但都是在先认识1~5和相应的加减法之后,又一次集中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和相应的加减法。在对11-20各数的认识,并学习了不进位和不退位的减法以后,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而西师版接下来还要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苏教版和北师大版的对比
.png)
苏教版把2-10各数的组成集中起来,单独编排一个“分与合”的单元,体现了“分与合”是基本的数学思想,是苏教版教材在内容编排上的个性化处理,给学生较大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北师大版采用逐一认识20以内的数,在《加与减(一)》中进行10以内的加与减及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把认识11-20各数的教学内容编排到《加与减(二)》中。
五、学情分析
20以内进位加的知识生长点是“凑十法”。根据原教材的编排特点,学生在第1课时“9加几”中借助实操已对“凑十法”有初步的认识。因此,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能够比较顺利地掌握“8、7、6加几”。在不同的算法中择优适合自己的算法,逐渐脱离实物自然而然地迁移到“5、4、3、2加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的算理和算法。
六、单元整体教学的思考
七、整合后的整体教学序列设计
单元框架 课时课型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生成的学习资源
1.20以内的进位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