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灿鹏 徐燕
山东省泰安市泰安第三中学
摘要:“教书育人”是教育的职责,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学校教育成为少数人升学的阶梯,学生成为基础知识的容器,考试的机器。学校教育之重授业解惑而忽视传道、育德;重知识传授,轻做人引导,终会造成受教育者的畸形发展。“德育是教育教学的灵魂”。正确开展德育渗透,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认识增强兴趣,开发智力,也有利于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化学教育 德育 爱国 奉献 治学
教育工作者只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站在力求把学生培育成具有完善人格、品德高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适应人才的角度,就一定能挖掘出教材中的德育、情感因素,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赋予灵魂和魅力,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的探索,多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此抛砖引玉,以飨读者
一、弘扬爱国主义
我国地域辽阔 , 不但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 而且还有丰富的海洋资源 . 在有色金属方面 , 我国钨的储量居世界首位 , 镍的储量居世界第二位 ; 在非金属矿产资源方面 , 我国的黄铁矿、石膏、重晶石资源居世界首位 ; 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 , 煤炭产量约占全世界煤炭产量的三分之一 。 通过介绍我们美丽、富饶的伟大祖国 ,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思想情感 。“四大发明”、冶金、瓷器、酿酒等化学工艺超前于欧 美,为造福人类做出巨大贡献,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勤劳、智慧、具有悠久而光辉灿烂文明的伟大民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培养无私奉献精神
我国许多著名的化学家都怀有满腔的爱国热情 , 立志把自己的毕生所学奉献给伟大的祖国 , 他们同时也为人类的进步、社会的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例如 , 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博士 , 从小热爱祖国 , 勤奋学习 , 留美 8 年获博士学位后 , 他毅然放弃了国外的优越条件 , 以赤诚的爱国之心回到祖国 , 建起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永利碱厂 . 为了发展我国的民族工业 , 侯德榜先生全身心地放在制碱工艺和设备改进上 , 经过多次的摸索和试验 , 终于发明了 “ 侯氏制碱法 ”, 从而名震中外 , 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 . 通过介绍这些著名化学家的事迹 , 激励学生勤奋学习、立志成材、报效祖国的爱国热情 .
三、激发学生的责任心和进取心
“我国是世界上具有悠久文明的国家之一….…春秋战国时期就会冶铁和炼钢。但是到了近代,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停滞了。…”,在阅读这一段文字后,让学生来谈谈自己的感想,与学生一起探讨科学发展对社会、国家的影响,使学生的认识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得到了共识主要有:“落后就会挨打”一这是血的教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这是不容质疑的客观事实;“科教兴国”势在必行。继而,让学生继续谈谈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师生交流后得出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的社会里,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必须发奋学习,以适应时代并努力去创造时代,做个时代的弄潮儿。故学好基础文化知识,刻不容缓等。虽然这样一来可能会影响上课的进度,但“洗脑”后的学生会有使命感和紧迫感,会努力学习,使得以后的课上起来比较轻松。
四、培养学生的严谨治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精神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化学实验中,除了训练学生的动脑和动手能力,也应积极融入德育因素。如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学中,先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可用什么反应来制备氧气,哪个反应最好,有什么优点?
2、采用什么发生装置,需要净化吗?
3、如何来收集氧气?为什么?如何来操作?
分析完以后,请学生到讲台上演示(其余学生则认真观察,指出不规范操作,并说明理由,演示的学生重做此步操作);实验结束后,教师再问:此装置是否有不足?若有,如何改进?“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的思维再次活跃起来,形成良好的氛围。然后请另一学生演示的实验来验证,表扬了大家后再指出:因得到氧气的量少,用广口瓶取代试管(同时也可省去铁架台);使用长颈漏斗便于加液体,但我们是否还注意到改进后的实验装置中有浪费,反应要结束只有等到至少一种物质没有了,那么我们能不能设计出一个不浪费药品的装置呢(即能不能设计出一种随开随用、随关随停的装置)?让学生回去后思考回答,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努力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告诉大家学习就是这样:“思考长智慧,实践出真知”,用我们的聪明才智去改善乃至改造世界,也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好。通过这些团队活动,培养学生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有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同学们之间也会在交流中不知不觉形成一个团结向上、积极协作的上进团体。
总之,通过对化学课堂的德育渗透,因势利导,循序点化,能使课堂丰富有趣。在渗透爱国主义和严谨治学思想的过程中,师生进行感情沟通,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中长期创设情境随机渗透德育教育,能陶冶和熏陶学生,使其通文悟道,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准确表达和灵活运用知识并发展智能,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和道德,促进学生学习动力的形成,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洪燕君. 试论中学化学教育中的德育渗透[J]. 考试周刊, 2012, 000(002):138-139.
易四平. 浅谈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 教育教学论坛, 2013(41):263-264.
李秋红. 教书育人 寓德于教——谈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 商情, 2011, 000(006):177-177.
杨莉. 谈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 中国教育研究与创新, 2006, 003(00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