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名著导读的现状与策略

发表时间:2021/1/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0月第30期   作者:白翼腾
[导读]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类读物

        白翼腾
        四川省中江县兴隆中学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类读物”, 规定7——9年级的学生每学年至少阅读两三部名著,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让学生聪明起来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名著的作用不容小觑,如何指导学生学会正确阅读文学名著,是目前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情感,使人高尚。”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初中语文名著导读的状况并不乐观,主要问题有:
        1.功利性阅读,浅尝辄止。很多学生、家长、教师对名著阅读的意义认识不足,往往是因为考试需要才进行阅读,是不得已而为之,是被动地阅读。这样的阅读往往也蜻蜓点水、不求深入、一曝十寒、难以坚持。
        2.缺少指导,收效甚微。有些教师给学生推荐的作品篇幅太长、内容太深,使学生极易产生畏难情绪,不少教师试图通过练习、评讲课外阅读试题对学生进行应试训练,而很少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方法指导,导致学生名著阅读放任自流,效果甚微。
        3.媒体不当,抛弃文本。很多学校,由于经费问题、阅读取向、重视程度等原因,学生难以得到原著,学生阅读的大都是诸如小人书、影视作品等替代品。
由此可见,激发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正确阅读名著是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那么,怎样提高名著导读的质量和效果呢?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言传身教,以身示范,.转变观念,引领学生阅读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首先教师要强化自身的阅读意识,做一个经常阅读的人。假如教师自己都没有博览古今中外的名著,没有丰富的阅读实践,自身的阅读素养不高,却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名著,那教师怎能承担起名著导读的重任呢? 语文教学质量说到底还是语文教师的质量,而提高语文教师素养的方法和途径就是多读书、读好书。语文教师应该把阅读和写作作为自己生命的重要体现形式之一。
        当然,教师要想成为学生名著阅读的导航者,不仅自己要对名著阅读有正确的认识,还要帮助学生转变观念,使学生认清名著阅读对他们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评价能力、创造能力形成的重要作用。使学生明白这些能力的形成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抛弃急功近利的想法。让他们从心底认识到:名著是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人类智慧结晶的文明成果,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巨大的艺术魅力。名著可以说是知识堡垒上的制高点,占据了这个制高点,其他的就不在话下了。一旦学生对名著阅读产生兴趣,阅读量自然就会增加,阅读视野也自然会不断拓宽,阅读方法也会不断改进,阅读能力也自然会不断提高。
        2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学生阅读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是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识的前提。学生一旦对名著阅读产生了兴趣,就会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变“我要读”为“我学会主动积极地高效地读”.
我们可以用课本做引线,引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例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学生可能对生机盎然的百草园充满神往之情,对能讲美女蛇故事的长妈妈产生极大的好奇心,我们可以顺势引导学生说:“这篇课文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要想知道鲁迅更多的童年趣事,想了解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大家阅读《朝花夕拾》原著。”这样,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到名著面前,使他们对名著充满向往和期待,读起来自然就有了亲近感、积极性。
学校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名著阅读交流活动。如名著朗诵会、作品研讨会、读书笔记展评、名著阅读心得体会评选等活动等来提高学生阅读名著的热情和能力。家长与教师要紧密配合,给学生阅读时间和机会。我们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群等向家长宣传阅读的意义,提高家长们重视学生名著阅读的意识,倡议家长配合学校在家里创设名著阅读的条件,营造读书氛围,为孩子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进行比较阅读。现代传媒产生了许多可以利用的资讯,它们可以拓宽学生的读书视野,便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阅读名著。如阅读《鲁滨孙漂流记》前,我们可以让学生先从网上查阅笛福的生平资料及作品的写作背景,这样学生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就会深入一些。在活动课上,我们可以播放根据名著《西游记》和《骆驼祥子》等改编成的电视剧或电影,让学生将其与原著进行对比,在比较中理解名著的内涵。
        3.传授名著阅读方法,提高学生阅读质量
让学生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进而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是学习语文的重要目标之一。搞好名著导读,关键在于指导学生名著阅读的方法,使学生自己想读、会读。我们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阅读中求知、明理、知情、达意。让学生通过领会作品展现的情境,激起情感上的共鸣,充分展开联想的翅膀,去体验、去感悟。
名著阅读要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顺序:通常先初读,整体感知大意;再精读,品析;理解作品内容和主题、写法;最后评议摘录,甚至仿写。
名著阅读要根据需要选择精读、略读、泛读、跳读、朗读、默读、浏览、摘录读、圈点读、归纳读、评价感悟读等不同的方式。学生阅读的时间是有限的,在名著阅读时,应以略读、泛读为主,精读为辅。精读是为了提高阅读能力,略读是为了博览群书。
名著阅读时要让学生做到手到、眼到、心到、神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真正做到读有所得、读有所悟、读有所获。养成随时摘录的好习惯,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摘录下来,把阅读中的感悟或心得体会写成日记,也可以让学生搜集自己崇拜的古今中外文学家的事迹,整理归档,并定期翻阅,反复揣摩、吟诵,领悟其中妙处或道理,学习名著写法进行写作训练,学以致用。
4.有感而发,努力提高学生阅读品位
在名著导读时,要让学生特别重视阅读过程中产生的个人情感体验,即:以“我”之心去会“他”之意,读出“我”的感受、“我”的理解。让学生在阅读名著时不仅要摘记和记忆,更要生发“感想”,学会撰写“名著读后感”。.这可以在读完整本书之后写,最好是边读边写,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去寻找“感点”,不断地与名著中的一人一事、一草一木等对话,让作者的观点、人物的情感、作品的语言、形式、结构、主题等深入学生心灵。我们可让学生每学期每人任选一本名著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读后感,全班交流,再集结成集,使学生的劳动得到认可,获得全方位多方面的认识。
        总之,语文教师要切实肩负起名著导读的责任,对名著导读的各个环节提出切实可行的阶段性目标并逗硬检查、测试完成情况,鼓励、督促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名著阅读。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对名著导读的操作性、有效性要不断地探索、实践、改进、提高,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读书”人,让学校成为“书香”学校。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