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化教育下高中信息技术上机操作过程中的分层教学策略研究——以Access软件的学习为例

发表时间:2021/1/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0月第30期   作者:范雪梅
[导读] 高中生信息技术基础、学习风格等不同

        范雪梅
        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  云南昆明 650031

        摘要:高中生信息技术基础、学习风格等不同,统一化教学在高中信息技术实施必然会存在缺陷与弊端。针对此,笔者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我校小班化信息技术教学实际情况,探讨高中信息技术上机课中采用分层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在高中信息技术中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效。
        关键词:小班化;高中信息技术;上机操作;分层教学策略;
        
一、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存在如下问题
        1.基础差异。生源构成上有地州、郊县、市区等不同地区的学生组成,由于部分学生在高中之前接触计算机很少,而部分学生自小便使用计算机进行各种信息加工活动。这就造成学生在上机操作课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打字速度、软件学习、自我实践方面。如:Access软件的学习,老师讲解软件界面+演示数据表的建立,基础好的同学可以按任务要求完成任务,而基础差的同学表现出手握鼠标不知所措、无从下手等现象。
        2.认识差异。信息技术课对高中生来讲是一门学业水平考试课程,而非高考科目。部分学生态度不端正,认识不到信息技术的正确使用对其生活、学习产生的作用,存在上课不认真听讲,练习不认真完成的情况。
二、小班教育下高中信息技术上机操作过程中采取分层教学策略
        根据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校实行每班36人的小班化教育,着眼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教学组织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均围绕学生个体而开展,为学生量身打造独一无二的专属教育的实际情况。笔者提出在高中信息技术上机操作中采用分层教学策略。分层教学可以针对学生学习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1]。
        (一)了解学生基础,合理分层分组
        分层教学就是以“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作为载体,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需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上机测试两种方式来分析学生。问卷调查包括二个维度:学生准备和学习风格来分析学习者特征,上机测试主要考察打字速度和office软件的熟练程度。笔者根据上机测试的结果,将学生的信息技术基本技能划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差四个分组,学生进行组合按:优秀+差、优秀+中等的原则分组。其中组长为上机能力优秀的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作为日常教学中参考依据。
        (二)融入微课教学,开展分层教学
        借助微课资源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基础层次差异的问题,设计“初级、中级、高级”三个不同难度等级的微课资源,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对于难点部分可以暂停思考、倒退观看,对于简单的部分可以快进、跳过等,实现分层、异步的教学效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扎实稳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将微课分层教学从三个方面开展:(1)课前:根据第一阶段的问卷测试及学情,分层设计创作分层微课和导学案,指导学生根据导学案预习;(2)课中: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选取微课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借助微课自主学习——组织小组讨论,学生相互指导——教师巡视指导——点评总结;(3)课后:下发微课和练习——对学生进行在线指导。将微课融入上机课的教学中,设计制作的微课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的要求,所以,微课分层次教学对老师实际上提出了比传统课堂更高的要求。
        (三)精选上机练习,科学安排任务
        信息技术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相通的课程,如果学生有很好的上机实践能力,那么他们也自然而然的就会懂理论知识[2]。教师通过挑选上机练习任务,设置有梯度分层的教学任务来让“基础好的学生吃得好,基础弱的学生吃得饱”。例如:Access2003的学习中,将学习任务进行分层。


数据库Access上机操作任务分层
学生情况    任务    达标要求
基础好    数据库的设计,表、查询、窗体、报表的创建和应用,外部数据的使用及数据库的保护    1.能使用不同的方法创建表、查询、窗体、报表;
2.能根据需求来进行数据库的设计和应用
基础中    数据库的设计,表、查询、窗体、报表、页、宏的创建和应用,外部数据的使用及数据库的保护    1.掌握表、查询、窗体、报表创建的方法;
2.根据任务要求完成数据库设计和应用
基础差    数据库的设计,表、查询、窗体、报表、页、宏的创建和应用,外部数据的使用及数据库的保护    1.基本掌握表、查询、窗体、报表创建的方法;
2.根据学考任务完成数据库设计和应用
        (四)“小老师”+教师评价,相得益彰促成长。
        课堂教学评价包括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4]。对学生有效的评价是衡量学生成长的有效手段。在课堂教学之初的分层分组中,每一组都会有一位信息技术综合素养优秀的同学作为本组的组长,其任务是辅导基础弱的同学,检查督促其他同学的课堂任务完成。组长辅导评价完将结果反馈给教师。在教师评价中,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情况,对学生开展分层评价: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应该用肯定、帮助和赞赏眼光去来评价学生;基础良好的同学,教师需要耐心认真的检查其上机操作任务完成情况,以检查他们是否粗心。
三、高中信息技术上机操作中采用分层教学成效研究
        笔者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对所教学年级进行信息技术基本技能测试,抽取两个班成绩基本相似班级,A班作为实验组,B班为对照组。两个考试分数差异超过±2分,每组的分差控制在0.5分左右。这样基本上保证参加试验的两组学生的成绩(即学习基础)相同。(见下表)
组别    n        S    CV
实验组    30    78.3    4.07    4
对照组    30    78.9    3.07    4
        实验组采用分组教学法开展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式。笔者在Access软件上机操作为教学内。教学后测试结果为下表:
组别    n        t    p
实验组    30    87.7    4.55    0.00028
对照组    30    77.47       
        经过上机实验教学,两组学生的后效侧定成绩发生了明显变化。实验组的平均成绩高出对照组10.23分左右。实验组的个别差异小于对照组。对两组的效果测定成绩进行均数差别显著性检验,结果差异显著(P值小于0.01)。这证明分层教学策略的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分层教学中内容、任务的设置更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分层教学是一种强调以学生的认知、学习风格为基础进行因材施教,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以及高级思维的教育方法。在教学中,笔者围绕“学情分析——分层分组——规划设计任务——互助实践——成果展示——互评师评”的主线开展教学活动,学生按需进行学习。经过实验,发现分层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上机操作中应用是正确且有效的选择,分层分组后的学生都得到适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晓芬.分层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科学咨询,2020(46):252.
[2]刘刚.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J]学周刊,2019(33):27.
[3]高鹏鸿,孙淑彦.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项目式任务单”应用策略[J].信息技术教学,2020,43-45.
[4]徐会,梁菲.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互联网+教育:181-18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