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市公园城市建设策略探讨

发表时间:2021/1/29   来源:《建筑科技》2020年8月上   作者:李秋萍
[导读] 本文主要围绕公园城市理念,结合自贡市自身地理条件,对如何建设自贡市公园城市的有效策略进行分析,得出需以生态打底,进行景观优化、文化传承,最终达到市民宜居宜业的生活要求。

四川自贡5103211986100****6   李秋萍  

摘要:本文主要围绕公园城市理念,结合自贡市自身地理条件,对如何建设自贡市公园城市的有效策略进行分析,得出需以生态打底,进行景观优化、文化传承,最终达到市民宜居宜业的生活要求。
关键词:公园城市  城市建设  宜居生活
        “公园城市”是社会主义新时代和生态文明新阶段的全新理念和城市发展新模式,吸收了“田园城市”、“生态城市”、“绿色城市”、“山水城市”、“园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等理论的思想精华,比田园城市更具有人文意蕴,比园林城市更具有自然风味,比生态城市更具有发展特性。
自贡市在2013年成功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以来,着力构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加快推进“自贡山水宜居公园城市”建设。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探讨如何建设自贡市公园城市。
        一、生态打底,提升价值
        坚决保护市域生态基础。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探索编制《自贡市生态基础设施规划》《生态控制线规划》《自贡市非建设用地规划》,固化保护市域生态基础。在4381平方公里市域范围内,严格保护山水林田湖草组成的生命共同体,维护大地景观格局。在311平方公里城市非建设用地范围内,划定生态红线,维护生态安全,形成大绿绕城的生态屏障。在137平方公里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严格保护87座山体、74处湿地,大力构建由水系、道路组成的绿色网络系统,由山丘、湖塘、公园、湿地组成的城市绿岛系统,由防护林、生态林、苗圃、植物园组成的保育安全系统。
进一步优化城市绿地系统。树立公园城市理念,调修《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着力以城周山林为背景,大面积公园绿地为主体,水系、道路绿化为纽带,以大量街头绿地为补充,构建高度契合城市空间结构的城市绿地系统。坚持点、线、面结合,绿带与绿楔结合,以城市之心统领城市整体山水格局,以釜溪河及周边绿带为基础构建滨水绿带系统,以彩灯公园、盐都植物园、南湖公园等城市公园为基础构建面状生态斑块,以生态绿楔沟通城市之心和周边山水环境,形成“一心两带三环四楔多园”的城市绿地系统结构。
        加快完善城市公园体系。编制《自贡市全域公园体系规划》,科学统筹公园布局,深化拓展公园功能,建立结构合理、布局科学、配套完善、特色鲜明的城市生态园林体系,实现居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入园,并稳步向“开窗见绿、出户入园”发展。持续实施“公园+”行动,与产业发展、防洪排涝、综合避难、生态修复、文化传承等紧密结合,加快推进综合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社区公园和街头绿地等公园绿地建设。
        二、景观优化、品位升级
        同步实施新区绿化建设。坚持“先保护、后开发,先生态、后生产,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加快推进东部新城、高铁新城建设,完善南部、西部新城生态和服务功能,完成恐龙大道一期、卧龙大道二期等道路绿化,保证新区生态品质。严格执行新区绿化建设控制性指标,新建城区留足生态用地并同步绿化,确保建设一片、绿化一片、成景一片。保护既有山体、水系和植被,依山就势、因地制宜,新建高峰公园、曦景公园、九安寨等一批山体公园和釜溪河双凤湿地公园、卧龙湖湿地公园、天鹅湖湿地公园等一批湿地公园,实施东部新城水系连通及生态补水工程,打造“湖库连珠、碧波映城”的南国水乡。
        科学开展旧城生态修复。贯彻“减量、增绿、留空、修复”的方针,有序实施城市“双修”,推进旧城有机更新。坚持与“退二进三”、城市功能完善、历史文化保护、生态修复相结合,推进城市棚户区改造。


加快复兴釜溪河人文生态功能,修复釜溪河湿地生态,建设集生态、文化、旅游、休憩、健身于一体的釜溪河城区段复合绿道,新建仰天窝公园、东兴寺文创公园等一批城市公园,打造釜溪河历史文化长廊。实施城市街巷提升改造,改造五星街、檀木林街、光大街、汇兴路等街道为公园式街道。推进旧城空间再规划、再建设、再利用,提升改造磨子井小区、珍珠寺小区等老旧社区为公园化社区,第四人民医院等单位为公园式单位。
        大力实施全域绿化。大力开展“绿化城乡.大美盐都”生态落地行动,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草),启动建设4个森林公园,打造城乡一体绿色生态景观,在保持四季常绿的基础上,在旅游线路、互通立交、村社道路、房前屋后实施彩叶、彩花植物绿化,建设多彩通道。加快建设郊野公园,提升尖山、飞龙峡、三多寨等近郊景区景点,建成百胜村、花满盐都、花香田园等一批郊野公园,拓展绿色空间,营造田园野趣。
        三、文化传承,突显特色
        保护传承历史文化。修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完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4个层次的保护体系,系统保护“盐、龙、灯”为核心的历史文化遗存,龚扇、剪纸、扎染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三线建设”为重点的近现代工业遗迹,保留城市记忆,延续城市文脉。划定保护大山铺老街、贡井河街老街等八大历史街区,整体打造燊海井、西秦里、公井古城三大历史区着力维护原有空间尺度、历史风貌和传统生活氛围,实施“微更新”,推动历史街区复兴。启动建设工业博物馆使老工业城市传承有序。保护修缮李仲权等一批名人故居,开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塑造文化融入的城市特色。坚持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尊重设计,把釜溪河作为城市艺术构图的主轴,打造多重山体、多元水系、多层空间绿化景观,让市民望得见、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将城市精神、文化精髓、历史符号等转换为设计规范、建设标准,精心打造绿化景观、城市家具、公共艺术、导向信息、灯光照明、商业界面六大系统,塑造城市“脸谱”,彰显城市个性。融合地域文化和现代全面元素,推进鸿化厂、张化厂、新化印刷厂等老厂房、老建筑改造再利用,打造工业主题公园和文化创意空间。
        四、满足需求,强化感受
        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开展国家卫生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巩固国家文明城市成果,注重常态工作,建立长效机制,整体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推进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精细化、人性化,建设智慧城市,升级大数据中心,集成信息管理系统,下沉管理重心,充分尊重人、引导人、发挥人的积极性,促进城市安全高效运行和社会稳定和谐。积极培育绿色消费习惯,广泛开展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坚决抵制各种形式的奢侈浪费,大力推行无纸化和低碳节能办公积极引导居民购买节能环保低碳产品和绿色健康出行。加快完善三级绿道体系,实现城市各景点及公共服务设施之间“软性连接”,让市民在慢行中体味美好生活。强化公园城市建设试点工作,使城市环境品质明显提升初步构建起园城一体、情景交融、诗意栖居的城市新形态。
综上,公园城市是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以生态文明引领城市发展,以人民为中心,将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的复合系统。
公园城市是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形态,是新时代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的新模式,是中国人居环境发展的新进程。
参考文献:
[1]“公园城市”的理念内涵和实践路径研究[J]. 吴岩,王忠杰,束晨阳,刘冬梅,郝钰.中国园林.?2018(10)
[2]浅析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策略[J]. 王立,王明哲,耿亚玲,阳桐潼.四川建筑.2019(05)
[3]“公园城市”理念考源[J]. 赵纪军,何梦瑶.中国名城.2020(03)
[4]中共成都市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 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决定[N].成都日报. 2018 (001)
[5]公园城市的理念解读与实践创新[J]. 赵建军,赵若玺,李晓凤.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9(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