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舒晗
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
摘要:在当前这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将数字化网络教学手段应用于课堂已经不是新鲜事。《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提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探索应向结合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教学方式靠拢。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重视网络教学手段在课堂中的多样化应用。这一现象也给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管理带来新的挑战。本文通过结合自主学习的内涵和超星学习通平台的特点,探讨基于这一平台的大学英语学生自主学习监控策略。最终得出,要有效监控学生自主学习,需要采用学生自主监控和外部辅助监控相结合的方式。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系统科学地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策略,进而提升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关键词:课堂管理、自主学习能力、大学英语、学习平台
一、介绍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基于网络技术的学习手段逐渐进入日常课堂,教师运用新媒体手段辅助课堂教学,学生使用移动设备进行远程学习,已经不是新鲜新闻。在许多大学英语课堂中,为了增加学习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教师们逐渐倾向于使用数字信息手段与常规教学法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负责启发、引导和监控学习者学习,学习的主动权和自主权则交还给学生(何克抗,2004)。这一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态度、动机和策略有更高的要求,学习者需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独立制定学习计划、自我控制、自我督促,在这一过程中锻炼自主学习能力。这一教学模式无疑是开启了一种新的教学发展方向,为课堂教学开展方式增加了更多的可能性,同时对学生的自制力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带来新的挑战。为了更好地发挥网络技术的作用,提升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有必要探讨高效的学习引导、学习效果的监督和评估手段。探讨系统的自主学习监控策略能够促进学习者更自主更科学的开展学习活动。
二、自主学习的内涵
2.1 自主学习的定义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为了紧跟时代潮流,学习者是否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一直是学者们的重点研究对象,不断探讨如何将学习者自主发展作为教育目标。自主学习的概念在时代发展进程中不断完善优化。Holec(1981)将自主学习定义为:在自主学习中,学习者有自主权,并有能力和意识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即,学习者具备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的能力。Little(1991)进一步提出自主学习能力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独立判断、自主决策能力将学习活动付诸实践,最终将学习内容内化,进而取得知识水平提升。Benson(1997)指出,在应用语言学中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是学习者的一门技术,是在教育体系的框架之外,在没有教师干预的情况下学习一门语言的行为;从内在心理上看自主学习是一种思想能力,是态度和能力的融合建构,学习者需要对自己的学习承担更多的责任。Littlewood(1999)进一步细化了自主学习的内涵,将自主学习能力分为前摄自主和后摄自主,并通过研究指出东方学生更适合采用后摄自主,即在教师介入引导下的自主学习。徐瑾芬,徐丽(2014)结合我国英语教学特点指出,大学生自主性英语学习的内涵要求学习者能够了解教学目标和要求,独立制定学习目标和计划,运用相关的学习策略进行自我管理、评估和监控。在我国的教育情境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要负责人,但同时教师还需要为不会自主承担学习责任的学习者提供帮助,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学习工具和训练机会。
2.2 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现状
王笃勤(2002)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存在不足,主要表现有:缺乏学习计划性,行动力不足,缺少自我评估能力,课堂参与率不高,课前不预习,学习英语渠道单一。大学生基于网络平台自主学习的效果主要受到以下四个方面的影响:学习者因素、教师因素、平台因素、学校和其它。罗浩(2014)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存在四方面问题:1)学习者方面:学习者学习随性,没有计划,自主学习意识薄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教师虽然重视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但在资源准备、课堂后续讨论、对学习者学习情况反馈方面存在不足;3)平台方面交互设计过于单一,学习节奏和资源模块有待改进和扩充;4)学校方面,网络设备不够完善,对教师缺少相关的网络应用培训,开设的网课内容针对性不强等。吴伏英(2015)对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进行调查,指出大学生自主学习存在自主意识薄弱,学习目标模糊,对资源鉴别能力不足,缺乏有效资源等问题。通过上述调查可以得出,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不足一直存在,且多表现为缺乏主观能动性、学习行动力、和学习策略。随着网络教学手段的普及,对自主学习情况的研究不单将目光放在学生本身,同时也将视角放在参与辅助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师方、资源方和学校方上。
大学英语课堂多为大班教学,且授课时间有限,教师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授大量的知识,在常规的教学方法下,容易忽略学生差异性。学生的课堂学习得不到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同时,学生们为非英语专业学生,对英语能力的重视程度和需求不同,使得部分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缺乏动力源泉。课后学习资源类型单一也是造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的原因之一。在进行课后训练时,教师和学生都过多的将注意力放在与课本相关的练习上,同时也忽略了学生自身的实际需求,容易损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学习效果的评估方面,教师多选择用测试和作业作为效果评估手段,但由于班级学生基数大,实际上教师很难做到有针对性的给予每位学生具体的评估和反馈,这就使得学生本身缺乏对自身学习情况和效果的清晰认识。同时,这也使得学生学习缺少计划,出现问题不不知如何解决,课后学习没有章法,进而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的形成和能力的培养。王笃勤(2002)在研究中指出,不理想的策略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发展不够快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与监控力量的不足有关。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如果缺乏有效且全面的监控体系,将使得教师无法第一实践监测到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进而无法采取有效手段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其修正错误。
2.3 监控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必要性
《大学英语》作为一门素质拓展课程,对于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开拓国际视野,增强就业竞争力有着重要作用。《教学要求》(2007)中提出大学英语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文化素养,能够在将来的就业中和国际交往中运用英语进行有效交流,进而适应经济发展和全球化的需要。同时对于课堂教学模式有了新的要求,提倡在教学改革中采用网络技术和线下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相结合。何明霞(2012)指出,我国的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模式中缺少必要的监控措施,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依靠学习动机进行推进,和自我控制力进行约束。所以有必要采取积极的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计划,学习策略,学习效果进行监控,为学生自主学习增加辅助性外力支持,帮助学生保持在正确的轨道上学习。同时探讨大学生自主学习监控模式有利于教师和学生有意识地监控学习效果,及时针对学生差异产生的学习结果差异,针对性的设计相应的的学习资料和教学辅助手段。大学英语学生具有专业背景多样的特点,这就进一步导致学生学习动机、学习主观能动性不稳定。自主学习监控对学习动机的自我激发、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以及自主学习的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自主学习监控的过程同时也是为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策略提供参考,并对其自主学习方式进行系统训练,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三、平台的特点
学习通平台的特点:《教学要求》中要求,在未来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主张教师应用数字化网络教学手段辅助课堂教学。这一要求引发了教育工作者对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关注。同时慕课、微课等概念的普及,逐步设计开发了雨课堂、云课堂和超星学习通等兼顾远程移动学习和教学辅助功能的网络教学平台。学习通是其中一个被广泛使用的学习平台,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图书、期刊、视频、课程等资源,能过满足课程管理、课堂管理、课程学习等需求。学习通平台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提升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习通还具有学习场地不限的特点。师生的教学与学习行为不再局限于常规的教学场所,使用者可以在移动设备上使用学习通进行学习。这就意外着教师可以在教室以外的教学场所开展教学活动。无论是在稳定的室内环境,还是在移动的交通工具上,教师和学生都可以通过移动设备完成教学和学习任务。其次,教学和学习方式趋于多样化,学习通软件中有丰富的教学和学习资源储备。教师教学不仅限于按照课本要求准备相应教学材料,还可以灵活运用平台中不断更新的的各类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可以解决课本材料陈旧,练习形式单一的问题。学生的课后学习巩固,不再局限于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同时还可以根据教师的推荐和自身需求寻找相应的课程学习资源辅助学习,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四、基于网络平台的自主学习监控策略探究
4.1 学生自主监控
自主学习能力要求学生在学习行为中,朝着预定的学习目标,通过自身积极主动、有意识、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自我控制、调节、监督、监测、反思、修正等过程将目的语知识逐步内化为自身知识储备。张殿玉(2005)在研究中概括了外语自主学习的内涵,认为外语学习是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统一协调的结果。外部环境要求教师、教学设施、语料共同参与,而内部环境强调学习者必须发挥其自主的态度和自主学习能力。在自主学习监控中,学习者积极的参与监控对学习活动和语言习得具有重要作用。学习者可以根据对自身学习情况的控制和调节来提升学习效果。在学习通平台上,学生可以通过平台的学习情况统计功能,定期查看自己参加任务点的情况、网站学习资源访问量、课后任务完成情况,根据网站的学习情况评估,和教师的反馈评价,全面的了解课程的参与情况。这样有利于学生清楚地了解和掌握以及及时向教师上报自身的学习动态,并且找出自身的不足和薄弱之处,在下一阶段的学习当中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和加强。
4.2 外部辅助监控
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多数时候受学生学习动机影响。大学英语课堂具有学生专业背景多样化的特点,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动机、计划、水平、学习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使得学生对英语的重视情况也有所不同,由于学习环境差异,学习者的英语学习时间不稳定,自主学习效果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这就需要来自外部的辅助力量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监控。
范国睿(2018)提出智能时代下教师被赋予的新的角色,教学情境中他们承担着学习分析者、信仰与价值的引领者、个性化指导者、社会学习的陪伴着和心理情感发展的呵护者角色。教师作为学习的分析者和个性化指导者,在自主学习监控中扮演关键角色。通过对平台数据的收集,教师可以对学习者的动态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监控。可以全面地掌握学生实时学习状态,根据数据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教学和指导方案。同时,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知识储备,有计划的搜索和调用平台中的最新学习资源,根据学生水平的不同进行教学设计和安排学习任务,在有意识的监控下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发挥个性化指导者的角色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灵活运用平台中的“摇一摇、抢答、随堂小测、课堂讨论等”功能辅助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参与度,监控学生课堂参与率。这一做法可以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特长进行因材施教,从而激发和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自主学习。在大学英语的教学当中,学生人数多不仅仅影响教师对学生差异性的敏感度和关注度,同时对学生情感因素欠缺考虑。教师可以作为外部力量介入,通过监测平台学习数据反映出的情况,观察其中反映出的学生学习态度,结合线下的沟通和疏导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缓解学习压力。外部辅助力量还包括学习者的学习伙伴,同伴互助不仅能够促进自主学习,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缓解学习紧张感。在同伴互助中,教师可以通过平台的分组功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为学生分配学习小组,安排各类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如:共同确立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课前合作准备课前预习,共同完成课堂和课后任务等。小组可通过平台上传学习成果,及时向教师反馈学习情况。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的交流,培养团队精神,同时还起到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的作用。外部监控也少不了学校管理者的参与。学校管理者可以通过后台宏观管理和监控学生的学习情况,将平台数据与教学管理相结合,评估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发现学生的异常情况。后续通过调整班级分配,改进教学方案,提升课程设置,有效地帮助学生走出困境,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当中,可以采用学生自主监控和外部力量辅助监控向结合的策略对学习者自主学习情况进行监控,进而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方便教师和教学管理者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式和管理策略。其中,外部辅助力量包括教师、学习同伴、教学管理者三个方面。三方共同合作,将监控视野覆盖到教学的各个阶段,全方位监测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这样的监控策略是对原本单一,简单的监控模式的升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更多的课堂参与感,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将被动的学习模式转变为主动的学习。
参考文献:
[1]Holec, H.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 M] .Oxford: Pergamon Press, 1981.
[2]Little, D.Learner Autonomy :Definitions, Issues and Problems[ M] .Dublin:Authentic, 1991.
[3]Littlewood, W.Defining and developing autonomy in East Asian contexts[ J] .Applied Linguistics, 1999,(1)
[4]范国睿. 智能时代的教师角色[J]. 教育发展研究,2018,38(10):69-74.
[5]何克抗. 从 Blending Learning 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 电化教育研究,2004(3).
[6]何明霞. 基于网络环境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监控理论与实践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7]罗浩. 大学生基于网络教学平台自主学习的现状与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2014.
[8]王笃勤. 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 外语界,2002(05):17-23.
[9]吴伏英.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调查与引导策略研究[D].扬州大学,2015.
[10]王守仁,王海啸.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向[J].中国外语,2011,8(05):4-11+17.
[11]王守仁.《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要点解读[J].外语界,2016(03):2-10.
[12]徐锦芬,徐丽.自主学习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角色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4(03):77-79.
[13]张殿玉. 英语学习策略与自主学习[J]. 外语教学,2005(01):4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