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1/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0月第30期   作者:杨立志
[导读] 在素质教育不断推动的情况下,要求高中数学教学不能只重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杨立志
        龙陵县教育体育局教育教师发展中心,云南 龙陵 678300
        摘要:在素质教育不断推动的情况下,要求高中数学教学不能只重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而是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提升,不断增强学生的智力,在数学教学环节中,注意引导学生思维和视野的拓展,把学生培养成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因此,高中数学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和模式,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本文对从高中数学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出发,分析了有关培养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高中数学相较于学生的以前的数学学习而言,其逻辑性更强,并且内容抽象复杂。在传统的数学教学环节中,教师往往采用的是灌输式教学法,通过填鸭式的机械教学,往往忽略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同时,在教学中学生被动的学习数学知识,往往违背了学生是课堂主体的原则。因此,在新课改不断推动的情况下,就需要教师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参与高中数学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具体含义就是培养思维方面的创新力和创造力,在高中数学教学环节中,如果能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那么在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能力的过程中,就会逐渐形成较好的思考能力,能够有效的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1]。此外,创造性思维能力还有利于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提高,增强数学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促使学生能够轻易解决课内外的多种数学问题,使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和求知欲被最大程度地激发出来,从而使其在体验课堂氛围的同时,还能够掌握合适的思维方法,帮助其在高中数学学习方面有效的提高解题效率。总之,创造性思维能力对于高中数学教学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但能够促进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和学习,同时还能够帮助其综合发展,逐渐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二、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的因素
        1.数学学习特点
        相较于其他学科来说,高中数学的推理性较强,其思维结构和认知方式存在很大差异。而思维是认知的基础,如果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同,就会导致学生的认知能力也存在一定差距,再加上高中数学知识具有较强抽象性,知识点彼此之间存在一定逻辑关联,这就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2]。
        2.数学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学方式往往比较单一,难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学生缺少对数学知识的求知欲,同时在数学课堂上,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难以被培养起来。
        3.学生自身因素
        对于高中生来说,由于其还存在着较强的逆反心理,再加上很多学生的学习能力不足,已经对数学学习丧失了兴趣,导致其数学学习效果越来越落后于其他同学。再加上环境和家庭等因素的影响,也会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产生一定消极影响。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1.转变教学理念,培养创造思维
        一方面需要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热情,教师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将复杂抽象的数学知识简单化,帮助学生更加容易的理解其概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另一方面数学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可以利用启发和讨论的方法,来加深课堂教学的深度,充分保障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和不足。

例如,在进行《空间图形的基本关系与公理》的教学时,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会直接向学生解释点、线、面彼此之间的关系以及位置关系,或者在板书上面进行展示,然后通过课堂练习的形式,来增强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记忆,这种教学方式缺乏趣味性,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数学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技术,通过多媒体设备来为学生形象的展示空间位置关系,在调动课堂氛围的同时,还能够引导学生猜测空间图形的公理,然后通过教师的指导和答疑加深理解,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还能够使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得到有效提高[3]。
        2.改变思维定式,激发创造意识
        要想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让学生能够主动提出问题并进行思考是一个有效的解决方式,能够使学生处在求知的状态中,使其数学思维保持充分的活跃度,提高其数学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悬念、提出问题、拓展研究等方法来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增强学生主动提问的意识,敢于对数学知识提出质疑,然后通过师生共同探讨和解答来改变学生的思维定式,使学生对教师的学习依赖性逐渐降低,增强其自主学习意识。例如,在进行《对函数的进一步认识》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化的案例情境,让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并解决问题。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班级分成两个集体,然后通过“找特征”的原则,让学生能够将两个集合中的相关要素联系起来,激发创造意识,教师然后向学生展示出有关数集对应关系,从而引出映射的教学内容,通过将情境教学生活化,能够使学生在主动提问和分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开展合作探究,发展创造思维
        由于高中数学知识抽象性较强,并且较为复杂,学生在理解和运用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讨论活动中,通过小组合作来主动进行讨论和学习,使学生的知识建构能力和认知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增强其实践能力。在教学环节中,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直接感知知识的形式,把知识教学与活动探究进行有效结合,培养其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进行《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教学时,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比赛中A和B两个运动员的得分情况,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得出谁成绩较为稳定的结论,通过实践探究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会用样本数字特征来估计总体情况,准确理解众数、中位数等基础概念,并通过让学生自行阅读课本,掌握标准差和方差的计算方式,与组员内的同学共同得出该例中的样本标准差和方差,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4]。
        4.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创造思维
        由于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较为密切,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需求,将生活实例引入到数学课堂中,有利于学生更加容易的理解数学知识,更加准确的记忆知识点和合理运用知识内容。例如,在对《空间坐标系》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入生活中的相关例子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比如生活中木匠在裁切木板时,为了确保裁切位置的准确性,往往都会在裁切前进行位置的确定,这样就能够引导学生将点的位置与坐标进行联系。通过在数学教学环节引入生活实际中,不但可以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还可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不断增强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合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解决各种问题,充分体会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结论
        总而言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短时间内取得良好效果是不切实际的,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能够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注重优化课堂设计,根据教学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有针对性和创新性的教学内容,为学生进行高中数学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有效的培养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德. 创造性思维能力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培养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2019(21):146-147.
        [2]熊显东. 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J]. 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07):35.
        [3]王鑫. 高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 求知导刊,2017(08):76.
        [4]罗超媚.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 科研,2015(58):9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