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主问题设计

发表时间:2021/1/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0月第30期   作者:徐萍
[导读] 在数学学科中,问题就相当于人的"心脏",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才能不断思考、学习新知、获得进步

        徐萍
        重庆市南岸区江南小学校   400067

        摘要:在数学学科中,问题就相当于人的"心脏",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才能不断思考、学习新知、获得进步。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也要积极顺应趋势,开展教学改革,教师在备课环节要科学、合理地设计课堂问题,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知识点,从教学实践出发,坚持以学生为本,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主问题予以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主问题;?设计;?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主要问题的设计是基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他们掌握数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目的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果。主要问题的设计避免了在教学中出现的肤浅和重复的数学知识,以学生为中心,设计了盲点,知识联系,知识困难的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核心知识问题。为了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为此,本文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知识点,从教学实践出发,坚持以学生为本,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主问题予以研究,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以学生为本,在知识盲点处设计主问题
        学生是教学实践的主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根据小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思维特点和丰富的数学知识,设计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主要数学问题。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显示,小学生数学知识存在局限性,对数学学习的原动力、学习兴趣和数学知识结构存在不同层次的差异化。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对主问题的设计则需要突出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盲点,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的探索和思考,从而突破学生思维局限性,将课堂变为对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例如,在《多边形的面积》数学教学实践中,小学生对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式和计算过程存在数学知识盲点。为此,本人在数学教学实践中,为更好的在课堂上设计主问题,提前准备了平行四边形、剪刀等教学辅助工具,为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知识,提前在课堂上设计了两个主问题:一是如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二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否等于底乘以邻边?在课堂互动环节,坚持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和探索,通过教学辅助工具,学生在课堂上提出,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面积不相同,提出对计算方式的不同。而基于学生对知识盲点的不理解,本人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拼剪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平行四边形同长方形面积的差异性。在此过程中,针对学生的知识盲点,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掌握了数学知识盲点。
        二、重视教材逻辑,在知识关联处设计主问题
        小学数学教材有其自身内在的逻辑性,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教材的逻辑,熟悉知识点的关联特性,从而设计教学主问题,帮助学生构建全面的知识框架和数学逻辑结构。与此同时,教师需要认识到课堂教学的独立性,尤其是每堂课教学内容的独立性。

为此,基于数学教材的逻辑性,在知识结构和关联处设计主问题,则能极大的提高教学成果,帮助学生构建数学知识体系和脉络。
        例如,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相关知识,在《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实践中,本人在课堂上提出正方体和长方体属于什么类型的图形?二者之间存在什么相似和不同?等关联性主问题。在教学中,则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立体结构图形,并引导学生思考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差异性,在互动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共同探索何为立方体图形?正方体和长方体图形的区别在哪?什么是立方体图形的棱?什么是立方体图形的面和顶点?等等,一系列关联性知识点的提出,则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帮助学生搭建起知识结构体系,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
        三、突出教学方法,在知识迁移处设计主问题
        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应重视数学教学的方法结构和重视学生数学思想方法及迁移思维方式的培养。数学是一门兼具过程和结果的学问,不同的解答过程和方法,可以获得同一个结果。而在教学实践中则需要积极的强调数学思维方法,在知识迁移处设计主问题,培养学生的迁移式思维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实践能力。
        例如,在《解方程》知识环节,许多学生对解方程和方程的解存在误解,无法正确理解解方程和方程解的含义。为此,本人在《解方程》教学实践中,则准备了纸盒和球,向学生提出盒子内和盒子外的球共计11个,其中盒子外有4个,盒内有x个,如何用方程解决问题。大部分学生则在此过程中,首先选择算术方法予以求解,而本人则提出利用x列举加法公式予以求解。在此教学模式下,则打破了学生的固定思维模式,引导学生主动采取迁移式的思维列举方程式,并探索x的解。从而帮助学生更直观的掌握方程解和解方程的涵义及联系。
        四、提高教学效率,在知识难点处设计主问题
        学生对数学知识难点的掌握和理解,是评估教学成果和效率的关键。为此,在数学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根据教材提纲挈领和纲举目张,突出数学知识难点,并在课堂实践中,设计相关主问题,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提升学生的思维创造性,以此提高教学实践效果。
        以《圆的周长》知识点为例,其知识难点在于圆的周长的计算。为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圆周率,从而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和方法,本人则在课堂实践中将学生分组,并测量硬币的周长,指导学生采取绳测法和滚动发予以探索,在此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分组探索,小组合作,拓展了学生的思路,帮助其更好的掌握知识难点。
        参考文献
        [1]翟秀炜.聚焦主问题,构建高效小学数学课堂[J].数学教学通讯,2019(34):70-71.
        [2]张卫星.小学数学“主问题”的内涵、提炼与引领[J].辽宁教育,2019(23):16-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