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如何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发表时间:2021/1/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0期   作者:穆力军
[导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我国教育事业的普及与发展,对现代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穆力军
        郑州102高级中学  450052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我国教育事业的普及与发展,对现代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也成为了一项新的要求,同时这也对高中学生与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必要品格与关键能力,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当代学生,高中学生在学校的教育中也培养了核心素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发展策略
        引言:衡量素质教育成效的一个重要指标便是创新能力,学生创新能力高低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信息技术课程,让学生了解与掌握和计算机相关的基本知识,为后期相关科目学习奠定基础。信息技术课堂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可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教育是为人类社会更加长远发展所做的工作。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应该教会学生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内涵
        信息技术是信息管理和处理技术的总称,主要应用于计算机、通信和网络等要素。信息技术学科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学习和思考,从而在实践教学和生活中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基础素养包括四大组成部分:学生的信息学习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和创新能力以及信息社会的责任。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了解学生的特点,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因材施教,逐步提高高中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求。
        二、核心素质对于高中学生的重要性
        1.增强学生的人文情怀。
        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人文情怀。人文情怀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认同感,并且对于丰富学生的知识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学习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到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增强文化底蕴,积淀人文知识。通过这些了解从而发展高中学生的广阔胸怀与辽阔视野。
        2.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对于目前高中学生来说,单纯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已经不够了,也要注重对学生探究精神的重视与激发。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对于学生好奇心的发展以及学生探索意识的激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课堂实践中,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方法来收集各种知识,学校也可以组织让学生走向大自然,走进各种可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的地方,用心观察,用心体会感悟,激发学生探究精神。通过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从而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加牢固,更加深刻。
        3.促进学生的实践与创新发展。
        核心素养的指导下可以促进学生的实践与创新发展,帮助学生改变以往的学习方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抽象为具体。这些对于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所帮助,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转变思维方法,产生创新思想,培养集体意识,并且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养发展策略
        1.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简单地说,信息素养是指学生对信息的敏感性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通过让学生了解信息是一种资源,教师在传播知识时给学生提供正确的指导,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易感性,让学生在信息海洋中快速获得有用的信息,来培养信息意识;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使学生将收到的信息进行加工,转化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例如,在教学中,我为相关信息的每个特征列举了相关的例子,让学生知道可以利用好信息,处理好信息,创造更大的价值。

然后,我给学生举了一个例子来研究:两家公司各自派了一名销售人员到非洲的某个地方去卖皮鞋,开拓新市场。到达目的地的第二天,两位销售人员各自给总公司发了一封电报,一位写道:这里没有市场,因为所有的人都不穿鞋,我明天就回来;另一位写道: "我会一直呆在这里,那里的市场潜力巨大,因为每个人都没有鞋子穿"。学生通过从已知信息中提取信息,自发地对信息的价值进行推理,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信息的易感性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教师需要通过日常教学实践,逐步渗透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每个学生从内部对自己的信息素养有强烈的提升需求。
        2.运用情景任务驱动法,强化学生的信息意识。
        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高低主要表现在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强弱上。因此,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应注重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信息意识。情景任务驱动法就是教师通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提供适当的项目,置学生于生活经验相关的场景,引导学生主动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恰当高效地完成可行的任务,从而强化信息意识,实现教学目标。可见,运用情景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培养学生信息意识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在教学中通过精心创设符合学生实际认知情况和能力的问题教学情境,将教学内容巧妙地融入现实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然后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意识就会不断增强,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就会逐步提升。比如,在教学必修《信息技术基础》第四章“文字处理软件”一节的文本处理知识点时,设定一个项目主题:我的校园我的家,教师可给出学生不同风格的一些电子文档,让学生利用Word或其他文字处理软件,对文档进行指定格式的内容进行编辑排版,将我的校园我的家编辑设计成最优美化和实用效果,最后达到完成指定的任务要求。通过引导对文档进行版面设计、文档布局、修饰等要求,让学生掌握文档编辑排版的知识和技能,这样就能让学生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与掌握运用信息技术方法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意识与创造力。
        3.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增强高中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课堂的时间毕竟有限,要全面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除了在课堂教学中传授信息技术知识外,还应在课外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理解和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的运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中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课外兴趣小组一是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有了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动力,就能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提升数字化学习能力。二是拓展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例如通过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引导学生用Photoshop制作精彩的各种海报,用VB程序语言制作“打地鼠”小游戏,制作和校园生活有关的微电影。通过课外兴趣小组实践活动,学生能了解掌握更多信息知识,让所学知识得到延伸、真正用到实处,这样一来,能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4.不断转换学科评价方向,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学生们想要培养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核心素养,离不开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有效且科学的教学评价。应该围绕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课外信息知识积累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只有这样的教学评价,才能真正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而不止是流于形式。同时,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时,既要注意评价标准的统一性,也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只有教师们做到这种程度,学生们的信息素养才能得到真正的提升。
        结束语:
        总的来说,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不可避免的,而且信息技术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多的便捷,不过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全面了解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改变自身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清.浅谈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8(8):109-110.
        [2]于晓宇唐棣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育[J].中小学电教,2017(11):15-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