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志凯
( 天水市麦积区街子初级中学741037)
摘要:预习是一种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它能明显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整体结构。通过预习,学生可以提前发现自己不懂的问题,及时预定学习目标,并制定在课堂上解决这些“绊脚石”的计划,只要策略得当,就能达到提高学习效益的目的。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 课前预习 重要性 策略探究
正文:
课前预习是课堂学习的基础,通过课前预习,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听课的水平。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相吻合,就有了成功的快感,或者看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无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理解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由此可见,预习是一种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它能明显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优化课堂教学整体结构。对于活化教材内容,构建高效课堂是必不可少的学习环节。
新课标当中指出,能否继续有效的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关系到本课程性质目标的实现,制约着课程实施的质量。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的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这就告诉我们,要研究课程特点,创造性地开发使用教材,才能更好的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道德与法治课不仅包括文本内容,还需要补充大量的资料,扩充信息量,这些内容要与个人生活,社会生活相通,也要与国家政治形势紧密结合,要求学生不仅关注自身,也要感受时代气息。课前预习就能够架起这些内容之间衔接的桥梁,打开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通道。
通过预习,学生可以提前发现自己不懂的问题,及时预定学习目标,并制定在课堂上解决这些“绊脚石”的计划。学生在课前针对预习内容收集大量的资料,不仅深入了解文本内容,而且开阔了视野,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引发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分析归纳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朱永新领衔的教育课题研究组认为:“预习甚至是学生唯一的独立学习的机会,学生最终的学习能力可以体现在预习的水平上,可以将预习视为学生独立完成某个学习任务,而将课堂教学视为对独立学习效果的检测,修正与提升。例如七年级下册《青春飞扬》一节里面设计了各种类型的辅助学习活动:运用你的经验栏,要求写出有关描述青春的词语;阅读感悟栏,王蒙的诗《青春万岁》的节选;探究与分享栏,有天宫一号与神十及阅兵式的插图,还有自己成长对比表;拓展空间栏,要求阅读中外文学名著,观看经典影片,了解不同的国度,不同时代,不同人的青春故事。此外,上节结束时建议学生找一些歌颂青春的歌曲并试唱一下,以上内容精彩纷呈,如果学生在课前做了充分预习,在课堂上就可以展开讨论与交流,人人都是课堂的主人,无论是歌曲、诗歌、重大活动或者其他作品都会让大家有不同的感受,对青春飞扬的意思有了深入的理解,在讨论交流中形成正确认识:我们要珍视青春,充实青春,不负青春。这个学习过程就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正能量,使他们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但是由于没有培养起良好的预习习惯,课前从来都不会去积极地准备,上课后面对这些活动就显得有心无力。老师不得不提醒学生,这个问题应该怎么办,那个问题你该怎么办。学生没有参与其中,课堂就变成老师的课堂,学习也就变成老师的事,学生要么张口结舌,要么昏昏欲睡,本来是要青春飞扬,到最后不仅没有点燃激情,反而使学生进入了“休眠”状态,学习效率怎么能提升呢?
因此对道法课而言,目前急切要做的是从学生学习习惯上着手,在思想上不轻视,在方法上求变通,把预习的环节置于课前,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找到主体的感觉。通过查阅文本、观看视频、了解时政,结合其他学科横向联系。把自己的所看、所想、所做、融入其中,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那么,怎样才能进行有效的预习呢?我觉得在策略上可以从内容、形式及注意事项作如下考虑。
一、提供预习提纲。
1.主要涉及内容
(1)基本知识点:以填空的形式设计问题,通过完成填空,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
(2)活动类问题。(学生自己准备)
搜集词语、诗句、名言等理解话题;比较自身变化、事件特点、知识点异同等;案例分析;观点辨析;实践活动;现象列举;阅读理解;体验感悟。
二、自主预习
教师只布置单元、课、节的预习目标,学生围绕目标展开预习,课堂上提问或学生开展交流,发现问题及理解不一致的地方,在此基础上再次熟悉文本并讲解。
三、小组式预习
1.将全班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以七组为宜)
2.将预习内容分成几部分,每个小组重点完成其中的一部分,指定专门发言人在课堂交流发言。
3.所有学生对基本知识的预习必须达标。
四、课堂展示及检测的方式
1.基本知识点,当堂提问、纠错及背诵。
2.活动类问题,先展示自我预习成果,可以通过语言、图片、文章、表演等多种形式呈现,然后集中讨论,形成正确结论。
五、评价方式
1.基础性评价,肯定学生的预习成果,对知识点的对错做出明确的判断。
2.激励性评价,肯定学习态度和已经取得的进步,进一步引导,预习效果还能更好。
3.指导性评价,主要针对预习中的不足或出现的偏差,着重于解决问题。
六、预习时段的设置
1.课前,利用课外时间完成预习(大部分预习是这种情况)
2.上课后新课开讲前利用10分钟左右完成预习,“先学后教”模式的课堂实践,适合内容单一、偏简单的章节,必须有科学的预习提纲。
七、保障措施
1.习惯养成
(1)争取家长的配合,因为是课前预习,这就变成了家庭作业形式,家长的理解与认同十分重要,对于散居住校学生则需要高度自律。
(2)争取学校的支持,营造各科平等的的氛围,以学校的名义要求预习,将道德与法治课的预习变为集体的意志,迫使部分同学尽快适应预习环节。
(3)严格检查制度,主要通过课堂效果比对做思想动员,对于个别懒散的同学采取必要的措施,督促大家做好预习工作。
(4)观看一些成功的案例,邀请学有所成的学生交流经验。
2.注意事项
(1)预习或复习指导中,如何通过抓关键词、关键句提高学习效率非常重要,要能把教材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把书由厚读薄,使用时从哪里关键词是句出发,合理拓展形成对问题的正确认识和评价。
(2)整理归纳建立知识体系,既能化整为零,也能化零为整。
(3)积累、吸收老师或同学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总结的经验。
主要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3.《甘肃教育》 甘肃教育出版社
4 《朱永新教育作品:走在新教育路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天水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新课程理念下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前预习的策略研究》立项号:TS[2019]LX48)阶段成果之一.);(麦积区教育科研微课题,《新课程理念下道德与法治课前预习策略探究》立项号:MJ[2020]LX13)阶段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