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巧玲
湖北宜昌枝江市团结路小学
师: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是打开博大精深的祖国文化的一把金钥匙。用文言撰写的经典之作就像一条永不枯竭的河流,滋养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你听!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
生:这是孔融让梨!
师:你再听!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水迸,儿得活。
生:这是司马光砸缸!
师:他们的故事被人们口耳相传,津津乐道,言简而富有理趣!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王戎不取道旁李》,走进少年王戎。
师指名一生读课题。
师:读得怎么样?
生:好!
师:好在哪里?
生:读出了停顿,
师:为什么要这样停顿?
生:人物是王戎,地点是道旁,事件是不取道旁李。
师:王戎不取道旁李就是王戎不摘取路边的李子。
生齐读课题。
师:读出了停顿,就读出了音乐一般的节奏。为什么王戎不取道旁李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探索吧!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师指名读。
生评价,师再指名读。
师:老师也想读一读,你们愿意给老师这个机会吗?
生:愿意!
师范读,生评价:有节奏、有重音、语速较慢、抑扬顿挫、有韵味等。
师:谢谢同学们对我的鼓励,你们再试一试,谁来挑战老师读?
师出示节奏。
生挑战老师读。
师生合作读:老师读黑字,学生读红字。
师:好的文章不仅要读其文,更要解其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全文,琢磨琢磨每一句在写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师: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生: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与小朋友们一起游玩。
师:尝是什么意思?
生:尝的意思是曾经。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借助注释。
师:文言文里,尝放在句首,一般就是曾经的意思。诸小儿呢?
生:诸小儿就是很多小朋友!
师:那诸怎么理解呢?
生:诸就是很多!
师:一个小朋友是一小儿,两个小朋友是两小儿,比如以后我们要学习到的《两小儿辩日》。很多小朋友就是诸小儿,甚至可以简化成两个字:诸儿!如果是很多成年人在一起,我们就可以说:诸位。
师:游是什么意思呢?
生:游就是游玩、游戏。
师:这就是给游组了一个词。再给游找个近义词?
生:嬉戏、玩耍。
师:也可以找近义词替换。
男生齐读此句。
师:游玩时看到了什么?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生:他们看见路边有一棵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争着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着不动。
师:谁看见路边有一棵李树?
生:他们。
师:你怎么知道的?不是你也不是我。
生:我联系上一句——尝与诸小儿游,知道是他们。
师:理解这一句,想到上一句,这就是联系上下文。这棵李树上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这样的情景让我想到?
生:果实累累、硕果累累…
师:这番硕果累累,那些小朋友都争着跑去摘,只有王戎一动不动。哪个字是“只有”的意思?
生:唯。
师:给“唯”组一个词?
生:唯一、唯有。
女生齐读此句。
师:王戎为什么一动不动呢?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生:有人问王戎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棵李树长在大路边,还有那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师:谁答曰?
生:王戎。
师:谁在文言文里经常会被省略,用自己的话说时要补充,否则句子就会没头没脑。
生齐读此句。
师:王戎说的对吗?取之,信然。
生:大家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师:这则文言文虽然简短,但从中学到的方法却让我们终身受用。比如借助注释、组词、联系上下文、补充,以后我们遇到文言文就要学以致用。大家都读懂了,我来考考大家:诸儿竞走取之;人问之;取之,信然。这三个之各是什么意思?
生:第一个之指的是李子;第二个之是王戎不去摘李子这件事;第三个之是李子。
师:文言文中不仅之经常出现,经常出现的还有乎、者、也,所以有人说,文言文这种文章就是之乎者也。我再考考你:看到硕果累累的李子树,其他小朋友都竞走取之,唯有王戎说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他凭什么这么断定?
生:这棵李树长在道路边,如果好吃,早就被人摘光了,现在还有这么多李子,肯定是苦李子。
师:这棵树长在哪里?
生:道边
师: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道?
生:大
师:古代的道是官道,可是要跑马的,这条道上一定是什么样的情形?
生:车水马龙、人山人海、接踵摩肩、人头攒动、水泄不通、车来车往
师:这条道上熙熙攘攘、车水马龙,摘李子的人可多了,好多人都尝了,尽管如此,李子居然还有这么多,只有一个原因,李子就是苦的。
师:王戎尝了吗?
生:没有。
师:王戎得出这样的结论是从天而降的吗?
生:不是,他是先观察再思考,最后得出结论。
师:观察谁都会,思考不是每个人都行。现在你来问我来答,两个人一组:一人提问,一人回答,答者就是王戎。
师:王戎,你为什么不去摘李子呀?
生:这棵李树长在道路边,如果好吃,早就被人摘光了,现在还有这么多李子,肯定是苦李子。
师:换一种说法。
生: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师:在这一问一答中,有主人公王戎,也有配角诸小儿,他们可能会怎么问,怎么说呢?根据你的理解,发挥想象,尝试用文言的方式写一写:人问之:“--------------- ?”取之,信然。众人不禁叹曰:“------------------------------ !”
生:诸儿取李,唯尔不动,为何?
生:戎,何不随众摘李?
生:戎,何不取李?
生:王戎真乃聪慧也!
生:王戎真乃神人也!
生:王戎真乃聪明绝顶也!
生:王戎真乃圣贤者也
生:王戎真乃神机妙算也!
生:王戎真乃与众不同也!
师:我不禁叹曰,咱班真乃人才济济,群英荟萃也!此时,矗立在我们眼前的王戎,虽然年仅七岁,但已是贤者、神人的化身,所以他的故事代代相传。看屏幕上4幅图,为它排上正确的顺序。
生:4—3—2—1
师:为每幅图配上文字。
生:第一幅——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第二幅——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第三幅——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第四幅——取之,信然。
师:插图配上文字,就构成了连环画,一起读读连环画。
生齐读。
师:速度加快一倍。再次挑战,只能自己听得清,别人根本听不清。
生快速读背。
师:回到原来的速度,要求字正腔圆,句句清晰。
生:看屏幕(没有文字),背诵。
师:这样富有情趣的故事,光有读还不够,我们再来演一演。小组合作演读,教师巡视辅导。哪个小组来展示?
生:演读。
师:感谢这组的精彩演绎,年少王戎已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中,王戎长大以后究竟成了怎样的人物呢?
指名读。
齐读。
师:他闻名于世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生:远见卓识!
师:远见卓识是与生俱来的吗?
生:不是。
师:他从小就养成了什么样的好习惯?
生:先观察再思考,最后得出结论。
师:此时在你的心中,王戎怎么样?
生:了不起!
生:从小就善于观察思考,长大非同凡响,这是因果关系。我要向他学习!
师:王戎长大后成了竹林七贤,真的闻名于世!《世说新语》中还讲到王戎观虎的故事,用学到的方法读懂这则故事。
生:魏明帝在宣武场上弄断虎爪和虎牙,让百姓来观看。王戎七岁,也前去观看,老虎在笼子里,爬上栏杆吼叫,它的吼声震天动地。看的人没有不害怕得四处逃窜,只有王戎站在那里不动,脸上没有恐惧的样子。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读懂的?
生:借助插图。
师:他为什么不害怕?
生:因为老虎的虎爪和虎牙被切断了,又被关在笼子里。
师:他不被外表所迷惑,看清了事情的本质。这也是他先观察再思考,最后得出结论的过程。这也是王戎七岁时发生的事情!在《世说新语》中,年少就表现出过人才智的可不止王戎一人!还有以“未若柳絮因风起”而咏雪的谢道韫、智舞山鸡的曹冲,更有智答友人的陈太丘、杨氏之子。读读这些小故事,你一定会有别样的收获!徜徉书海吧,你们必将是生活的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