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生命如此多娇——浅谈小学科学高段“生命世界”的探究学习

发表时间:2021/1/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0期   作者:高一岚
[导读] 科学课中培养孩子们热爱生命的情感,建立保护环境和生物的责任感,并能参与有关社会问题讨论和决策。
        高一岚
        浙江省新昌县礼泉小学    312500

        【摘要】科学课中培养孩子们热爱生命的情感,建立保护环境和生物的责任感,并能参与有关社会问题讨论和决策,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形成良好生活习惯和健康生活意识等等,这些都离不开“生命世界”这部分内容的学习。科学教学中进行利用现有资源,开发 “动态生命”实践场地;建设“可视化生命观察室”,让孩子们在课堂中通过观察和实践,培养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  生命世界  深度学习  探究  科学素养  
        对天真烂漫的儿童而言,生命世界往往是他们孩提时代就怀有浓厚兴趣的神奇世界,一草一木、鸟兽鱼虫伴随着他们走过了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培养热爱生命的情感,建立保护环境和生物的责任感,并能参与有关社会问题讨论和决策,形成良好生活习惯和健康生活意识等等,这些都离不开“生命世界”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在进行“生命世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迫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只能简单地了解整个科学探究过程以及实验基本操作,教师也无法有效对科学课堂上的实验进行拓展和延伸,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较为薄弱,科学创新思维停滞不前,制约了孩子们的发展空间,于是笔者就不断思考:如何让孩子能够无拘无束地玩,而且在玩中又能获得知识、提升科学素养呢?笔者在小学科学高段的“生命世界”系列的教学罗列出以下几点用于实践研究:
一、根据实验内容,找出“生命世界”探究实验的靓点
        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中关于“生命世界”主题的内容还是比较丰富的,笔者就给学生布置任务,去找五六年级中关于“生命世界”学习内容,协助学生梳理教材中涉及到“生命世界”领域的可操作的教学内容。
二、搭建小组探究平台,创设“生命世界”探究实验的基础
(一)探究小组建设
科学的学习过程不是一个线性的知识训练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生成过程,为了保证“生命世界”系列探究活动的顺利实施,每班成了立6个探究小组。探究小组首先要将书本知识还原为“有效率的习惯”,还原为“经验”,还原的过程即知识的“下沉”过程。再通过理解、体验与探究的过程,经过反思性思维和上浮的过程,书本知识才能真正变成学生自己理解的东西,即当今人们所说的“个人知识”。如六年级下《显微镜下的生命》这一课的中,学生开展了对自然水域微生物的研究,需要准备自然水域中的水体样本,因此每个小组的学生都承担了相应的学习任务:到自然水域取水体样本。这个过程中科学教师布置任务,让各小组组长分配任务,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领取任务后的组员在家长或老师的带领下用矿泉水瓶装回了了各种水体的水,有不少学生从来没有取过水体样本,闹出了不少笑话,但这些都是孩子们在实践探究中生成“个人知识”发过程,这真正让孩子学到了该怎么做、如何做,最终大家都经过努力完成此次任务。
        (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科学探究式一种深度学习,它不是无限增加知识难度和知识量,不是对知识的表层教学、简单占有和机械训练,而是基于对知识的内在通过认知、理解,引导学生从符号学习走向科学思想和的理解和掌握。小组合作探究是一种很好的深度学习方式,先由教师引导分配学习任务,由学生主导控制学习进程,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通过实践探究、实验发现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强化团队的合作意识,训练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六年级下《显微镜下的生命》探究活动中,学生分小组开展了合作探究学习,掌握的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在显微镜下他们发现了平常肉眼无法看到的生命——草履虫,令他们探索兴趣大增。      
        三、广泛利用多方资源,开发 “动态生命”实验基地。
        笔者所在的爱好科学的科学教师团队根据校园实际情况,创设出了一块专属于科学实验探究的“动态生命”实验基地。

科学教师带领学习小组在校园教学楼后平时很少人问津的花坛上开辟了一块不大“植物园”,种植各类植物,定期增加新的物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学生们把这块土地当作了宝贝,从设计相关实验,到研究水、阳光、空气、温度、肥料、播种深度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孩子们利用科学拓展课对生长的植物进行管理:松土、除草、施肥、浇水等,学生在亲身实践中,直观地看到生物的基本需求,观察到了许多在书本上无法感受到的动植物食物链,通过探究和学习,建立关心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甚至孩子们现在一有时间就会去“动态生命”基地,赞叹道:原来生命如此多娇!
        四、鼓励创意为王,进行“可视化生命观察室”大比拼
        五年级有一课内容是《做一个生态瓶》,孩子们特别喜欢这节课。我们以往的做法是把动植物模仿原有的生存状态放在透明容器中,供学生观察、实验、研究,实现自主科学探究的拓展和延伸。
        笔者在这个内容上把制作的过程搬到了课堂上,小组将准备好的材料带到实验室,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可视化生命观察室”大比拼,从科学性、美观度、存活率等方面进行评分。孩子们在课堂上先小组设计鱼缸,然后将创意上讲台分享,再进行修改设计,再分享改进后的鱼缸具有什么特色功能,最后动手制作“可视化生命观察室”。这一拍下来,原本的一节课根本不够用,最后两节课才让学生完成,虽然学生的设计和实际制作可能不符,有些设想在他们的能力下做不出来,但是孩子们的科学创意、科学素养已经体现出来了,笔者认为还是达到了预期的。“可视化生命观察室”上完课后放在各班教室的“生物角”,也让孩子们养成了每天观察水生植物的生长变化以和水生动物的活动的目的,继而形成生态系统的保护意识。
五、培养学生以深度思维进行实验探究
        (一)方案设计能力培养
        通常的科学实验一般会将探究设计方案直接抛给学生,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记录,从而得到科学的实验结果。这样的结果显而易见,但是学生的科学素养却得不到发展。因此笔者尝试了以学生探究小组的形式展开探讨、交流、整理,完成探究的设计方案,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分析、整理设计出合理的探究方案。
        如在教学五年级上《改变生态瓶》时,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推测,然后用对比实验法,只改变一种条件(水的多少),进行实验,最后得出结论:水少时,氧气不够,小鱼生活的不好。
        (二)信息整理能力培养
        学完一个生命世界的单元之后,原先的复习思路是老师找重点,划出来圈起来,但效果并不理想,学生昏昏欲睡,自己讲得也没有意思。于是笔者想到了要是能够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孩子们将这一单元的学习成果做个展示,他们会不会有兴趣?然后笔者就跟整个年级的孩子们布置了一个任务,做一个学了之后的研究成果展示,可以用文字、图画、等形式展现,可以用你能想到的方式来,一星期后评出优秀的成果在班级后面墙报展示。
        在平时的科学教学和实验中,笔者尽可能学生创造了很多条件大胆尝试,反复实践,孩子们学习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更浓厚了。相信正如孩子们所说的——原来生命世界如此多娇,笔者相信科学探究本就如此多娇!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教育部  2017年3月
[2]《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美]国家研究理事会著 戢守志等译 科技教育文献出版社 1999年1月
[3]《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与研究》 李如虎著  现代教育出版社  2010年12月
[4]《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研究与实验》 张烈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年5月
[5]《创新教育——面向21实际笔者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抉择》 阎立钦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年10月
[6]《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王坦著  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2年7月
[7]《深度教学:理念与策略》郭元祥  《新教师》2016年第1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