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培养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1/1/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0期   作者:陈世海
[导读]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发展,人们对历史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更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综合品质,构建自己对历史的认知。
        陈世海
        乌鲁木齐市第101中学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发展,人们对历史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更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综合品质,构建自己对历史的认知。本文就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结合具体的案例浅谈一点自己的心得和体会,以其为历史教学工作者提供可供借鉴的地方。
        关键词:高中历史         核心素养         策略探究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对过去人和事的学习、分析、评价,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学习历史可以让人变得聪慧,从历史这本百科大全中汲取营养,获得启迪。但为了提高教学成绩,增强学生的高考竞争力,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忽略了历史人文精神的挖掘和渗透,使得学生在被动接受中失去了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影响历史素养的形成。让历史教学处于低效中。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手段,以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培育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一、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是新课改与素质教育的产物,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核心素养不仅仅重视知识与技能,更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五部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教学时教师要围绕这五部分内容展开对教材的深入挖掘,实现学生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历史是一门社会学科,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其中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学科,能够培养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认识事物的思想;时空观念可以让学生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对事物进行分析、评价;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可以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学习态度,能够通过搜集历史资料正确认识、辨析历史人物、事件等;家国情怀可以培养学生爱国、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培养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显然仅仅依靠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是很难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的,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引导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全面发展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
        1、利用思维导图,培养时空观念
思维导图是一种可视化的记忆工具,能够对知识进行有效的梳理、归纳和整理,帮助学生理清各个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从而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有效地避免学生历史学习中记忆混乱的现象,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历史学习内容琐碎,学生在学习中常常将历史时间和事件搞混。传统教学教师以强化记忆为主要训练方式,让学生不停地死记硬背,加深对历史事件和时间的记忆和理解。诚然,量变可以引起质变,学生在不断的记忆、训练中能够增强分辨能力,但却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这种方式很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逐渐失去学习的热情。思维导图凭借其符号、颜色、图像等优势,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实现形象记忆和抽象记忆的统一,从而培养时空观念,发展核心素养。
例如,教学《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在学生熟读文本、了解文本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树状图画出本课的思维导图,中心是“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有四个主干,分别是“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孔子和老子、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每个主干衍生出很多侧枝,如“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包括三个侧枝,分别是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华夏认同,并在其后面继续分出时间、地点、原因、经过、结果等。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有两个分枝,分别是经济发展的表现、变法运动,每一块又生出许多小分支,如变法运动包括背景、目的、成果、商鞅变法。就这样,通过思维导图将本课的知识内容一一罗列出来,为学生呈现出一幅有机的知识体系,学生不仅对各个知识点有了充分的了解,还知道了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持续了几百年,横跨当时许多国家,时空观念得到有效的增强。
        2、引导自主收集,提高史料运用能力
历史史料是学生评判历史人物和事件的主要依据,通过收集整理相关的历史史料,再现历史真相,让学生能够对历史人物、事件做出科学有效的评价,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并让学生养成“用事实说话”的良好人格。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他们自主收集、整理、分析历史史料,发展核心素养的同时还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例如,在学习《辛亥革命》这一课时,教师一改往日的教学思路,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机会和平台。首先,结合教学目标设计了两个探究性的问题:(1)、辛亥革命有什么重要的意义?(2)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之后学生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史料的收集,有的学生搜集了《中国近代史》中的部分内容、有的学生搜集了《议和大纲》里的相关史料、还有的搜集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里的内容.....。学生将这些史料整理在一起,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比如有的学生根据《孙中山传》,指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因为孙中山只有革命宣言和理想,没有兵力。通过史料的整理和分析,学生的历史实证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都得到有效的提升。
        3、借助信息技术,激发家国情怀
历史具有时空性,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还原真是的历史场景,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这一有效的教学手段,将学生带入具体的历史场景中,让他们在直观形象的情境中感知、理解、体验,感受历史的厚重,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从而达到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例如,教学《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电影《火烧圆明园》中的精彩片段,看着无恶不作的八国联军在圆明园烧杀抢夺,学生一个个气愤的难以自控。并对当时软弱无能的清政府的不作为义愤填膺。接着教师提出启发性的问题:“为什么八国联军敢在我国的领土上胡作非为?当时的清政府是怎么做的?”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究,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学习“义和团运动”这一环节时,教师为学生播放《神鞭》这一影视剧片段,看到视频中农民为了反抗侵略者的入侵,不顾生死,毅然决然拿起长矛与侵略者展开激烈的斗争,学生的心被震撼了,他们被我国农民的爱国热忱所感染,虽然义和团运动失败了,但却对动员各阶层人士参加反侵略斗争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精神。就这样,通过借助信息技术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家国情怀。让学生获得丰富而生动的学习体验,深化了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
信息技术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生进行超时空的知识和情感交流。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课堂的吸引力、感染力。
总之,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教师要深入理解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概念和内涵,创新教学方式,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角度、全方位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素质教育的理念得到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浅谈教学过程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以《美苏争锋》为例[J]. 马红霞.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7(09)
        [2]以教学重构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以高中历史“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教学为例[J]. 李广耀.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19(05)
        [3]构建高中历史教学评价新体系——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J]. 胡利利.  科教导刊(下旬). 2017(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