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农村小学低段学生课外阅读习惯探析

发表时间:2021/1/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0期   作者:陈艺虹
[导读] 俗话说,学无止境。在小学教育工作中,虽然教师是会对学生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但学生自身是否能够形成较强的学习意识以及学习习惯,也是会对其学习效果产生影响的原因。
        陈艺虹
        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锦屿中心学校 福建漳州 363210
        摘要:俗话说,学无止境。在小学教育工作中,虽然教师是会对学生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但学生自身是否能够形成较强的学习意识以及学习习惯,也是会对其学习效果产生影响的原因。当前,在农村教育工作中,由于教育理念的缺失,部分农村小学并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以及爱好,导致学生产生了较多的学习问题。基于此,本文将以课外阅读为例,对如何培养农村低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展开分析。
        关键词:农村小学;低段教育;课外阅读习惯
        前言:相比于城市学校来说,农村小学不仅不具备较强的师资力量,同时也不具备较为充足的教学资源,而这都是影响学生阅读习惯形成的主要因素。由于教学条件的缺失以及落后,大部分农村小学生都没有形成课外阅读的意识。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对于人才需求的逐渐迫切,农村人口必然也会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注重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强化其自身的核心素养。
        一、营造氛围,为习惯养成提供充足的条件
         氛围是会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虽然说,有很多人能够身处于闹市却心如止水,但对于自制力较差的小学生来说,这显然是一个很难达到的境界。因此,在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时,教师以及家长需要做好沟通,构建完整的家校体系,营造合适的教学氛围[1]。
        1.家庭氛围
        首先,条件相对较为优越的农村家庭可以在家中专门为孩子打造出一个“阅读小空间”。在这个小空间内,家长可以放入一些孩子喜欢的书籍,也可以与孩子一起制作一些简单的阅读小横幅,然后将其张贴在墙壁上,增强孩子的参与感,调动孩子的阅读兴趣;而针对于一些条件相对较差的家庭来说,也可以为孩子创建一个简单的阅读小环境。比如家长可以在户外捡回一些树枝、木板、竹条,然后将其编成一个简单的小书架放在屋内,以此对孩子形成视觉引导,同时也能够提升家庭氛围。
        其次,家长可以组织孩子开展“亲子阅读”的活动。当前,大部分农村家长即便不具备较强的学历,但也会认识一些比较简单的汉字,陪同低年级的孩子开展亲子活动并不是一件难度较高的事情。在家长的陪伴下,孩子的阅读兴趣以及注意力都会得到提升,亲子间的关系也能够得以缓和。
        2.学校氛围
        首先,学校可以组织低年级各个班级的学生开展“阅读小天地”的教室布置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在教室内布置一些与阅读相关的小摆件。比如可以在班级后的黑板上制作课外阅读主题的板报;可以在班级的角落处安置小书架,作为“读书角”;一些写字比较漂亮的孩子也可以撰写一些与读书相关的谚语,然后将其张贴在教室的墙壁上,借此打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其次,学校可以不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与阅读相关的活动。比如“课外阅读知识大赛”、“课外阅读主题辩论赛”以及“课外阅读童话情景剧”等等,借此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二、提升水平,巩固学生良好课外阅读习惯
        1.合理选择书籍
        小学生的年纪相对较低,在课外阅读活动中,教师应合理地选择图书素材。综合来说,教师可参考以下几点要求。
        第一,教师应选择趣味性较强的图书。低年级的学生不具备较强的理解能力,对于文字也不会产生过高的阅读欲望。所以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绘图类的书籍,以此作为进阶阶段的课外阅读素材,注重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二,教师应选择篇幅较短的图书。对于小学生来说,让他们长时间地开展一项任务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书籍的篇幅越长,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越分散。所以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篇幅适中的书籍,然后为学生规定阅读计划,比如一天读几页、读几章等等,规范学生的阅读时间,从而促使其形成良好的习惯[2]。
        2.提升学生能力
        首先,教师可以结合学生能力,为学生设定不同的阅读计划。阅读从来不是一件任务型的活动,而是一件享受性的活动。如果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被压迫以及疲惫,那么其就会产生抗拒意识,从而无法形成阅读习惯。所以,在教学引导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了解,然后有针对性地辅助学生制定阅读计划,给予学生相对充足的时间,以此既不会提升学生的压力,同时也能够对其形成有效的管理。
        其次,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简单的阅读任务。比如在每天阅读完毕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自己新认识的生字以及词语记录下来,也可以要求学生准备一个摘抄本,将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摘抄到本子上,然后写出自己的感想。这样一来,学生既能够提升自身的阅读习惯以及阅读效果,同时也能奠定写作基础。
        最后,教师可以将一个学期划分成几个不同的阶段。在每一个阶段的末期,教师都可以组织阩开展“读书交流会”。在活动中,学生可以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所阅读的课外书籍内容,彼此也可以交流,以此形成习惯,也能够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
        结论:综上所述,对于小学生来说,其若想要形成较强的学科素养,接受更多知识的沐浴,单靠几本教材是无法达到这一目标的。在学习期间,其必须要不断地拓展、不断地延伸,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以及阅读意识,主动地获取知识,以此开拓自己的眼界,见识到更加广袤的世界。
        参考文献:
        [1]李东太.培养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习惯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45):106-107.
        [2]彭艳. 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策略研究[D].湖南大学,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