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的运动兴趣

发表时间:2021/1/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0期   作者:姚湘宁
[导读] 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学前教育也日渐得到了普遍重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也已深入人心。
        姚湘宁
        南海舰队机关幼儿园第三分园,广东省湛江市524000
        
        摘要: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学前教育也日渐得到了普遍重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也已深入人心。不管是国家、社会还是家庭,对学前教育投入也逐步提高。
        关键词:学前教育,运动,兴趣
        当前,我们许多家长在培养学前儿童语言、兴趣爱好、个人专长等方面倾注了大量时间、金钱,但在学前儿童运动、健康锻炼方面却存在关注不足的问题。因此,我们常常看到:相当多的孩子贪吃贪睡,不做任何户外运动,许许多多小胖墩、小懒虫、小病号、小眼镜就出现了。
        儿童时期是人一生中身体发育的重要时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对身体发育有很多好处。体育锻炼有利于提高孩子适应环境、抵御疾病的能力,形成热情活泼、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发展指南》)也把体育锻炼摆在了第一位,凸显其极其重要性。
        一、学前儿童运动的重要性
        在西方所谓的“精英教育”中,体育运动和体育精神,往往会被放到比学习更重要的地位。为什么他们如此重视培养孩子的运动兴趣和习惯呢?这是因为体育运动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极为重要:
        (一)运动促进心脏血管系统发育。运动能促进心肺功能,使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加强,心肌发达,收缩力加强。
        (二)运动促进孩子大脑发育。运动时心跳加快,血管适度收缩,血液循环加速,大脑的供血量就大量增加,从而有利于大脑神经细胞的代谢。
        (三)运动促使孩子身高的增长。运动加速了人体全身血液的循环,使孩子正在发育的骨组织中的血液供应得到改善,并吸取更多的营养物质,从而促使骨骼生长加速,孩子长高就不在话下了。
        (四)运动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运动可以增强孩子的身体素质,泄汗排毒,预防各种流行性疾病。
        (五)运动可以塑造孩子的性格。运动可以锻炼孩子的意志和性格,增强吃苦耐劳的意志,并克服某些不良的行为,让孩子更加的乐观活泼、心理阳光。
        二、培养学前儿童运动兴趣的几点思考
        首先,家长要有爱运动的兴趣与习惯。学前教育阶段与义务教育阶段一样,需要学校与家庭有机结合,毕竟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儿童在幼儿园进行的运动往往是培养其运动兴趣的一部分。如果家长爱好运动并能时常陪伴孩子运动,大多数情况下,就会培养出孩子爱运动的兴趣,这就是言传身教、榜样的力量的魅力所在。
        其次,运动的种类要多样化。孩子处于幼龄阶段,兴趣爱好还没有定型,此时运动的重点不是局限在某项运动上。这个阶段的重点是让孩子参与各种各样的运动活动,广泛发展各种身体技能,在未来他们可以自由选择,自信地参与任何一项运动;同时,运动种类的多样化,能更大程度上支持和满足学前儿童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获得各种体验,充分调动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三是运动更多地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对于学前孩子来说,运动和玩是一个意思,好玩是孩子参与运动的最大也是最持久的动机。要在玩中运动,在运动中学习、锻炼,可以进行一个人的运动,以培养其独立自强的性格;也要鼓励孩子与其他小朋友互动游戏加强运动,以培养其合作精神、团体意识,增强与人交流协作的能力,而不是一定要追求达到什么量化的目标、获得什么标准化的成绩。
        四是孩子参与运动要宜早不宜迟。千万别等到孩子有了自我意识后才学,因为那个时候他们可能会因自己的技能缺乏而感到尴尬,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孩子就会发现自己是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
        五是在孩子运动过程中要多鼓励、少干预。


        相信很多家长会发现,帮孩子报了运动培训课,孩子参加了几次后就不想去了,为什么呢?其实,孩子能对一项运动有持续的兴趣,那么这项运动对他来说一定是有创意的、有乐趣的。孩子喜欢新奇的事物,如果他跟你抱怨运动很无聊,先好好了解原因:有些孩子是纯粹觉得这项运动没有乐趣;有些孩子则是可能玩的不好,受到打击而消磨了兴趣,有的可能是在运动中受到了身体损伤……
        不论如何,孩子对一项运动的兴趣消磨是很正常的现象,不用过分紧张,要多鼓励、多引导,更不能按照自己的喜好来安排,也不宜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以免养成过于依赖的不良习惯,影响其主动性、独立性的发展。只有孩子自己主动,对运动保持喜欢和兴趣,运动习惯才能持续下去。
        六是运动要适宜适度。学前儿童毕竟处在身体发育、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体质、机能远未成熟,一定要根据其发展阶段的特征并尊重个别差异的特性,选择适宜的运动类型、适度的运动量时来开展,切忌“拔苗助长”和强化训练,避免过犹不及。
        三、在园培养学前儿童运动兴趣的几点经验
        在《发展指南》中,将3-4岁和4-5岁“喜欢参加体育活动”以及5-6岁“能主动参加体育活动”的表现和要求放在“具有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的目标下提出的。而在《纲要》中“喜欢参加体育活动”是与“动作协调、灵活”一起提出的,此目标放在幼儿体育活动中提出。这是《发展指南》的一项改变。运动兴趣与习惯是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护和促进身心的健康,幼儿若从小就能对体育活动产生兴趣并逐渐养成锻炼的习惯,将为他们今后养成运动的习惯奠定良好基础。从我25年的幼教工作实践中,我体验到了培养学前儿童运动兴趣的几点有益尝试:
        (一)创设多样的情境,激发幼儿对运动的兴趣。
        孩子年龄小,但想象力丰富。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在运动中为幼儿创设情境能够成功地激发幼儿对运动的兴趣。
        1.扮演角色:幼儿喜欢扮演角色,在活动中老师和幼儿一起扮演角色,不但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还能拉近老师和幼儿之间的距离。老师在选择角色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
        2.引用故事情节:在活动中引用故事的情节,尽量让幼儿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对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活动《小青蛙捉害虫》,让孩子们学小青蛙捉害虫,主要发展幼儿曲蹲起跳的能力。在活动中老师运用了小蝌蚪找妈妈中小蝌蚪变身的情节。孩子们在活动中非常投入,个个都觉得自己是一只小青蛙,进入到了故事情节中,玩得不亦乐乎。
        3.任务驱动:在运动中赋予孩子一些任务,让孩子在任务的驱动下去开展活动,孩子的兴趣更容易被激发。如:活动《小马运粮》、《小白兔拔萝卜》、《摘星星》等,都带有明显的任务驱动,孩子们的投入程度大大提高了。
        (二)创设变化的环境,保持幼儿对运动的持久兴趣。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往往对新奇的事物容易产生兴趣,但兴趣持续时间不长,一旦失去了新鲜感,便不再感兴趣。在实践和不断探索中,我认为变化环境是指教师根据观察到的幼儿活动状况,反省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逐步提高活动的难度及对幼儿的挑战性,从而保持幼儿的持久兴趣。
        (三)创设丰富多样的材料,巩固幼儿对运动的兴趣。
        为巩固幼儿对运动的兴趣,教师应该提供丰富多样的活动材料。如:各种球类、小车、平衡木、钻圈、爬网、百变绳、体能棒、高跷、飞碟、沙包等……还可以充分利用旧轮胎,针对各年龄幼儿进行活动。例如:活动《超级飞侠》《摘星星》都是利用旧轮胎进行运动的。教师应善于发现身边的材料,活动材料越丰富,幼儿的运动兴趣才越浓厚。
        伏尔泰说过:生命在于运动。良好的体质,是学习的本钱。让我们的小朋友们都跳起来、动起来吧,养成良好的运动兴趣与习惯,愿祖国的花朵缤纷多彩!
        参考文献:
        [1]张娟.浅析当代幼儿运动现状与应对措施[J].中华少年,2019(21):16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