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敏
都江堰市蒲阳小学
2014年,国家以全面深化课程改革作为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标志性工程,组织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体系,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的目标追求。在全面深化课程改的的大势之下,“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应运而生。我校自2019年加入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以来,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我们确定了主攻学科,建立了以学校名优骨干教师为项目首席教师的主研团队,积极组织全体教师开展理论学习、教学实践以及微课题研究。
“深度学习”项目注重系统思考,整体解决“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怎么做”“教师怎么评”的问题,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我们在学校原有的新教育十大行动之构建理想课堂的基础上,结合干国祥教授在《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一书中关于:落实有效的教学框架,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共鸣三重境界,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方式的改进,由此诞生了具有我校特色的“三环五步”理想课堂教学模式。
一、什么是“三环五步”理想课堂教学模式?
“三环五步”的“三环”是教学由准备(课前)----经过(课中)----结果(课后)的三个逻辑环节:一是课前研读课标,解读教材,依据学情而进行优化的导学设计;二是课中以生为本、高度参与、合作互动、灵活高效的课堂实施;三是课后教师的深度反思,查漏补缺。力求通过这三个环节实现学生与自己对话,与知识对话,与老师同学对话。
“五步”是实施课堂教学的五大基本流程:
1.独立自学(探究):学生依据导学案或教材、根据学习目标,通过阅读、演练、思考等方式独立自我学习。有知识链接、激情导入、个人自学三个步骤,要调动学生的高度和有效参与,注意师生的情感沟通,给予学生自由选取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
2.交流互助(合作):实现同桌--小组--班内的师生、生生互助、互动学习。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通过观察、模仿、体验、讲述等方式相互指点,这是课堂兵教兵,互助学的核心环节。
3.展示点拨:可分为小组和班级展示。展示在于激发学生的表现欲,点燃孩子的交流欲,增强孩子学习的驱动力,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让孩子在展示自我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全面提升综合表达素养。
4.梳理反思:本环节是为了对本科教学重点进行知识系统整体构建与整合延展,再一次强化、落实。
5.检测反馈:回归学案教材、通过书面练习、口答、讨论、研所等形式监测学习目标达成情况,反馈学情。
二、如何在理想课堂模式下,保障和推进深度学习?
(一)形成教研共同体----使深度学习落地
通过培训学习,老师们理解认同了深度学习理念,但是一到了自己的课堂,总还是有许多不如意的地方,例如:如何设计有思维含量的问题,避免课堂提问的琐碎?如何围绕单元主题,设计单元活动等。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我校在“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实施之初,确定了“整体推进,学科先行”的推进思路,建立以教研组为单位的校本研修共同体,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最终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1.以“阳光教育”为依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学校在不断探索中,形成了“阳光教育”的自主办学品牌。依托阳光教育这张名片,开展了“阳光教师”系列培训活动:新教师入职培训、青蓝工程之师徒结对、名优骨干教师讲座等;开展了“阳光课堂”展示活动:新教师见面课、汇报课、名优骨干教师示范课、阳光教师之全员献课活动等。通过培训、听课、评课等活动,用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让名师个人带动一批教师成长,变被动教研为主动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以教研组为单位,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我校实行集体备课制度。以教研组为单位,分工合作,组长提前制定集体备课计划,确定进度,主备人分工,内容划分等。每周教研时,对备课内容进行第一次修改,再由课程发展中心统一打印,分发到教师手中,根据本班实际进行第二次修改,批注。
(二)落实“三环五步”教学框架----让深度教学生根
什么是理想的课堂?朱永新教授在《理想课堂的六个度》一书中提到理想课堂具有六纬度三境界。六纬度即,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延展度、练习度,这是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测评课堂。深度学习背景的理想课堂,应引发学生的有效参与,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定向预习,课堂不再从零开始。
我们认为,预习可以说是学生唯一的独立学习机会,学生最终的学习能力,可以体现在预习水平上。我校各教研组充分发挥共同体的作用,精心设计导学案,预习作业不再仅仅是为教学做一些基础准备,而是全面地针对教学目标,进行的独立学习。比如在部编教材语文四年级下册三单元《绿》一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预习作业:
(1)自己朗读课文至少三遍,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解决,并圈出文中的生字以及带生字的词语。要求:把课文读通顺、正确、流利。
(2)抄写生字一个拼音三个汉字并组两个词语;摘录文中你认为想象奇特,语言独特的诗句。
(3)朗读课文,标出每个小节的序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小节的主要内容,用铅笔批注在每个小节的旁边。
(4)画出你认为想象奇特丰富的诗句,联系上下文或者已有的生活经验,思考并自己说说诗句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2.设计核心问题,引发学生深度探究。
在教学中,要把握提问的精度: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准确性、启迪性、发散性、代表性的特点;要注意问题的梯度,对不同对象提出的问题,难易度要有所区别,让基础好的不仅能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增强不同学生的成就感和愉悦感,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将会大大提高;要注重提问的“效度”:提出需要学生深度思索与思考的问题,通过问题的探究与思考深刻理解核心内容的本质,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全过程,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自由表达。
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并通过学生的各种有效学习合作,引导学生互相启发,共同研究。选择具由思考性,启发性的学习内容是前提;学生独立思考是发展的动力;学习任务的明确分工是手段;教师的引导是关键;展示交流是核心,评价激励是导向。在课堂上,把握最佳时机,组织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让小组学习真正从形式走向实质。
(三)开展“微课题”研究-----破解深度学习难题
受深度学习“双微驱动”教研模式的启发,我校课程发展中心倡导各教研组开展“微课题”研究。寻找和梳理教学中的困惑和急需解决的问题,选择研究范围微观、内容具体、切入口小、易操作、周期短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每学期开学初,我校各教研组认真梳理教材,拟定了各组的“微课题”,如:四年级数学组的“优化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语文组:如何指导学生写批注笔记等,这样将教研、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团队专长,教师以研究日记、随笔、反思等各种形式,记录了研究的过程,解决了深度学习中的各类问题。
(四)研发优秀教学案例----进行深度实践交流
近年来,我校各级层面的研究课,赛课,从备课到试讲再到正式讲授,都由教研组全体教师全程深度参与,不断对教学设计进行优化。具体的流程是:教研团队确定教学内容----授课教师独立备课----组内集体备课研讨-----授课教师修改,再备课---授课教师试讲、在集体指导下进行教学优化----授课教师再修改----授课教师正式讲授-----集体探讨总结,形成优秀教学案例----课程发展中心存档推广。
总之,“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要在从教到学的转标中寻找突破口。教师要在反复的课堂实践中,在参与式、体验式校本研修的过程中,通过体验、分享、交流和反思不断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素养,最终随着教学改进的深入推进,教师能够设计具备深度学习下理想课堂框架各要素的而教学方案和设计。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和生活实践的双重能力,把学生的成功放在更长的时间轴上来考量,以此实现更高层次的育人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完整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