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1/1/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0期   作者:王爽 高伟
[导读] 本文是针对生活中发生的典型案例,从小学生心理教育的角度进行问题分析,提出相应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建议。
        王爽  高伟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110034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成为大家生活中必备的工具,充斥在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中,但网络信息技术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隐患,尤其是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是针对生活中发生的典型案例,从小学生心理教育的角度进行问题分析,提出相应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建议。
关键词:小学生;游戏;心理健康;建议;
一、案例
        2020年3月31日,河南的一对兄妹,父母外出上班,两个学生独自在家,引起了一场悲剧的发生,11岁的航航和9岁的妹妹手拉手从16楼楼顶跳下。在抢救后采访得知,他们从楼上跳下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而是因为在玩“和平精英”游戏后,觉得在游戏里会飞,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特异功能,脑子里的想法是觉得跳下去不会有危险,而是会变成超人,所以试一下跳下去会怎么样。最后导致航航伤势严重,脑出血、面部塌陷、眼睛还有可能失明,而妹妹的肺挫伤严重,而他们的家庭是一个不太富裕的家庭,对于承受医药费也是十分困难。
二、导致学生深受重伤的因素
(一)小学生生理特点
    两个学生均处于小学阶段,此时他们的骨骼和肌肉还未发育成熟,关节的伸展性活动范围较大,牢固性较差,容易发生脱臼,骨骼易扭曲,发生这种从十六楼跳下的事件,学生的身体会收到很大的冲击,从而导致身体深受重伤,甚至会影响一生的健康。
(二)小学生心理特点
1.易受他人影响,进而产生模仿行为
        这一阶段的学生善于模仿他人的行为,对于他人能做到的动作或事情充满好奇,自己也想去尝试,由此出现了在玩游戏看到游戏中的人能飞之后,自己也模仿游戏中的行为,从高楼跳下,最终导致深受重伤。
2.好奇心强,行为的自发性和随意性大
        他们往往喜欢凭自己的好恶兴趣做事,而这种兴趣又大多是一些直接的低级的本能的兴趣,不具备安全意识。他们的行为带有很大的情景性,自发性和随意性,可以在看见某些事物之后,大胆的尝试,不考虑后果。因此,在两个学生跳下去之前,并没有考虑到危险的存在,只是跟随自己的心理想法和兴趣。
3.认知不足,自我意识薄弱
        这一阶段的学生对于自我的认知较少,自我意识薄弱,不能够认清自己的特点和能力,觉得游戏中的人物有的特异技能,他们同样也可以拥有,进而觉得自己可以和游戏中的人物一样,可以从高楼飞下而毫发无伤,因此造成了悲剧的发生。
4.家庭的安全教育缺失
        首先,家长去上班把两个10岁左右的学生放在家里这种做法是不安全的,对于他们的好奇心理以及对外界的认知局限,不应把他们独自扔在家玩游戏;其次,家长对于学生的安全教育不够,没有告知过学生哪些行为是危险的,是不可以模仿的,从而导致学生因为自己的好奇心而造成如此悲剧,自我意识缺失。
5.学校和社会教育程度不够
        首先,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是在学校中,学校对于安全方面的专题教育不够,导致学生的安全意识薄弱;其次,社会中的游戏企业对于未成年人的防护不足,对于一些打打杀杀的游戏,没有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发展。
6.小学生情绪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
        心理学家比斯库认为,孩子是不断学习、判断和感受的人,他们的情绪往往毫无意义。他们需要整合认知理解、行为感受和社会规范特征,才能被学习和解释为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表达。由于理性意识尚未形成,情感作为一种奴隶驱动的情感,主要由情境决定,具有很大的波动性。因此,它不能自觉、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使情绪呈现出不稳定的特点。
7.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还处于微弱状态。
        与情绪不稳定有关的是,小学生的意志力,如自我意识、自我控制、坚持等,仍在形成过程中,无法有效地对自我控制起作用,这使得学生的自控能力仍处于相对较差的状态。因此,小学生容易出现异常行为,并表现出一些心理障碍,如多动障碍、道德不良等。


三、教育教学建议
        基于对案例的分析,借助于一定的理论,针对案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教育教育建议
(一)社会予以重视,加强对游戏的使用管理
        如今的游戏作为人们娱乐的一个项目,广泛的存在人们的生活中,但也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社会应针对学生的特殊性,对游戏的实行和使用进行严格的管理。
        首先,应加强游戏的发行管理。对于一些暴力性特别强的游戏,应控制发行,这些游戏不仅会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会危害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其次,应加强游戏的使用管理。游戏中应设定青少年模式,对于一些激烈的禁止青少年使用,并且可以设置青少年使用的时间,从而在时间和游戏模式上控制青少年对游戏的使用,避免对青少年的身心造成过大的影响。
(二)家庭注重引导,加强学生对游戏行为的认知
        由于家长对游戏的认识不深,对学生的游戏行为认知有偏差,只要不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便不予以足够的重视。家长应该加强对游戏现象以及游戏行为的认知,平时多注意观察学生玩的是哪种类型的游戏,如果学生玩的游戏类型多集中在动作射击类、棋牌桌游类等不不适合小学生的类型,应有所关注,积极引导学生将游戏的类型转移到益智类的游戏上来,一旦发现学生玩的游戏品质低劣,也需要巧妙地从细节处加以引导,切记粗暴制止。[1]
(三)学校积极干预,加强对学生使用游戏的引导
    学生的健康发展和快乐成长,既离不开社会的关心,又离不开家长的呵护,更离不开学校的教育和引导。根据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小学阶段对儿童勤奋感最具影响力的因素已转变为教师和同伴。因此,有效引导小学生正确对待游戏,学校应成为主阵地。[4]
        首先,我们应该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影响教师的个人发展,也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一项调查显示,80%的学生不良情绪来自周围的长辈,包括老师。因此,应将教师的心理和行为问题降到最低限度,避免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从而优化学生的成长环境。
        其次,学校应定期开展教育讲座。讲座内容可以是对游戏的虚拟性的认识,可以是玩游戏造成危害的典型案例等等,目的是让学生对游戏的虚拟性和危害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以免产生上述案例行为,危害身心健康,造成不可控制的危害。
        再次,学校应积极开展学校的游戏娱乐活动,培养学生的积极兴趣和良好的习惯,可以给学生留一些手工类的作业,避免学生在回家之后沉迷于游戏之中,影响身心健康。
        并且,如果在学生中发现有沉迷于游戏的现象,教师应起到积极的作用。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梳理和引导,并与家长合作来改变学生的不良习惯,避免学生越陷越深,把他们引到正确、积极的娱乐习惯上面来。
        总之,如今的游戏几乎存在于每个学生的生活中,小学生的自制力不够,对游戏容易产生痴迷。因此,社会、家庭、学校应齐心协力,多方面正确引导学生,使学生走上积极的娱乐轨道,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使他们的身心能够健康的发展。
四、小结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网络世界对学生的诱惑越来越大。在扩大学生认知的同时,也可能对学生的认知造成扭曲。游戏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充满激情且放松的世界,他们在游戏中能够找到乐趣。但小学生对外界的认知不足,容易痴迷于游戏中,认为游戏就是现实世界。因此,家长、学校及社会应充分引起重视,建立联合机制共同引导学生健康游戏、合理游戏,避免游戏对学生的身心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参考文献
[1]陈丽乔.小学生玩手游现状调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
[2]孙倩.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其辅导方案[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12):182-183.
[3]毕增有. 针对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进行健康教育[J].中国校医,1989(02):47-48.
[4]刘玉平. 浅析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相关教育[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4(06):153.
[5]刘林. 基于学生生理发展的小学体育有效教学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29):231-232.

?作者简介:
作者姓名: 王爽
出生日期:1996.5 ? ?
性别:女?
民族:汉族?
学历:硕士研究生 专业:学科教学(生物) 研究方向:教育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