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研究

发表时间:2021/1/29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30期   作者:滕子琪
[导读] :随着互联网与智能设备的高速发展与普及
        滕子琪
        上海市浦东新区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201209
        摘要:随着互联网与智能设备的高速发展与普及,新媒体平台已逐渐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以其开放性、即时性、交互性、数字化等特点开始走入高校视野,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将对高校传统思政教育模式与新媒体时代下新型思政教育模式的应用现状、潜在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为高校完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途径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媒体平台;优势与风险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相较于传统媒体,它依托于最新的数字、网络和移动技术,具有新息量大、互动性强、传播速度快等特点,由此衍生出的新媒体平台包括资讯软件、新闻公众号、视频交流平台、问答式平台等。网络时代下,新媒体平台信息传播的内容与形式发生了较大变化。作为大学生娱乐、教育、自我表达以及交流互动的最主要空间,新媒体平台的广泛使用无疑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道德素质等均产生了一定影响,对新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考验。
        一、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现状与问题
        (一)课程教学方式枯燥单一,学生学习主体意识薄弱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课堂教学、主题班会等形式为主,教师单向的知识传播很难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教学方式存在局限性。另外,“灌输式”教学模式生硬单一,课程内容吸引力不佳,学生容易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下,导致主体意识薄弱,知识理解和吸收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考核方式因循守旧,考核过程片面、形式化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方式仍以阶段性测试为主,以教材理论体系和知识要点测评的形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但相较于知识、技能方面,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等无法简单以测试的形式量化考核。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较为片面单一,缺乏对学生日常政治素养与道德品质的考核,无法有效地评价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集中在学期末的考核形式甚至可能强化学生为考试而学习的不良倾向,致使学生为应对考试死记硬背,从而忽视了课程特有的育人功能。
        (三)缺少专业的维护团队,新媒体学习平台未得到有效运用
        运用新媒体平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是充分利用信息化网络的优势,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与影响力。部分高校由于缺少专业的新媒体平台维护团队,或相关工作人缺少对新媒体属性和传播规律基本认知,未对新媒体思政教育平台进行专业化的管理。一般而言,学习平台的内容与形式对学生参与网络教育的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思想政治课程偏重理论知识教学,部分高校新媒体思政平台的课程内容过于枯燥、冗长,没有紧跟时事热点和校园动态,对学生的吸引力较弱。
        二、新媒体平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特点与优势
        (一)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和方式,搭建多维度教学平台
        新媒体平台的融入不仅能开辟知识获取与传播的渠道,同时也丰富了教学内容与形式。相较于书本式教学,新媒体技术的信息传播渠道由“单核”转向“多元”,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再局限于班会、讲座等单一教学模式。除了传统的文字、图片外,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声音、视频等多种方式获取丰富的教育资源,使知识面得到进一步扩充与拓展。新媒体平台的融入不仅营造了生动的学习氛围,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趣味性,也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对大学生进行主流价值观引导与培养。


        (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即时交互性,密切师生教学关系
        在新媒体技术的辅助下,原有的教学时间、空间的限制被打破,面授式单向交流形式逐渐向双向互动转变。借助电脑或手机等移动设备,学生可以随时在新媒体平台上开展学习,与教师进行在线交流。新媒体平台的即时交互性有助于增强师生情感维系,引导思想走向,促进教学协作与配合行动。新媒体平台的运用不仅可以拉近学生与教师的距离,也让教师得到直观的课堂反馈,更全面的了解学生对于教育信息的反应和态度,从而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方法,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与时效性。
        (三)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
        新媒体平台以其灵活性、自由性、平等性特征给使用者提供了极大自由度和自主性,营造出和谐、轻松地学习环境,在鼓励学生广开言路、展示自我的过程中也激发了学生自主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热情。借助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主题教育活动有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启发大学生进行自学能力培养,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自律,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得教育过程更加活跃有效。
三、新媒体平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一)新媒体平台的信息传播特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趋向碎片化、浅表化
随着新媒体时代下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的广泛应用,相较于报刊、书籍、会议等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人们学习、生活和社交方式呈现出碎片化特征。大部分新媒体平台传播内容多是浅层次、不连续、零散的快餐类的阅读,几乎很少有系统的论述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是在潜移默化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进爱国情感。如果学生长期接触碎片化、浅表化的思想政治内容,会造成知识的零散、断层,很难形成对思想政治全面的认知,影响其理论思维的构建与系统化思维的发展。
(二)新媒体平台的价值多元化给思想政治教育核心价值观带来冲击
网络时代下,信息交换迅速,内容包罗万象,但由于信息发布者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各不相同,信息质量良莠不齐,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复杂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路径,多元价值取向、意识形态通过新媒体平台涌入高校,也给高校思政教育的主旋律带来了冲击。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甄别和防范能力较弱,易被新媒体平台中的不良思潮蛊惑,在网络环境中迷失自我。另外,网络中潜伏的西方恶意分子与独对势力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文化渗透,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添了难度与复杂性。
        (三)动摇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体地位,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舆情管理的难度
随着新媒体平台在教学中的广泛使用,各类主题网课、电子书籍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网络信息多元化的特点让学生不再只是信息的接收者,教师与学生由引导学习的主导关系变成了相互促进学习的平等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动摇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体地位,削减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权威性。同时,新媒体公开性、平等性的特点给使用者创造了在网络上公开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的机会与平台,一旦青年学生受到网上不良信息与思潮的侵袭,在网上轻率地发表错误言论,将给学校、社会乃至其自身造成负面影响,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舆情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结语
        新媒体平台的快速发展和广泛运用给原有教学方式带来冲击的同时,也给新时代教学改革带来了重要契机。在一方面,新媒体平台的技术优势丰富了思政课堂教学资源与模式,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在另一方面,高校更需结合自身情况,完善网络管理机制,积极探索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改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固化、被动局面,开辟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新道路。


参考文献:
[1]顾浩俊."碎片化"时代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研究[J].学理论2015,(16):265-266.

[2]杨亚非.政治社会化视域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现代教育管理,2011,(3): 91-94.

[3]陈海燕.浅析创新网络思政教育助推学生工作有效管理[J].才智,2019(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