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洁
江苏省无锡市羊尖镇廊下小学 214108
【论文提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研究课题的选择,意味着研究方向的指向、研究内容的概括、研究对象的限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校活动出发,从学生需要出发,从学科知识出发,从生活环境出发,从社会需要出发确定自己所要研究的中心问题,这是活动研究的开始,也是活动研究的重心。
【关键词】学校活动 学生需要 学科知识 社会需要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研究课题的选择,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自己所要研究的中心问题,这是活动研究的开始,也是活动研究的重心。课题的选择,意味着研究方向的指向、研究内容的概括、研究对象的限定。因此,正确恰当合理地对研究课题进行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从学校活动出发,从学校的各项活动中选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非是无源之水。《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也指出:“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各项活动。”那么在学校活动中选择研究主题是完全可取的。
以我校常年开展的“雏鹰争章”活动为例,活动中设立了“环保章”、“自立章”“友爱章”等多个奖章。此活动面向全体队员,如何判断队员们的表现,如何确定队员们是否已经达到获章标准,完全可以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比如我校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是全体师生前往宜兴张公洞与善卷洞游览,体会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那么即可以这一活动为平台,让学生在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中“争章”。保护景点环境、不乱扔垃圾的队员可以获得“环保章”;帮助晕车队员,能与他人分享的队员可以获得“友爱章”……借鉴“雏鹰争章”活动内容,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既符合“雏鹰争章”活动的特点,即面向全体队员,也避免了枯燥的样板戏似的评章活动,更丰富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活动的自主性。
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各项活动,如我校每年组织的科技节、“雏鹰争章”、读书节、锡剧节活动等。这些活动,是依据本校实际情况和所具资源开发组织的。无论从活动形式,还是活动内容上,都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积累了经验与素材。
二.从学生需要出发,从学生的个性化兴趣中选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鼓励学生从自身成长需要出发,选择活动主题,主动参与并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并践行价值信念。” 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家庭,智商、能力、性格等都是不同的,自然他们的需要和兴趣也各不相同。在此基础上,教师对于学生不同兴趣和需要的引导和把控尤为重要。可以以班级或学校为空间,组织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去农场劳动等。通过不同的途径让学生接触自己感兴趣的主题,从而能以正确的眼光和态度自主申报课题,满足自身需要。
如欧锦琪同学对超市和菜场不同的塑料购物袋产生了兴趣:超市的塑料袋需要钱购买,而菜市场的塑料袋却是免费的。对于她的疑惑,班级中的同学纷纷应和,有学生认为超市肯定是为了赚钱,才不免费的;有学生认为,菜市场的塑料袋质量太差了,才不要钱;还有学生认为,超市塑料袋收费也算是一种环境保护……在学生的讨论交流中,其他同学也有了研究的欲望。因此我引导他们在课后去超市和菜市场分别感受两种塑料袋的不同,搜集两种塑料袋不同材质的资料和相关政策。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调查和现场考察之后,生成了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塑料袋与我们的生活》。
针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组织活动,让学生能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生活,了解社会。虽然学生的个性是不同的,兴趣是不同的,但是年龄与学习经历的相似,使得他们能够在教师有意识地引导、把控下,产生共同兴趣,从而生成活动主题。自然,当学生有个性化主题的需要时,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需要,为他们个性化研究和选题提供空间。
三.从学科知识出发,从学科整合中选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开展多样化的实践学习,注重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它的内容很丰富,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其次,它所具有的开放性就意味着“教师要打破学科界限,选择综合性活动内容,鼓励学生跨领域、跨学科学习。”在开展综合实践主题活动时,教师应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将实践活动融入于学科的学习过程。通过两者的有机整合,能够帮助学生积累和丰富生活经验,为学科发展发掘“源泉”。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教师要基于学生已有经验和兴趣专长,打破学科界限,选择综合性活动内容,鼓励学生把跨领域、跨学科学习……”“对活动主题的探究和体验,要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联系,强化科技、艺术、道德等方面的内在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它能与不同学科进行整合,也能从与不同学科的整合中开发主题。但一定要平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之间的度,不能将综合实践活动完全等同于学科综合,它不是跨学科学习知识,也不是综合性的学科知识,而是学生生活领域和生活经验的的综合。
四.从生活环境出发,从环境资源中选题。
实践证明,学生进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题越贴近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现实,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就越大,参与活动的自主性就越强。
如我校周边地区有一个(南村)蔬果基地,对学生了解蔬果情况很有条件,因此我校选择了“走进南村(蔬果基地)”作为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根据不用年级段的年龄和需求,制定了不同的子主题,如为低年级学生制定了“我认识的蔬果”的活动主题,让一二年级的学生认识常见蔬果,获取蔬果的知识;为中年级学生制定了“小小手儿种蔬果”的活动主题,让三四年级的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蔬果种一种,感受播种的希望;为高年级学生制定了“我与农民伯伯共收获”的活动主题,让五六年级的学生与农民伯伯一同收获蔬果,体会收获的幸福与劳动的乐趣。此外,学生们还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求自主申报活动主题,如“我笔下的蔬果”、“蔬果知识知多少”等。
五.从社会需要出发,从改革和建设的新情况中选题。
教育与社会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而《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也在“基本理念”中提出:“本课程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升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由此看来,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为培养新时代人才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从社会培养新时代创新与实践兼备的人才,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研究课题,如大课题“中小学综合实践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培养”等,小课题“我有一双巧手——变废为宝”、“创意装饰扮校园”等。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改革以来的一大亮点。在新课程背景下,从学校活动出发,从学生需要出发,从学科知识出发,从生活环境出发,从社会需要出发,正确恰当合理地选择、开发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完善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S](2017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贾美华,王建平,《小学综合学科实践活动课程案例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教学指南与案例评析: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