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学生行为规范的培养策略

发表时间:2021/1/29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30期   作者:刘玉强
[导读] 俗话说,行为养成习惯,习惯促成性格,
        刘玉强
        新疆克拉玛依市第六中学   834000
        摘要:俗话说,行为养成习惯,习惯促成性格,性格又决定个体的命运。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对其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养成教育要坚持“要成才,先成人”的办学理念,加强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结合学生的身心特征开展教育活动,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鉴于此,本文对学生行为规范的培养策略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学生;行为规范;培养策略
        传统的教学过于重视学生的成绩,忽视了德育对学生成长的作用。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积极推动思想道德建设,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党的领导下,各级学校也越来越重视德育,努力将学生培养成能力与道德并重的人才。要做好人才的培养,学校需要对教学管理力一式、教师教学力一式等内容进行管理和引导,充分利用学校、家长、社会等各力一面的德育资源,将道德行为规范渗透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
        一、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中学阶段的学生在道德意识上还比较欠缺,身心发育还不完善。这个阶段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为关键的时期,也是最佳的时期。教师在该阶段对中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训练,对于他们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甚至关系到他们的终身发展。同时,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学会学习。这也是学校开展德育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新课改也明确提出了加强对未成年人德育教育的要求,中学德育教育要不断丰富教育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虽然当前的德育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与现实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德育教育存在着知行不统一的情况。这不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对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教师要加强中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素质教育目前得到了全面普及。素质教育要求学校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等等。其实,学生的素质都是一种习惯的表现。这些习惯的形成离不开反复的实践。当前,学校教育已经从以往单一的应试教育逐渐向素质教育转变,学校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对于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在的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习惯对别人发号施令,心理不成熟,道德观念、法律意识淡薄等等。这样的学生即便掌握再多的文化知识,也不能在社会中立足。为此,我们必须要从健全学生的人格做起,从培养学生行为习惯入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师要从学生的特点出发,通过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规范学生的行为。教师可以采用一些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展开教育,提高教育的说服力,给学生更多展示自我的空间,不断地完善学生的人格。
二、学生行为规范的培养策略
        1、注重引导方法
        孩子们一入学,老师就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校纪校规和课堂纪律,向学生提出新希望和新要求,并根据班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本班的班规,并组成班级委员会,监督全班同学的执行情况。孩子们的个性都是好强的,经过老师一段时间的有意引导,让孩子们明白做什么是错的,错了就要接受惩罚;明白做什么是对的,对了就会得到表扬。

让学生在严格的纪律氛围中养成良好习惯,为养成教育的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2、强化培养训练
        良好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要经过长期的引导与训练,才能形成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内化于人的日常行为之中。对于刚入中学的中学生们,由于年龄尚小,自控能力较差,即使有老师的引导和校纪校规的制约,也很难长期保持一种良好习惯,这就要在引导法的基础上进行养成教育的强化训练。这种训练法刚开始是比较苛刻的,需要父母的严格催促和监督。孩子刚开始可能意识不到这种习惯的好处,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良好习惯就慢慢养成了,孩子也从良好习惯中受益很多,他们就开始自觉自愿地接受这种训练,并把这种习惯内化于自己的行为中。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强调训练法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也已被无数的事例所证明。训练法在养成教育的实施中把老师的引导从学习内容上真正地落实到行动,特别是有些行为习惯必须在强制性的训练下才能真正形成,这是一个艰苦的训练过程,必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规范,从头抓起,从一件件小事做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狠抓日常生活
        近年来,教育部不断完善并修订了《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学生的日常行为提出了最基本的要求。俗话说,坐有坐相,站在站相。文明礼仪教育的实施,应该从身边细小的事情做起。我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每学期开始第一、二周,都会要求各班利用朝会组织全体学生认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学生不仅会背,还要会做。同时,为规范学生言行,学校在学生中推行“每周一句文明语”“每周知一文明礼”,让学生每周学习一句文明语或了解一个文明礼,以小见大,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文明礼仪,会说基本的文明用语。如,早晨到家时,要和家里人说再见,到学校要问“老师好,同学好”等;要将果皮纸屑放进垃圾桶;坐公共汽车时,要主动给残疾人或老年人让座;观看演出时要做文明观众……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文明礼仪就是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以小见大,规范学生的言行。
        4、开展家校合作
        对中学生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生活的场所除了学校以外,更多的是家庭。因此,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离不开家长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为了更好地实现家校合作,学校可以借助云平台,与学生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全面掌握学生在家中的情况。这样,教师才能对家长给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除此以外,教师可以借助于云平台,为家长提供一些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培养的相关方法,或者是利用云平台开展家庭讲座活动,让家长认识到培养孩子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同时也能让家长充分掌握一些教育方法。学校只有通过与家长的共同配合和坚持,才能够不断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三、结语
        学生的养成教育不是一赋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应坚持不懈抓好学生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并从各方面对学生提出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小见大,以少积多,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黄东权.如何有效培养和规范小学生课堂行为[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28):59.
[2]宋文秋.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规范[J].黑河教育,2018,(3):10-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