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基层农技员培训工作的实践与探索——以西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发表时间:2021/1/29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30期   作者:李小民
[导读]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
        李小民
        西安职业技术学院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服务能力提升,是对标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农技推广服务支撑的硬任务。新时期农业的发展呈现出了新的形态,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下,对农技服务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技服务工作只有跟上农业发展的步伐,才能适应新时期农业发展的需求,为农民提供更好的服务。
        一、项目实施背景
        为大力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着力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综合素质与服务能力,推动现代农业持续健康发展,西安市制定并出台了《西安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实施方案》,将实施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服务能力提升列入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日程。西安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地方政府举办的一所涉农高等职业院校,在承担本地区基层农技员培训工作中,在西安市农业农村局的领导下,按照农技员培训的“陕西模式”,构建“政校合作”长效机制,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持续开展基层农技员培训工作。坚持问题导向,紧扣“精准、规范、创新、提升”四个关键节点,积极搭建“一个平台”、实施“两个推动”、开展“三个结合”、创新“四个方法”、确保“五个转变”。灵活运用互联网时代下的培训管理网络工具,促进农技培训过程精细化管理,积极面向全市8个涉农区县开展能干、能讲、能写的“三能型”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培训,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二、主要做法
        (一)搭建“一个平台”,推行“互联网”线上线下融合培训管理。
        在培训过程中搭建“互联网”线上线下融合管理服务工作平台,推行疫情期培训工作网络管理模式。需求调研阶段运用网络分类分层匿名调研,奠定“菜单式”培训课程设置基础;过程监管阶段运用小程序打卡,加强考勤监督;评价阶段通过每节课课后网络现场评价,检查线下授课教师教学方式和内容;信息反馈阶段后台统计匿名建议,自评培训整体实施效果。
        (二)实施“两个推动”,强化农技培训工作引领。
        紧紧围绕“3+x”和地区优势产业发展,打造区域公共品牌、产品品牌。比如在猕猴桃培训班的实施过程中,发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的优势进行专题培训,利用陕西佰瑞猕猴桃研究院有限公司科研开发、新技术推广、生产经营的基地优势进行现场教学,实现一个地区推动一个产业,一个产业推动一个品牌,强化农技培训工作引领作用。
        (三)开展“三个结合”,健全农技培训体制机制。
        针对以前培训机构多头管理,缺乏有效的整体规划和重复培训以及培训资源未能得到有效整合的现状,在培训工作实施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西安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本地区唯一一所公办涉农职业院校的优势,建立“政校合作”培训机制,坚持政府主导、教育培训机构实施、基层配合的原则,有效聚合专业教育机构资源力量,狠抓培训政府和高校结合,产业和地区结合,内容和季节结合“三结合”,不断健全农技培训管理统一、实施统一、标准统一、制度统一的长效机制。
        (四)把牢“四个环节”,强化农技队伍能力精准提升。
        把牢培训设计“四个环节”,培训根据需求定方向,根据方向定课程,根据课程定方式,根据方式定师资。在培训需求学员、政府、专家三方调研的基础上,做到培训内容有的放矢,课程设置采用“5+X”的模式,每期安排专题讲座5次,交流研讨2次,破冰训练1次,现场教学4次,内容紧扣产业和季节技术要点,能力围绕综合素养和专业技能提升,重在实践操作和示范引领,实施精准培训,全面提升农技队伍综合能力。
        (五)落实“五个转变”,确保农技培训实施效果。


        按照学以致用的培训原则,针对当前农技队伍和培训存在“办公室农技员”和“任务式培训”的现状,我们在培训的过程中一是设置小班、桌签、分组、U型座,建立学习型小组,培养团队意识;二是教师台下互动教学,与学员碰撞知识的火花;三是三分钟个人风采展示,活跃培训气氛;四是现场教学实践分组PK,增强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五是回放培训纪录片,分享学习收获。通过各种培训方法的综合应用,极大提高了学员对培训的认识,推进培训由理论向实践转变,由应用向示范转变,由经验向科学转变,由粗放向精准转变,由认识向行动转变的“五个转变”。
        三、工作成效
        (一)“政校合作”培训机制强化了农技培训管理和监督的统一。
        补齐农技培训工作长期依托农技推广中心、农广校等机构标准不一,多头管理、资源浪费的短板,通过联合本地区高等职业院校建立“政校合作”培训长效机制,整合资源凝聚合力,实现了农技培训管理和监督的统一,为完善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体系,推行基层农技队伍培养社会化奠定基础。
        (二)“互联网”线上线下融合管理提升了农技培训工作管理效能。
        灵活运用互联网管理手段,加强培训过程管理,使用网络小程序进行实时签到,准确记录并监督学员出勤情况和现场学习状况,评价教师教学效果和培训班组织管理,提升了培训管理工作效能,为今后推广“互联网+”网络无纸化考勤、监督、考试考核以及绩效评价奠定了实践基础。
        (三)小班分组互动式培训增强了农技人员接受知识更新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准确把握成年人短期培训的特点,科学设置小班分组和U型座位的排列方式,把不同单位人员进行小组组合并摆放桌签,快速打破了学员之间的隔阂,促进了学员之间的交流和互动,通过在培训中营造小家庭的气氛,进一步增强农技队伍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接受知识更新的获得感、幸福感。
        (四)“多元一体”模块化培训激发了培训组织工作活力。
        在培训中采用专题讲授、现场教学、经验分享、结构化研讨、互动交流等“多元一体化”的培训模式,围绕培训主题设置内容、现场指导、交流经验,开阔学员视野、增长见识、启发思维,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四、实践启示
        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参与知识更新的机会较少,因此,作为培训业务部门,应通过更高质量的培训项目,进一步推动基层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农业科技服务实效性,总结近年来承办基层农技人员培训项目的实践,得到如下启示:
        (一)青年骨干是农技员能力提升培训工作的重要主体
        工作中发现,参训的年轻人中有一部分是近年来各基层单位新进员工,他们在三农工作政策、农技推广方法、专业实践经验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距,因此,农技推广类的培训要聚焦对象筛选,更多关注青年骨干的培训需求,着力解决队伍“无心、无能、无力”推广等问题,促使培训由“经验性”培训促使培训由“经验性”培训,提升到“科学性”培训,由“大水漫灌”的粗放式向“集约滴灌”的精准式转变,由“思想共识”向“行动自觉”转变。
        (二)科学的教学策划和优秀的师资是培训效果的重要保证
        农技人员培训要坚决贯彻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战略精神要求,按照培养“一懂两爱”农业农村人才需要,在授课内容的选择上,要进一步增加现场教学和案例教学的比重,选择可复制性、可操作性的案例,让学员掌握更多先进的应用性知识和技能。严格选聘师资,增加行业专家授课比例,他们了解基层实际、知识渊博、经验丰富,并直接参与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可以保证培训课程的权威性和指导性。
        (三)参与式培训方式是农技培训的有效形式
        参与式培训是知识技能与个体经验交融的优选手段,是短训与长效互相作用的内容链接,是掌握真实需求的解读过程,是满足与丰富精神世界的深层需要。实践证明参与式培训能够适应农业农村系统干部培训的实际需求,在老师的组织、引导、鼓励下,所有学员在充分参与中感悟真理、训练技能,亲身体验主动合作、获得探究答案的喜悦和困惑,通过共同探讨问题、分享经验、总结概括理论、思想交流碰撞,可以有效提升培训效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