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核心问题”活动化的操作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1/1/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0期   作者:高克艳
[导读] 基于“核心问题”的引领,设计合适的活动,将核心问题进行活动化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学习,促使小学数学课堂从“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的转变,让学生的思维看的见,学习真发生。
        高克艳
        南师附中仙林学校小学部南邮校区  210023
        【内容摘要】: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目前主要存在的现象为小问题呈现,碎步子前行、短时间思考等,如何改变这样的现状?基于“核心问题”的引领,设计合适的活动,将核心问题进行活动化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学习,促使小学数学课堂从“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的转变,让学生的思维看的见,学习真发生。
        【关键词】:小学数学 核心问题 活动化操作
        【正文】
        一、背景——为什么提出?
        当前小学生的压力大、负担重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这压力、负担,有家庭的因素、有社会的因素、当然也有来自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因素,而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不高,主要存在着这样的一个现象那就是小问题呈现、碎步子前行、短时间思考,亦步亦趋的带领着学生们向前走。在这样的课堂中,师生的对话是一问一答式的挤牙膏,课堂看似热闹,实则效率低下,学生的数学学习没有真正发生。
        二、什么是核心问题活动化?
        1.什么是核心问题?
        提问,是老师启发学生的具体方式之一,在众多启发学生的问题当中,处于核心地位的问题,即是核心问题,它可以是一个问题,也可以是几个问题组成的“问题串”。核心问题应基于核心知识和学生认知水平、统领课堂教学的情境性问题。它应该是知识的重难点,对知识的获得具有核心的地位;也应该是属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也应该是生动的、有趣的,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的问题;还应该与学生的背景知识紧密相连,核心问题应该兼顾这样四个维度,核心问题应该是它们的交集。
        2.什么是核心问题活动化?
        “核心问题活动化”通常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根据核心问题的设计,将核心问题转化成探究任务的一种课堂教学方式。根据“核心问题或统领教学的情境性问题”引领,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学习任务为基础,在学习任务驱动下用以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思考和探究的课堂活动。通过核心问题设计系列活动来调动和组织学生学习,进行板块学习,而非线性教学,使得数学课堂从“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转变,让学生的学习真发生。
        三、如何将“核心问题活动化”?
        1.准确提炼核心问题或情境性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准确提炼核心问题从而设计核心问题化的“学生活动”框架,然后学生根据核心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将教师设计的“学生活动”具体化为活动任务。所以提炼核心问题是活动化的前提。结合自己的实战简单阐释几个实例:
        以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找规律》为例:
        备课时,笔者一直在思考:像这样“间隔排列”的规律核心内涵究竟是什么?抓住什么就能帮助学生理解间隔排列?让学生建立“两种物体意义间隔排列时,在两端相同的情况下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个;以及在两端不同的情况下,两种物体一样多”这一规律模型,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过于抽象,理解起来会有困难。那么,应该抓什么?经过反复推敲,笔者发现,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是理解间隔排列这一规律的核心。于是,在经过数一数,填一填这一活动后,发现:兔子比蘑菇多一个、夹子比手帕多一个、木桩比篱笆多一个。
        接着预设了本节课的核心问题:这里的“1”是怎么多出来的呢?
        学生在核心问题的引领下,一一对应的理解为什么兔子多一个?夹子多一个?木桩多一个?强化了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解决,促进了学生对间隔排列的理解。核心问题得到了解决,全课的知识也就得到了解决。
        2.合理设计核心问题下的活动
        有了核心问题,如何更好的优化学生的学习行为,需要合理设计基于核心问题的活动,落实于教学中,以解决问题的任务为驱动,不断引发学生发现、思考、、交流、推理等从而解决问题。
        就如刚刚我们所举的《小数的意义》这一节课:我们提炼的核心问题是“小数与分数之间的关系”,如果从教材上从长度单位去理解,素材过少,也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进行理解知识。如何才能做到“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如何才能真正让学生活动起来?居于“学”的正中央?笔者对本节课进行了重组。
        1.活动一:为学生提供充分素材,有长度、重量、钱币等,让学生任选一个用一个分数或一个小数表示出来。2.活动二:展示不同学生作品。3.活动三:让学生观察这些作品,提出情境性问题:能将这些作品分分类吗?你有什么发现?课堂上让学生说说你的发现,学生说到了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可见学生对概念理解越发清晰,越发明确,越发肯定。这是自我反思式学习,是思维看得见的“真学习”。
        3.充分展示思维过程,结构化的推进课堂学习
        由于班级学生之间的差异,他们的思维往往是点状的、碎片化的、不系统的,而数学知识是有系统的知识结构,学生的认知也是尤其规律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遵循知识逻辑体系和学生认知规律,这就需要教师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产生思维碰撞、生成问题链、展开深度思维。
        例如苏教版五年级《分数的意义》一课中,教师根据核心问题提炼出“什么是单位1”,并依据核心问题设计了这样的三个活动:活动一:说一说,说说对于分数你都知道什么?活动二:做一做,根据自己对3/4的理解用自己的方式(折一折或画一画)表达对它的理解;活动三:分一分,你能将这些作品分分类吗?为什么这样分?学生的分类方法多样,在学生们自己的讨论交流,思维碰撞中,最终学生们得出这样的分类方法:
        
    
        
        
        
        
        
        当这所有的分类全都由学生在黑板上完成好后,学生们非常清晰的看成“一个物体可以平均分”“一个计量单位也可以平均分”“一些物体也可以平均分”,无论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是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单位1。
        用“核心问题活动化”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仍在路上,这样的课堂,我们如何看得见学生的思考、如何看得见学生的思维,如何让学生走到了“学”的正中央,让学习真发生?还有待更进一步的实践和研究。
        参考文献:
        【1】耿德娟.优化数学教学策略提升学生数学素养[J].小学时代:奥妙,2018,000(004):52.
        【2】饶丽华,杨通文.在核心问题的探究活动体验中内化数学其本质——以小学数学课堂小结教学为例[J].贵州教育,2019(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