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四海
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思源实验学校
摘要:以培养学生学科素养为目标的新一轮教学改革已经启动,作为一线教师,把学科的独特价值充分地体现在教学活动中,站在学生获得利于终身发展技能的角度设计教学方案,这是当前主要的教育任务。化学核心素养包含了多个层面的内容,要将这些内容一一地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就要采取多种教学方式,设定多样化的目标,借助生活资源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通过操作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精神,运用有层次的引导方式培养学生的微观探析与推理能力,从多个维度促成学生化学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初中化学;素养培养;教学方式
核心素养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品格与能力,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作用。要有效地落实核心素养就要结合学科的性质,细化素养的内容,多角度、多层面的开展落实策略,突出素养的多面性,实施综合性质较强的教学活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化学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应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从化学的角度解释现象、突破难题,能够从化学学习中领悟一些道理,敢于创新、勇于接受各种挑战,学会理性地分析问题。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要运用多种方式来实现。
一、发挥实验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微观探究与科学创新品质
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式,是培养学生科学求知欲创新思维品质的有效手段之一,教学中缺少了这一部分,则很难向学生清楚地解释一些化学原理和现象,而透过实验,学生可以获得直观的认识,能够理性地分析,学会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具备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利于想象思维的发展,这对他们来说是一次非常好的历练过程。因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实验的应用,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实验操作中,使他们从实践中获得科学的认知与理性思维的发展。
例如“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中,在实验开始前,先向学生提出问题:酸和碱溶液都是无色的,将它们进行混合时还会是无色的溶液么?可能会出现哪些现象?让学生结合所了解的知识进行大胆地猜想,再对学生进行分组,指导他们合作完成实验:先在碱性溶液中滴入酚酞,发现溶液变红,再滴入酸性溶液,又变为无色,有些小组则调换了实验的操作顺序,得出了不一样的实验结论。引导学生针对宏观现象进行总结,再结合教材了解酸碱的微观反应示意图,指引他们从微观的角度去分析其中的原因,回顾实验开始前的猜想结果。透过学生亲身完成实验操作的形式,指导他们建立了科学求知的意识,使他们掌握了微观和宏观对比分析的方法。
二、从生活中找资源,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与严谨求知态度
化学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一些生活中的奇特现象可以用化学知识来解释,一些频发的安全事故可以从化学的角度找出原因,一些生活环境的变化也能用化学的方式去解释和解决,如果从事与化学相关的工作,没有扎实的化学知识,则容易陷入到危险中而不自知。
初中生刚接触到化学,对一切化学理念和物品还处于抽象的理解层面,若是从生活中寻找相关的教学资源,开展形象化的教学指导,可以让学生快速地了解化学的作用以及学习的意义,有助于增强学生应用化学的意识,有利于他们用严谨的求知态度去学习,进而增强他们的责任感。
《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中,向学生提问:“为什么老年人容易出现骨质疏松的状况?有些人患甲状腺疾病是与哪种元素有关?儿童食欲不振或者消化不好时该补充什么元素?要想健康的生活如何均衡搭配营养?”列举出人体所学的营养物质及其中所包含的化学元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蛋白质、糖类、油脂及维生素的介绍内容,让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不喜欢哪类食物以及最常吃的几种事物,自主判断这些食物中是否包含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物质,纠正学生的偏食现象。这样从学生的自身经历出发,将化学与生活结合起来,丰富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可以有效改变学生以往错误的生活习惯及认知,有助于他们良好生活理念的形成,也有利于学生良好社会责任意识的建立。
三、分层次设计任务,培养学生的平衡思想与变化观念
变化观念及平衡思想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从微观的角度了解物质变化的规律,正确看待新物质的生成,学会多角度地分析现象,使学生处在动态学习的层面,不断地刷新他们的认知,改变他们的思想。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依据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分层教学模式是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最佳途径。初中化学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分层设计探究任务,让学生运用自身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去完成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探究活动,产生联动的效应,营造出积极的教学氛围。而学生透过逐层地探析,可以掌握系统化的知识结构,清晰地感知化学变化。
例如在《碳和碳的化合物》这一章的复习中,让学生完成碳单质的化学性质汇总,常温时碳单质有什么样的性质?主要有哪些用途?高温时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哪些常见用途?再汇总碳的氧化物的物理与化学性质,以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为例,物理性质从收集方法、色态味、密度、溶解性等角度进行分析,化学性质则从可燃性、毒性、跟水反应、与石灰水的反应等角度进行对比汇总,然后比较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从装置、原理、收集检验等角度分析,最后完成碳及其化合物的转换汇总。在分析的过程中,提示学生从质量守恒的角度去分析单质向混合物转变的条件及规律,使学生掌握守恒思想并得出物质变化的规律。通过这样引导学生逐层地回顾、分析,帮助学生掌握了系统化的知识,使学生学会了辩证地看待事物变化。
总体而言,在化学教学中,借助学生刚接触这门学科的新鲜感、好奇心以及强烈的求知欲,摒弃纯理论讲解的模式,多法并行,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化学知识探索中,在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化学思维,使他们学会理性地区分析问题,学会从化学的角度来理解生活现象,引导他们树立科学探究、不断创新的思想,通过实验操作来培养他们严谨的求知态度,用他们的所学来提高生活质量,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逐步地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
参考文献:
[1]苏鹏辉.浅析初中生化学学科素养的培养[J].科普童话,2020(23).
[2]韩龙.初中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分析[J].中华少年,2020(03).
[3]于磊.探究如何培养初中生的化学核心素养[J].新课程(下),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