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伟 王爽
沈阳师范大学 辽宁 沈阳 110034
摘要:朱谦之(1899-1972),二十世纪著名哲学家、历史学家和东方学家。中山大学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人文科学的领导者与组织者之一。朱先生有“百科全书式学者”之称,研究范围面广,涉猎哲学、文学、政治、经济等十多个领域。因此对朱谦之文化教育学理想的深入是分析现代中国教育史的关键一步。
关键词:朱谦之;文化;教育学理想
一、论文化哲学
文化指的是什么?凡是对于野生的或自然的东西加以人力,使它的素质适合于人类的理想而成为有用的东西,就是所谓“文化”(姜琦,2013)。英国人类学家泰勒(1932-1971)在其1871年出版的著作《原始文化》中曾这样界定:“文化是一个综合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其他作为社会一份子所获得的任何能力与习惯”(陈奎,1982)。而朱谦之认为,文化就是人类生活的表现,特别突出“文化”和“人”的关系,“动物是受环境支配的,人是支配环境的”,这种支配环境的生活表现,就是文化(黎红雷,2004)。朱谦之认为,文化的内涵,具体可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文化就是人类生活的表现。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就是会制造工具,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人类在奔跑上不如猎豹,可是我们制造了汽车;人类的视力不如雄鹰,可是我们制造了雷达;人类没有鸟类翱翔天空的双翼,可是我们制造了飞机。当然人类区别于动物最主要的是,人类具有动物所没有的语言,我们通过语言为载体,将获得的知识、方法、技巧传递给他人、子孙后代,而动物所传递的技巧仅仅是一个被感动的行为。只有人类才有文化,然而文化是活动不是死的,所以不但如一般学者所说人类应付它环境的“总成绩”,而却有永远创造永远进化的文化史(黎红雷,2004)。文化不分民族,无论贵贱,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每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我们必然要肯定经济社会文化的价值,但也不能完全否定原始社会文化的贡献。
第二,文化就是人类生活各方面的表现。对于“文化”与“文明”的划分,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但朱先生认为它们并不是对立的关系,不应一味强调谁是“精神的”谁是“物质的”。虽然二者有区别是事实,但也是有交集的,我们可以把文化理解成“人类知识生活的文化”、把“文明”理解成“人类社会生活的文化”。即朱先生认为文化就是生活,且他更加倾向于生命主义学派,即反对机械论、决定论与理想主义,认为人的生命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成因果关系的小单位。
二、论文化社会学
文化教育学思想是朱谦之学术成熟期的教育思想。朱谦之的文化教育学是在研究历史哲学、文化哲学和文化社会学的过程中形成的,是文化社会学的组成部分(孙汉生,2017)。朱谦之的文化社会学思想深受孔德的“三阶段法则”与黑格尔的“三分辩证法”影响,将其发展成了“四阶段法则”与“四分辩证法”,从而得出人类文化的类型包含下列八种:知识生活层面:宗教、哲学、科学、艺术;社会生活层面:政治、法律、经济、教育。
首先介绍一下孔德的三段论,孔德认为知识的进化过程分为:神学时代、形而上学时代、实证的或科学时代。第一阶段为神学时代,上古至中世纪,即神权支配国家的时代,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多数是通过凭空想象,没有太多的现实依据,认为社会秩序的维持是由神来掌管的;第二阶段为形而上学时代,时间段为文艺复兴至18世纪的王权时代,认为由人的意志主宰一切,一方面体现出了人类智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不尊重客观真理的弊端;第三阶段为实证的或科学的时代,为19世纪的工业时代,人类学会了通过观察认识事物,能够尊重客观真理。而与知识相应的物质的进化,也就是文化的社会性进化分为:军事时代、法律时代、产业时代。
军事时代指,在神权支配的国家中,各国之间以及国与国之间是通过武力来解决问题的,认为胜利与失败是神的奖赏或惩罚;第二阶段对应的是法律时代,指王即是法,由于智力的发展人们开始制定一些规章制度来限制彼此的行为;产业时代也即经济时代,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开始根据资本占有量来划分层级,人们开始尊重客观事实,探寻相对真理谋求更高质量的生活。而黑格尔认为知识进化的第一阶段为哲学阶段,“即自的”阶段,即黑格尔认为第一阶段就是人类有自己的想法和理性思维;第二阶段为科学阶段,“对自的”阶段,即能够对自己的观点以及客观事物进行观察,尊重一定的客观真理;第三阶段为艺术阶段,“即自且对自”的阶段,也就是教育阶段,能够将自己的经验及认识进行加工整合,传递给下一代,客观的描述人类的发展以及探科学索的进程。
朱先生则是将孔德与黑格尔的观点分析整合,“四阶段法则”指在孔德的第三阶段后加上黑格尔的最后一阶段即:第四阶段,艺术的阶段,朱谦之认为孔德的思想缺乏对人类自身的认识,即黑格尔的第三阶段“即自且对自”阶段,应在神学时代、王权时代、科学时代后加上教育时代,意思是人类需要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并将其传递给后代以便更好地发展。而“四分辩证法”则是将孔德的第一阶段加在黑格尔“三分辩证法”前,即将神学时代加在“即自的”,哲学的观念形态前,并将其命名为“没自的”,对应的是宗教的观念形态。因为他认为人类在具有理性思维之前一定要经过一个感性认识、即没有理性认识阶段,一定要经历从“无”到“有”的过程,因为“有”不能凭空产生。
三、论教育学理想
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党的成立,98年的砥砺前行、快速发展造就了今天的繁荣昌盛。这其中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知道,他让社会主义在我国生根发芽,造就了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始终坚信未来的国家是没有阶级、没有剥削、人民生活幸福美满、资源充足、精神富裕。而朱先生的教育理想也是这样,他坚信,就知识的发展而言,其将越来越趋近于艺术的教育。我国教育一直强调的都是内外兼修,修身养性,如西周的“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其中“乐”指的就是:重在陶冶人们内心的情感,是潜移默化的教育(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2009)。而朱先生认为,未来社会的教育更应强调个人品格的养成,因为未来的社会是自由、艺术、没有战争、没有流血的社会,因此也要求教育要培养出温文尔雅、品格谦和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这也要求教师要善良、要热爱教育事业,“我们只要不断地为爱而追求文化价值,为爱而争取文化生命,这就是真正的教育”(孙汉生,2017)。朱先生批判现代教育:名为陶冶人格、实则摧残人格、侮辱人格,“人格”需要在情感中培养,是一种自我提高的过程,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过于重视传授知识,忽视了学生情感的培养,这在朱先生看来是有悖于教育本真的。朱先生认为未来的社会是爱与美交织的社会,这正好符合了我国传统教育所强调的内外兼修“大丈夫”、“君子”的教育目的。教育的真意义既是“生长”,强调的是发展的过程,由内而外的主动提升自己的品格,而不是教师外力附加的单纯知识的积累。
朱先生于1984年出版了《文化哲学》一书,在此之后又接着写了《文化教育学》,但因种种原因未能流传至今,因此我们只能通过《文化哲学》与《文化社会学》两本书的内容来分析其教育思想。虽然本文通篇提及的都是朱谦之教育学理想,但并不是凭空设想、不可时施的,就像我们坚信终有一天会实现共产主义,我们坚信教育终将能依照人的自然本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实现知识、人性兼顾的和谐局面。
参考文献
[1]姜琦. 现代西洋教育史[M]. 北京, 2013: 251-252
[2]陈奎著. 教育社会学[M]. 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 1982. 09.
[3]黎红雷. 朱谦之文集[M]. 中山大学杰出人文学者文库, 2004. 10:98-103
[4]孙汉生. 朱谦之的文化教育学理想[J]. 海峡教育研究, 2017(01): 74-83.
[5]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大纲及指南[M]. 北京. 2009:46-47.
?作者简介:
作者姓名:高伟
出生日期:1997.1
性别:女 ? ?
籍贯:民族:汉族?
学历:硕士研究生在读 专业:学科教学(生物)研究方向: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