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课程中渗透陶行知公民教育思想

发表时间:2021/1/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0期   作者:陈丽婷
[导读] 美术学科不仅是美育的重要途径,更有着巨大的育人功能。这一点与陶行知的公民教育思想不谋而合,本文将从美术学科的角度出发,从三个方面来论述在美术学科中又该如何渗透陶行知的公民教育思想。
        陈丽婷
        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中山小学  323000
        【内容摘要】美术学科不仅是美育的重要途径,更有着巨大的育人功能。这一点与陶行知的公民教育思想不谋而合,本文将从美术学科的角度出发,从三个方面来论述在美术学科中又该如何渗透陶行知的公民教育思想。
【关键词】陶行知公民教育思想;公民意识;平等;美术;合作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他热爱人民,胸怀改造社会的理想,在继承中国优秀教育传统和借鉴西方先进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和实践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公民教育思想。陶行知的公民教育思想又是怎样呢?首先需要明确公民的真正定义。公民,就是你我他平等互助,利益兼顾,大家和平共处地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公民教育是指培养每一个人既能独立思考判断,独立生活,又能参与集体生活,与他人平等沟通,有效协商、积极诉求、达成共识,公民教育就是教每个人怎样参与,怎样分享的教育。而对于公民教育思想的培养不仅需要学校的教育实践,更需要家庭和社会的通力合作,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公民教育环境,不断增强公民意识,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公民。那么学校公民教育思想的培养又该怎么做呢?在我国没有具体设置公民教育课程的情况下,老师们又该如何进行公民教育呢?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是培养公民教育的主要途径,在各个学科中渗透陶行知的公民教育思想,做到“随课潜入心,润人细无声”。关注每一个学科中“公民教育蕴育点”,在教学中有效地加以渗透,适度地强调,让学生自然而然感悟出公民教育思想的内涵。那么在美术学科中又该如何渗透呢?可以通过以下三点来实践。
一、教师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以身作则树立公民意识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陶行知的这一番话告诫教师们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对于绘画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多一些耐心,多一些鼓励,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没有偏心。教师的以身作则为美术课堂上渗透公民意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更有说服力。在美术课堂中,每一个学生都是平等的, 所有的美术资源都是共享的,大家共同学习,在学生的内心种下一棵平等的种子,慢慢生根发芽。
二、注重学生的品德与行为,发挥美术育人的特点
        陶行知先生曾说:“今日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因此从小学一年级起就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品德的养成,制定相应的班级规章制度,设置班干部责任制,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班级地建设上来,分工合作,具体到每一学科上课时正确的行为习惯,美术学科也是一样,甚至更加要注重学生正确的行为和良好品德地培养。因为美术学科不仅是美育的重要途径,更有着育人的巨大功能。例如在正确卫生习惯养成方面,在上美术课之前要求每一位学生把美术工具准备好,放整齐,只有把工具准备好,才有可能画出好画,下课后同样要把美术工具整理好,清洗干净,放回工具箱。不仅如此,还要检查自己座位旁边是否有垃圾,打扫干净,每一组安排两个小组长负责检查是否完成美术课堂上的要求,完成的给予奖励,小组长也是轮流制,在这样的制度下,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绘画习惯,独立完成要求,并且每一个学生能够参与到班级的卫生管理中去,不再是自己管自己,还可以监督他人,在课堂中慢慢地渗透公民的意识。美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任何美术表现形式都包含着一定的情感体验。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号性载体之一,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美术教材的编写也渐渐体现出了公民教育思想,倡导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在每一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上不仅关注学生美术知识技能的培养,更同时强调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地引导,注重对于学生思想情感,品德的教育。例如,在画画《我的老师》这一课,除了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训练学生人物造型能力之外,还希望通过绘画培养师生之间的友谊。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一“公民教育思想蕴育点”,来渗透互助,共享的公民意识,甚至可以鼓励学生把这一场景画下来,通过作品来体现美好的情感和品质,引起学生的共鸣,发挥美术育人的功能。教师应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公民教育思想蕴育点”,有意识地引导,注重在每一堂美术课中渗透公民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和品德。这不仅仅是品德课堂中需要进行地教育,美术课堂上更是义不容辞,因为美术不仅是技能地学习,而且更重要的是情感地表达,没有情感的美术作品只是技巧的宠儿,无法引起更广泛地关注。因此在美术作品中的这些情感正是可以进行公民教育的点,例如教师在评价学生美术作品时,不只是从绘画的角度去欣赏,还可以从学生的情感出发,有的学生造型能力较弱,但是画面所表达的情感是积极的,向上的,在学习《爸爸妈妈真忙》这一课,有一位学生的爸爸是交警,虽然人物画得不是很形象,但是有一点很值得赞赏。在她的画面中,天空中画了好多好多的云,密密麻麻,从绘画的角度来讲一点都不美观,但是从情感体验来说这个孩子很有孝心,爸爸站在太阳底下工作太热了,如果云多一点就能把太阳遮住,这样爸爸就不辛苦了。美术学科就是有着这样的育人功能,通过画笔把一切事物变得那么美好,在绘画中寄托自己的情感,公民意识地渗透更是水到渠成。
三、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参与合作的精神
        在应试教育下,大多数的人独立学习,很少参与,很少分享,公民教育的价值取向是:追求人人成功,而不是少数人成功,希望人人参与,人人分享。在美术课堂中也需要如此,尤其是在小班化教育的环境下,教师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指导每一位学生,能够让每一个学生完成课堂的任务,完成教学目标。除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之外,还应更加重视培养学生参与合作的精神,而在美术课堂当中有很多机会来渗透和实践这一公民意识,例如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件或者多件美术作品就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当然进行小组合作也需要根据美术课堂的内容和实践教学环境来考虑。比如一年级小朋友动手能力不强,而通过小组合作就能够帮助每一个学生牢牢地掌握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的精神。例如在上一年级下册《卷纸动物》这一课,首先进行分组,四人一小组,每一小组安排一位小组长,负责监督和帮助小组成员完成课堂任务,要求每一小组成员都要完成,最先最好完成课堂任务的小组给予奖励,在奖励制度的催使下,每一个学生都很认真制作,不会做的部分请同伴帮忙,先完成的帮助动作慢的,不会做的,争取自己这一组能拿到第一名,这样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也相应的提高了,学生也能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到有了同伴的帮助,学习要容易得多,渐渐地培养起学生参与合作的精神,不仅是在学习上,在生活上,以后的工作中更可以是互帮互助,共同成长。
         “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这是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人生之道正是对陶行知公民教育思想的诠释,教学生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公民,不仅自身有较好的素质,更能够与他人共享,共处,而这“如何”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和课外活动中慢慢渗透,让学生渐渐领悟。
         
参考文献:
1.《浅谈如何在小学中开展公民教育——以长沙市岳麓区荣湾路小学为例》 陈芳
2.《陶行知全集》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1
3.《全日制美术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