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简单知道”到“理解应用”——对一节八年级科学期末复习课的教学反思

发表时间:2021/1/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0期   作者:张航 胡来铭
[导读] 通过对初中科学八年级《光》的部分章节复习,在学生新授课中学习到的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怎么学”和“如何用”的问题,提出将“理解”与“应用”融入到复习课中,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科学验证技巧,同时能够用已学知识对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解释的应用。
        张航   胡来铭
        (浙江省慈溪市庵东实验学校 浙江 杭州湾新区 315327)
        【摘要】通过对初中科学八年级《光》的部分章节复习,在学生新授课中学习到的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怎么学”和“如何用”的问题,提出将“理解”与“应用”融入到复习课中,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科学验证技巧,同时能够用已学知识对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解释的应用。                                                                                                                                              
【关键词】理解 应用 复习课 初中科学
        一、教学背景介绍
        今年由于特殊的疫情情况,所以八年级下册的许多内容都是通过网络视频教学展开的,因此学生在进行新授课时只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将一些现象的概念进行记忆。而科学是一门探究性的课程,八年级下册第二章《光》是以光的传播为主线,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光的反射及其规律、光的折射及其规律,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凸透镜成像的特点,了解透镜和面镜的应用,并认识眼的成像原理,为进一步学习视觉奠定基础。本章节的重点内容是光的反射规律,折射规律、凸透镜成像特点等。很显然,这些内容或教师演示,或学生小组合作探究,都是需要在结合实验现象的情况下,对其特点进行认知和理解。因此,我在设计复习课时截取对光的反射规律,平面镜成像特点,和光的折射规律的复习作为课堂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结合实验探究,对已有的概念进行验证,从而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应用。
        二、教学设计和意图
        1.导入:展示学校中抓拍到的几处包含有不同的光学知识的照片,让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光学知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结合实际现象,引出不同的光学知识)
        2.实验演示:在黑板上以白纸为背景,展示一束光的直线传播光路图,询问学生这是光的什么传播?(学生都能回答是光的直线传播),追问:光在怎样的条件下能进行光的直线传播?要求学生来进行回答,然后让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和评价,最后归纳引导得出光的直线传播条件(真空或同种均匀介质)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点,对于光的直线传播进行明确,以区分光的反射与折射。
        3.继续演示实验:将一块平面镜放在光直线传播的途径上,你会发现什么情况?(生:光线发生偏折,这是光的反射:光照射在物体表面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的现象)。追问学生,请学生举手发言,讲述光的反射遵循哪些规律?然后让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评价。提醒和纠正学生在讲述过程中的不合理用语,同时给学生们演示光的反射实验。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观察的实验现象与结论进行比对,再次巩固学生的知识内容。
        4.追问:假如将背景板和光源一起缓缓向后倾倒时,反射光线还会在背景板上吗?待学生思考并给出自己答案后,用实验进行最直接的演示。
设计意图:给学生予以最直接的视觉与思想的冲突与矛盾,激发学生的思考,同时渐渐引导学生,这是三线共面的规律,让学生初步体验用所学知识去解释一些实验现象。
5.根据已经复习的光的反射规律,完成下列习题
(1)练一练1:1、OA,OB是点光源O发出的两束入射光线,如右图1,请做出它们的反射光线
(2)将两条反射光线延长,交于O’,试分析O与O’的关系




学生完成后,将学生的绘图成果拍照上传,让其他同学进行评价与纠正,之后抛出问题:O与O’的关系,引出学生实验
        6.导学案:做一做1:请结合习题和实验,完成“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
实验器材介绍:茶色玻璃板、平面镜、电池A,1# 2# 3# 共四节电池,一张方格纸(电池A和电池2#都是5号电池,电池1#是1号电池,电池3#是3号电池)
        (1)将一张方格纸铺在水平桌面上,将         (填:茶色玻璃板或平面镜),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共同完成第一步的选择,引导学生明确选择茶色玻璃板便于观察像的位置)
        (2)将电池A放在方格纸的任一格点,请选择剩余的电池,与玻璃板后的像进行重合,你选择    (1#,2#,3#)电池,用实验验证你的选择是否正确,思考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此步探究,明确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3)将电池A放置在其他的位置,重复上述步骤,记录下像的位置,你得到什么结论(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4)将像与物的位置连线,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将玻璃板向后或者向前倾斜,记录你观察到的现象,尝试分析原因。(像与物的连线与玻璃板垂直,后续的问题是对前面规律的现学现用)
        (5)将一张白纸放在像所在的位置,观察一下,能否从卡片上直接观察到电池A?(明确虚像的概念)
学生以四人小组进行试验,教师则在周围巡视,帮助学生。待学生完成小组实验后,请小组代表进行反馈,同时让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旨在明确该实验的每个习题都是为了验证其中的一个特点,让学生明确实验步骤的设计与平面镜特点的对应。
归纳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像到镜面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成的是虚像;像与物关于镜面成轴对称,同时解决练一练中O与O’的关系。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于教学重点内容之一的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应用能力。
        7.过渡:我们能够看到水中的倒影是因为光的反射;思考:我们看到的所有的水中的景像都是光的反射造成的吗?(学生回答:还有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传播时产生的偏折现象)
        8.引出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传播时产生的偏折现象。完成导学案练一练2:尝试在图2中画出光束穿透玻璃砖的折射光路图




学生完成画图后,在黑板上张贴一块长方体玻璃砖,展示光的折射路径,对比自己所做的图,对光的折射规律进行归纳:(由学生归纳,然后请其他学生补充,评价)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实验演示直观的观察到光的折射路线,归纳特点,与已知的光的折射规律进行对比论证,形成自己的光学知识。
        9.对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导学案练一练3:如图3,试分析,为什么在湖中的倒影比实际物体看起来要暗?请大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此题是对整节课堂所复习的内容进行的一次迁移升华,检验的是学生是否已经理解了光的反射和折射的特点,并且将课堂中的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明白科学课堂与生活现象是一体的,不可分割的。
三、教学反思
        复习课内容确定之后,如何有序的呈现,因此科学是一门前后呼应的且逻辑性非常缜密的学科,因此一定要按逻辑顺序进行开展。由此,本堂复习课以“注重理解”为主线,让学生理解 “怎样学”,“如何用”。
        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让学生清晰的看到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现象,进而分析引导产生的原因与它们的特点,结合原先已知的特点,进行论证对比,形成自己的知识,通过画图解答,对知识点进行简单的运用。
        通过对平面镜特点探究的学生实验,熟悉掌握简单光学实验的探究过程和实验技巧,通过对现象的观察与论证,自己推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从而对之前遗留问题的解答,做到简单的知识的迁移与应用。
        通过对最后的生活中现象的解释,将每个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有机的整合,将光的反射,光的折射进行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陈明选.论网络环境中着重理解的教学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4(12):49.
[2]管天.关于“理解性学习”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20(19):353-355
[3] 王华民1丁 洁2. 把“理解性教学”贯穿复习课的每一环节— 对一堂七年级期末数学复习课的教学思考[J].江苏教育,2020(35):39-4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