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玉清
杭州市滨江实验小学 浙江 杭州 310052
摘要:当前课堂改革需要探索课堂上如何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多样化、高质量的学习服务,促进学习者主动学习,释放潜能、全面的发展。对于刚刚进入小学的一年级学生,汉语拼音的学习存在分层现象,教师需要在课堂中对不同学力学生进行关注、指导,提升学生课堂参与的体验感和同伴学习的合作性,深化课堂学习的生成性,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实现拼音教学的“从语言中来,到语言中去”。
关键词:核心素养 ;生本课堂 ;拼音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一)部编教材理念的落实
1.一边编写一边研究
全国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全国小语会理事长陈先云先生在题为《强化六种意识,教好部编新教材》的专题讲座中提出广大一线教师要有科研意识,重视资料的收集和经验的积累,从教学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出发,要有问题意识,要把这些问题提炼出来形成课题,进行专题研究。诚如部编教材总编温瑞敏教授所言,部编教材是一边研究一边编写的,为此,部编教材的教学实践促进部编教材的编订修订。部编版一上语文教材中,将识字放在拼音教学之前,改变传统拼音教学先入为主的观念,也为拼音教学课堂的目标制定指明方向,即汉语拼音是识字的拐杖。
2.核心素养下的大语文教学观
自2016年9月正式启用部编教材起,全国上下中小学都迈入部编教材使用阶段,其中一上语文教材,作为最先出炉的部编版教材,迄今已经使用第二年。教材采取“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双线组元的方式编排,要求教师要切实转变理念,树立大语文教学观。语文教学始终服务于现实生活,确保学生能够准确地使用母语,进行有效交流,促进学生听说读写并列发展,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语文学科是一年级新生学习的主要内容,语文学习的适应状况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状态,学习能力,学习成绩等诸多方面。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前,应该对所教的学生包括语文能力“听、说、读、写”、语文学习热情、语文学习态度等多方面的调查,以便我们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更好的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3.个性化课堂革命的呼唤
教育部长陈宝生提出,当前课堂改革需要探索课堂上如何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多样化、高质量的学习服务,促进学习者主动学习,释放潜能、全面的发展。基于这样教学思考,结合当下关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讨论,老师如何开展基于素养下的个性化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二、立足“学本”,用好部编教材
(一)幼小衔接的学力分层
据笔者对所教班级四十五名学生的家访调查显示,全班近三分之二学生在入学前接受过系统的短期汉语拼音学习。四十三名学生不同程度地接触过汉语拼音,两名学生完全没有接触。为此,班级学生的汉语拼音掌握呈现两极化趋势,这对课堂知识的呈现与教学设计提出了挑战。
(二)立足“语言”教学,用好部编教材
1.基于部编教材教学要求
在部编版一上语文教师用书中对汉语拼音的教学提出两点要求。第一,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第二,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学说普通话。从《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汉语拼音的教学要求来看,汉语拼音教学目标的完全实现,应该是整个低年段的要求。即汉语拼音不是一年级的要求,也不是一年级第一个学期的要求,更不是一年级第一学期上半学期的要求。因此,学生可以在今后的识字、课文、练习等学习中大量重复使用汉语拼音这个工具。为此,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运用汉语拼音,促进自身语言知识的积累,应该是进行拼音教学的出发点和根本立足点。
2.规范课堂回答语言
在教学中,笔者积极利用好部编教材新课导入的看图说话功能。在进行这一教学环节时,有拼音基础的学生,通常会迅速由图片联想到知识点,脱口而出当日新课拼音,此时学生抢答的课堂一副全班都会的热闹“假象”,老师常常会在这些学生的误导下,忽略了课堂初期零基础学生的参与。为此,在每次新课导入环节,笔者都会培养学生“看图说话”的语言表达能力,并结合指导用语加以引导:“谁能告诉我,这张图里有什么?”一开始学生并不会按照老师的指导进行回答,但是在多次课堂实践与部分学生的正确回答方式得到老师即时性的表扬后,全班学生都学会,看到图片,用完整的语言来表述。在进行“gkh”教学时,学生自觉回答道“我看到这张图里有水草,还有蝌蚪。”对于有基础的学生,则会在此基础上,补充回答“他们就像字母k”。这样的问题设计,让零基础的孩子通过图片观察获得课堂参与感,也培养了有拼音基础学生的课堂秩序,语言规范技能,再次获得拼音学习的成就感。
三、注重课堂的语言“生”成
通过教学反思,笔者发现汉语拼音学习中主要有以下几大问题。(1)四声学习,尤其是第二、三声的混淆;(2)音节拼读,两拼音节以及三拼音节中的介母拼读;(3)地区口音下的平翘舌,前后鼻音等混淆;(4)对整体认读音节进行了拼读;(5)复韵母拼读,an-ang;en-eng,ie-ei,ui-iu等混淆。此外还有相似字母的书写,识别,例如d和b,t和f,n和h等。面对这些课堂生成问题,教师的应对态度决定了课堂的教学走向。
(一)让拼音成为纠正生活习语的“指示牌”
拼音教学最易陷入知识本位,因为拼音的习得,拼读都不属于发现探究类知识,为此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靠记忆。对于初入小学的儿童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尚未形成,为此,教学中要从“知识”本位走向“生活”本位,把对拼音的符号学习转变为形象、具体的生活词语感知与运用,促进学生的联想记忆,同时发挥拼音的实际作用,在教学中纠正生活语言的错误发音。
(二)用“组词”激活语感体验
在新授课阶段,对于单个拼音的学习,可以在口型示范后,让学生在开火车检测读音时,加以组词。拼音组词和识字组词的区别在于: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更大,生字局限了孩子生活经验中对于该字的认识,但是音节,可以联想到同一音节下的不同字,继而联想到不同语境下的词语。
拼音组词强调拼音的实用价值,通过组词实现课堂生成。在学生的组词中,以倾听为中心开展教学:倾听每一个孩子的发言,让其他学生从模仿中学习倾听,从师生互动变成生生互动,形成优质倾听,有效学习,通过老师凝练概括回答问题学生的语言,帮助其他学生理解,促使每一个孩子学习权利得到保障。
(三)自创口诀,促进拼读书写的识记
1.联系实际,鼓励学生自创口诀
为了便于学生具体形象感知拼音的读,写,常常老师会在新授课时教给学生一定的记忆口诀。但是在课堂中,为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教师可以积极采纳学生自主创造的识记口诀,不论是改良版还是创新版,在获得全班认可的基础上,给该口诀认领主人,这样不仅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与识记,也促进有拼音基础的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2.创造通感体验,利用好动作语言
语言的生成方式多样,为了适应儿童趣味性学习的需要,可以在长期的拼读环节中加以动作,激发课堂活力。例如,在进行形近声母“b“d“p“q的学习时,让孩子伸出自己的左右手,观察当左右手四指并拢,大拇指伸出时,变化大拇指向上与向下的方向,孩子们惊异地发现,自己的双手与这四个声母是多么的相像,他们一下子就能通过自编的儿歌记住这四个声母。
此外,如何在语言学习中避免教学的碎片化,浅表化和专制化,需要对拼音教学中的拼音学习进行总结梳理,对重难点进行梳理,易混淆拼音进行重点区分,通过比较学习与发现学习,激发学生寻找到新的学习方法的乐趣,使语言学习呈现新样态。
由此可见,当音节仅仅作为符号单独存在时,它对学生是没有意义的,而没有意义的识记又是非常困难的。可一旦把音节放在具体的环境中,让它与生活密切地联系起来,就能引起儿童的注意和学习兴趣。
四、变革学习方式,形成学习共同体
(一)树式共生
低年级儿童的学习建立在一对一的师生关系中,并且是课堂主要且稳固的联系方式。低段儿童的学习必须在与老师建立牢固稳定联系的基础上,才能在老师引导下去倾听其他儿童发言。为此,在进行低段小组合作学习时,学生尚未形成伙伴合作,教师引导语对于低段儿童课堂开展有效性至关重要。在进行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联系中,多数同学容易混淆an、en,in、ing,b、d,q、p,笔者则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与身边的同学进行心得分享,学会相互倾听,不仅促进学生的表达自信,也促进学生倾听素养的习得和善于同伴学习的思维。
(二)由“独学”为“组学”
拼音教学中最大的问题在于,班级学生学力的分层,这导致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尤其是基础性知识学习时,部分已经会的同学则会由于所学知识的“无趣性”而游离于课堂,为此如何将这部分学生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激发课堂活力,成为课堂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教学声母d与t时,由于有的孩子已经提前学习过,所以我就请他把这两个朋友介绍给大家,即让孩子学当小老师领读。利用学生的已有基础,让其当小老师教同学,教师则精心来组织、指导、点拨。那么会有更多的“小”老师为了展示自己,而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三)建立“利益”共同体的评价机制
小学生最喜欢跟风起哄,尤其在没有自我意识时,课堂中正确区分鼓励和纠正,让学生学会对于伙伴之间的相互宽容,相互关照的互动能力。在进行基础发音练习时,每个小组排出一名代表。回答问题之前,全组同学都给他打气,回答正确之后给他加油鼓掌。为了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更多的成就感,“困难生”的回答直接与所在小组同学的表现挂钩,如果他回答正确,则整个小组都可以获得全班同学给予的掌声,通过这样一种共赢氛围的塑造,让所有人都有了课堂参与感。
基于核心素养要求下的拼音学习目标,应该是能够学会通过正确发音方法学会汉语拼音,说好普通话,并熟练运用汉语拼音这个拐杖进行识字、独立阅读,培养语言文化意识。
此外,学生通过课堂模仿、积极发言,获得安心感、期待感和成就感,自信自爱,坚韧乐观。在课堂中,积极思考,善于倾听,有效互动,在合作学习中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也是部编教材提及到的隐性课程的挖掘。
结语
拼音教学在将核心素养转化为课堂教学时,主要面临两个问题:教什么和怎么学。教什么由老师引导,以课本为指导,怎么学,基于学生实际和课堂生成。核心素养下的拼音教学,教学的立意应该从显性的拼音知识升华到隐性知识,从方法、思想和思维升华到人文情怀和科学精神,这其实与部编教材要求降低学生知识难度的要求不谋而合,少既是多(less is more),为此,并不进行题海战术的反复拼读练习,而是让学生在获得拼读方法后,在实际运用中习得正确的语言语音,让不同学力的学生能够自由自在,有个性地参与教学,形成以倾听、欣赏、相互学习,共同学习为基础的管弦乐般地交响乐,共同获得由拼音学习带来的阅读成就感与喜悦感。
参考文献
[1]林崇德.中国学生发展核心要素;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J].人民教育,2016(19).
[2]推进基于 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J].中小学管理,2016(2).
[3]蔡清田.课程发展与设计的关键DNA[M].五南图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