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勇
(浙江省义乌市夏演小学 浙江 义乌 322000)
【摘 要】生本理念注重的是以学生为主体,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以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为目的,让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快乐地合作学习。目前,信息技术课堂正在积极主动地尝试生本教育理念的渗透教学,还不成熟,还在摸索阶段。本文是自身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过程中如何渗透生本教育理念及展开教学后的课堂的一点变化。
【关键词】生本理念 信息技术 学习小组 小组合作
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郭思乐教授提出生本教育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这一理念充分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一种新提出的教学模式: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教师从拉动学生的“纤夫”,要转变为生命的“牧者”,为学生的成长服务,同学生平等的形态参与到学生的自主、合作的学习活动中去。由此,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注重培养自主、合作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2012开始探索郭思乐教授的生本课堂,经过近四年的课程探索与改革,已初显成效,信息技术课堂也正在积极尝试生本理念教学,通过生本实践教学,让自己在课堂中也得到了一些收获,下面我就对自己在课堂中如何渗透生本理念教学及实施生本教学后的课堂变化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1.摸底筛选,组建学习小组
要进行有效的学习,首要的是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如何建立高效的学习小组,借鉴校内其他学科开展生本课堂教学的经验,根据信息技术学科自身特点和计算机位置摆放的现状,设立四人为一小组。首先对班级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小测试,初步筛选出一部分学习能力较强、动手操作能力不错的学生作为小组内的1号2号,其余的学生作为四人小组的3号和4号。为了发挥小组的力量和小组内成员有效的进行学习,对组内四位学生进行位置的固定安排,即1号2号坐中间,3号4号坐两边。

通过这样的座位安排,确实给课堂上的教学带来很大的便利,例如三年级的指法练习教学中,3号4号学生对于基本键很难把握,但是通过小组内1号2号学生的一一指导帮助,大大地缩短了教学时间,较好较快地掌握了指法的练习,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2.建立规则,优化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的组建,并不是将各个层次的学生拼凑在一起就完成了,要发挥其小组的作用,势必要对小组建立规章制度。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充分发挥组内成员的主观能动性,由小组进行讨论,对小组自身进行规则设定,如果组员违犯了,将对小组进行一定的惩罚,例如小组内有成员在上课过程中玩游戏,将对小组进行扣5分的惩罚,并且取消本月优秀小组的评选。通过这样学生自身规则的设定,是以小组自身实际出发,而且都是小组成员讨论通过的,再加上学生之间的相互约束,上课过程中偷偷玩游戏的现象明显下降,学习效果有了较好的转变。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组为单位进行的探究活动,那么小组内成员的分工必须明确,各负其责,使组内每个学生在小组交流中都负责承担独特的一部分任务,发挥每一位同学的长处;在小组中与同伴合作是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应当表现的行为,是在合作基础上的分工,让学生为自己的学习负责。例如在六年级《制作电子小报》教学的小组交流展示作品过程中,规定由4号主持,3号先说本组作品的设计意图和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供大家交流学习,再有1号2号补充,最后由其他小组质疑,最后进行评价。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许多不同风格的电子小报作品,同时也收获到许多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更多的给予学生说话展示自我的机会,又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增强了课堂的学习信息量,避免以往都是强者讲话的课堂,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优化了学习小组,使组内每位成员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3.精心设计,调动学习小组
课堂教学是学生生命活力焕发,生命价值不断体现的生活过程。在生本教育中,要求学生在自主的学习、理解、感悟中获得独特的感受。英国大文豪萧伯纳曾言: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就有两个甚至多于两个思想。确实思维的积极碰撞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教学环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也正因此,生本教育把学生的兴趣放在首位,提倡在课堂上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依靠学生。我通过设计多种活动方式,让学生思维活动起来,主动的合作探究知识,发展共性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个性的成长。例如通过相似比较法,让学生学会知识迁移。在五年级信息技术下册《丰富幻灯片内容》一课中,分小组合作完成。先是设计引入在word中插入图片,后在powerpoint中插入图片,因为学生已经在前面学习过在word软件中插入图片的,很快完成了图片的插入,在powerpoint中插入图片时,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知识点自然被唤醒,很自然地完成插入图片,只有有可能完成,学生才会有信心去探究;只有有相似性,学生才会变得更主动,更感兴趣;只有运用恰当的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才能被调动,小组合作学习才能落到实处,课堂才会有活力。
信息技术课堂本身是一个动手性、操作性强的的课程,大部分的时间是以学生的练习、操作为主,课堂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让人始料未及的状况,如何正确而巧妙的处理这样的问题并转化为课堂教学的新资源,让信息技术课更加生动,让学生更感兴趣。如在四年级信息技术下册《设计制作标志》一课中,“让我们动手来玩一玩,开阔想象空间”,让大家发挥一下丰富的想象力,都当一回小小设计师,为学校的足球节设计一个班级足球标志?足球作为我校的特色体育活动,每年3—5月份都会开展系列足球活动,例如班级足球赛,举行足球节等,根据这一与学生学习生活紧密度比较高的活动,也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让学生为班级设计一个标志,而且设计好的话会被班级以及学校采纳,有一种荣誉感的驱动,更能打动学生的心理,更为主动地去设计,去创作。通过这样的任务设计,确实呈现出来的作品要比一般的要好的多。
4.多层评价,激励学习小组
生本理念渗透的信息技术课堂应该是以学生为主导的,是以学生自主学习展示成果和学生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进行客观评价,课堂中的评价是多方面的,学生的自我评价,组内的小组评价,组间的相互评价,课堂综合评价,以此提升学生认同感和被认同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中体验学习成功,收获成功的喜悦。例如在六年级信息技术下册《制作电子小报》交流展示环节中,首先由小组对自身作品进行创作说明,也就是对自身作品的评价和再次认识,接着其他组对其作品进行质疑,提出修改意见,就是组间的相互评价,最后给本小组的作品以及上台表现打分,本次打分将记录在本小组的月记录本中,经过一个月的分数累计,分数最高的小组将获得月优秀信息生本小组,将获得一定的奖励。
通过这样一种持续性的评价激励机制,让小组内学生更有一种自我学习,自我约束的学习习惯,让更多的小组更加主动地上台展示交流自己创作的作品,改变了以往不愿展示,不愿上台的尴尬局面,而且学生交流讨论的对话也多了,思维的碰撞也多了,课堂也活了。
记得克莱恩曾说过:一旦我们开始根据人类的天性做事,过去认为复杂的事也都变得简单。生本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是让学生从原来的被动学习变成学生主动学习,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了,让学生学会学习了,学习就变得简单了,学习就变得快乐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体现。这一理念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给信息技术课带来全新的体验,真正做到让学生在信息大海中自由翱翔,在高速信息列车中茁壮成长,同时也给我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在课堂上更好的组织学生开展有效讨论?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更好地服务学生学会学习?
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及时更新观念,细心体会生本教育理念中的真谛,极大释放学生空间,还原本位,发挥学生潜能,使学生感受学习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郭思乐《谛听教育的春天》 郭思乐生本教育思想随笔 安徽教育出版社
【3】郭思乐《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