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原版文学补充阅读的初中英语以读促写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发表时间:2021/1/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0期   作者:肖露
[导读] 探索如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故事情节变化发展、通过思考明晰作品主要人物个性品质、通过欣赏领略文本细节描写之生动、通过模仿体验文学创作之趣味。
        肖露
        南京市第一中学  江苏南京  210000
        摘要:本文以学生对教材简版文学片段的理解和质疑为切入点、在引导学生阅读并欣赏与教材相对应的原版文学片段基础上、鼓励学生对故事进行有逻辑地创造性续写,探索如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故事情节变化发展、通过思考明晰作品主要人物个性品质、通过欣赏领略文本细节描写之生动、通过模仿体验文学创作之趣味。
         关键词: 原版文学补充阅读;以读促写;阅读素养;思维品质
        一、前言
        文学阅读是所有阅读的核心,具有发展语言和思维的特殊功能,是培养阅读习惯和增强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为进一步提升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笔者选择牛津英语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Task板块简版文本以及其原版文本(《爱丽丝梦游仙境》第一章节Down the Rabbit Hole的选段)为材进行教学设计,阐释如何基于教材以及原版文学补充阅读促进学生阅读素养、写作能力以及思维品质的提升与发展。
        二、教学实践
        Step 1: Review and preview before class
        教师课前布置学生回顾Reading板块故事情节,自主认真阅读Task板块文本内容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 What kind of person do you think Alice is? 2. After you read these two parts, is there anything strange?
        Step 2: Warming up
        上课伊始,教师在PPT上打出四个大大的“…but…”,引导学生根据提示回忆、复述教材Reading以及Task板块故事情节变化发展,并在此过程中将Task板块反映情节变化发展的重点动词词组显示在PPT上。
        Step 3: To be a good thinker and questioner
        教师提问学生“What kind of person do you think Alice is?”,让学生各抒己见,表达自己对教材中描绘的爱丽丝性格、个性、品质的理解。紧接着,教师追问学生,“After you read these two parts, is there anything strange?”。
        Step 4: To be a good reader and appreciator
        带着教师和学生们共同提出的疑惑,开始进入原版文本的阅读。针对疑惑“Why didn’t Alice see the little bottle before?”,学生自主阅读原版文本第一大段并根据文本寻找答案。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对瓶子的细节描写,并提问学生“If you were Alice, what would you do? Will you drink the bottle quickly?”,让学生与人物共情,并锻炼学生对文本进行合理想象和猜测。
        带着第一段最后提出的问题,学生进入第二段阅读。

在第二段阅读中,教师通过提问“Did Alice drink the bottle quickly?”,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对爱丽丝一系列动作“was not going to do that in a hurry”“looked first” “tried to taste”,体会爱丽丝机智、谨慎的个性品质;通过集体朗读,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对瓶中药水味道的描绘,直观感受作者描绘之生动、想象力之丰富;通过挖空、填空,引导学生体味动词词组“finished it off”带来的情境感;通过具象对比,让学生直观明晰爱丽丝喝完药水后的大小(ten inches high)。最后,教师抛出问题“If you were Alice, how would you feel when you became 10 inches high?”,让学生与人物共情的同时进行合理猜测。
        第三段,教师用挖空、选择的形式,让学生感受“her face brightened up”中动词词组“brightened up”的生动;用提问让学生关注爱丽丝动作“waited for a few minutes”,体会爱丽丝的小心、聪慧;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以及人物的理解,自由探讨阅读前的疑惑“The door was open, why did Alice bring the key with her?”
        最后一段,教师除了用挖空填词、挖空选择的形式,引导学生关注“tried her best to”,“her eyes fell on”这些生动的动词词组;还引导个人以及集体朗读爱丽丝“could see it, but could not possibly reach it,tired her best,tired herself out”一系列动作以及“Come, there's no use in crying like that!’ said Alice to herself, rather sharply; ‘I advise you to leave off this minute!’”这些话语,全面、深刻感受爱丽丝情感变化以及爱丽丝果敢品质。
        在引导学生深度阅读完原版文本后,教师提问学生:“We have already read the story in our textbook and the story on the paper, which one do you prefer and why?”,让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对两个文本的看法和喜好。与此同时,教师引导学生立足文本、思考两个文本各自不同的语言特点,并在黑板上用板书记录学生发言的关键词。
        Step 5: To be a good story teller
        教师给学生约五分钟的时间,指导学生运用阅读中所学到多样、有趣、富有想象力的人物描写;生动、充满情景感的细节描写;以及多变但具有逻辑性情节描写进行小说续写。学生写完之后,邀请学生分享自己所写故事并请其他同学点评优缺点。    
        Step 6: Homework
        每人在小组内分享自己所写作品,小组成员给予点评后,再进行自我改进。找到原版文本,将原版文本第一章节读完,与自己所写故事进行对比反思。
        三、结语
        阅读不仅仅是了解文本信息、学习语言知识,而更应是进行逻辑性、发散性、批判性思考的过程;写作也不只是应用语言知识,而更应是个性化思维、创造性思维碰撞的过程。原版文学阅读,引领学生接触、学习、欣赏最为地道、最为丰富、最为生动的语言;读后写作,给予学生模仿、创作属于自己的“文学作品”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感受语言之美、发现思考之美!
参考文献
[1]Ennis, R. 1993. Critical thinking assessment [J]. Theory into Practice, 32(3):179-186.
[2]黄瑞贤. 2015. 基于学生体验的高中英语文学阅读导读[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6): 34-37.
[3]黄远振, 兰春寿, 黄睿. 2014. 为思而教: 英语教育价值取向及实施策略[J]. 课程. 教材. 教法, 34(4): 63-69.
[4]教育部. 2003.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实验标准(实验)[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文为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体裁理论”视角下的初中生英语读写结合教学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为:L/2018/181)阶段性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