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显金
西藏昌都市第二高级中学 西藏昌都 854000
摘要:美术教育作为最直接影响学生审美情趣的教育,在提高学生美术技巧的同时也能推动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使用兴趣教学方法在中学艺术教育中不仅可以充分发挥中学课程体系的作用,而且还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提高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提高教学效果。本文从兴趣教学策略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必要性入手,分析兴趣教学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希望对我国的初中美术教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兴趣教学法;初中美术;有效运用
初中美术教学主要的教学目的就是增强学生的鉴赏能力,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为确保美术教学能够对学生的思想、观念 初中阶段的美术课程教学产生积极影响,还需教师引导学生们对美术知识的学习。学习兴趣是最重要的基础前提,当学生对美术学习充满强烈的兴趣,他们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美术教学活动中,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一、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运用兴趣教学法的必要性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对于人才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初中美术作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和艺术素养的重要途径,提升初中美术教学质量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应试教育中以文化课为重心的教学课堂,以兴趣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可以使学生在美术课堂中缓解压力,以提高教学效率。一方面,利用兴趣教学法可以促进美术教育的进步和发展。随着社会发展,国家和教育部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再单方面的注重学生的文化课的成绩,所以在国家推进义务教育的同时,也加入美术体育音乐课程为必修课程,因此,如何根据时代进步为学生提供创新的美术教学方式,成为美术老师的重点关注的问题。据此,教师可以尝试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运用兴趣教学法,以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学之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保证打造一个活泼生动的课堂教学氛围。另一方面,运用兴趣教学法可以促进师生关系。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在兴趣教学法的运用下,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在此过程中,加强了老师对学生的了解,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还可以强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二、兴趣教学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美术学习兴趣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初中美术教学的对象为全体学生。因此,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运用兴趣教学法时,教师应当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并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革新和优化,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出来。这就要求初中美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引导学生对美术知识进行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索,让学生利用美术知识去改善自己的实际生活,以此来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美术学习能力。例如,在对《校园艺术节》这一课时进行教学时,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完课本上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主要技巧后,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对校园艺术节的请柬进行设计和制作,让学生将课本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以此来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教师还需要为学生提供作品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展示并介绍自己的作品,并评选出优秀作品。在这一过程中,即让学生保持着较高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设计、制作能力。
另外,当校园艺术节真正来临之际,教师也可以将校园艺术节的展厅设计和舞台设计的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美术知识,并根据艺术节实际需求,对展厅和舞台进行设计和布置,营造节日气氛。通过这样的方式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借助多媒体设备,强化学生美术兴趣
多媒体工具能够直观展示给学生艺术作品的图片与画面,不仅操作简单、表达准确,也能将书本上乏味枯燥的文字转化为视频图像。这样将平面教学转化为全方位的立体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与听觉进行美术教学。因此,初中美术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来为美术课堂教学带来更多的可能,为学生带来更多新颖的内容,以此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目的。例如,在对《春天的畅想》这一课时的内容进行教学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教学效果,教师就可以采取多媒体课件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全过程。在上课伊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大量表现春天的图片、音乐和视频资料,以此来创设教学情境。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回忆春天的画面,并让学生相互分享和交流对春天的感受,以此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本课的重点知识,让学生了解不同表现春天的多种手法。最后,教师再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和创造力,将自己心目中的春天用画笔绘画出来。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同时对于学生感受美、体验美、评价美等能力的培养也能起到非常大的帮助。
(三)巧设悬念,提升学生美术学习兴趣
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因此,初中美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就可以巧妙地运用学生的好奇心理,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目的。在美术课堂中通过设置悬念的方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升学生参与美术学习的热情。这就要求初中美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巧妙地设置悬念,以此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对美术知识进行学习和探索,从而为美术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例如,在对“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这一课时的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伏尔加河纤夫》《钢水汗水》《在激流中前进》《粮食》等油画作品,并让学生对这些油画进行观察和思考,“这些作品都反映了怎样的主题?”学生立马回答出“劳动”,然后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去思考,“为什么历代艺术家都选择‘劳动’作为自己创造的主题呢?你是怎样看待‘劳动’的呢?”这时学生会纷纷发表自己对劳动的观点和意见,从而形成热烈的课堂氛围。接着,教师可以《钢水汗水》为例,向学生提问“艺术作品中的劳动与现实生活中的劳动有什么不同?”在这一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会对本课知识有着较高的探索欲望,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再为学生讲解艺术作品中的“劳动”,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美术教育作为新课程改革后的重要环节,不仅能实现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也能完善初中教育中的美育德育理念。因此,在初中美术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要加强对兴趣教学法的研究,并结合学生的学习特征和学习需求,灵活运用兴趣教学法,以此来优化初中美术课堂,提升学生美术学习能力,为学生今后的美术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尤红伟.浅谈兴趣教学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9(34):208.
[2]袁婷.兴趣教学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8(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