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暗示在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1/1/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0期   作者:相倩倩
[导读] 初中体育与健康的教学是为初中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一个最佳时期,是培养学生体育技能的黄金时期。
        相倩倩
        滨州渤海中学    256600
        摘要:初中体育与健康的教学是为初中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一个最佳时期,是培养学生体育技能的黄金时期。通过积极心理学原理对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课程进行教学干预,让初中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应该坚持让中学生加强体育锻炼,通过不同的方法锻炼中学生的体育技能,并且将体育精神、体育素养以及积极的心理暗示融合到体育教学当中,从而提高初中体育教学的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
关键词:积极心理暗示;初中;体育与健康
        如今,我国已经十分重视体育教育了,国家一直关注青少年的身体健康与发展。中学时期是学生掌握体育技能的一个黄金时期,良好的体育锻炼可以帮助中学生的身体的柔韧性以及协调性都有所提升。如今体育成绩也成为中考的考核标准,很多学生面对大负荷、高强度的训练感到疲惫,大量的训练导致学生对体育训练有了抵触情绪,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问题,借助体育心理学能够及时有效的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
一、引导学生的内心活动
        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都会有一定的内心活动,每天因为训练活动的情况,心情和心理活动也会随之伴随着一定的变化。比如,学生在进行八百米训练测试时,积极的心理活动就会帮助学生激发运动动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成绩;反观消极的情绪会使得学生对八百米有恐惧心理,阻碍学生成绩的提高,不利于平时的训练。因此,教师在进行体育锻炼时,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内心活动以及心理变化,满足学生训练时的心理要求,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积极的进行体育锻炼。当学生出现心里的动摇时,教师需要及时强化学生的动机,改变一些体育锻炼的方式,提高学生的体育成就动机,这样将会有利于学生转变自己的消极锻炼的态度,坚定自己体育锻炼的信念[1]。中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由于安全意识差,学生们在体育运动时会很容易受伤,使得学生害怕受伤渐渐对体育运动没有兴趣。教师需要给学生们仔细讲解一些运动不规范才会受伤,让学生认真遵守就不会出现受伤的情况。因为有些体育教师的传统教学方式比较死板、不知变通,只是单一的、机械的给学生讲解体育健康的一些理论知识,不能尽快实施让学生们进行实践,这样就会使得学生没有兴趣学习足球,所以,教师需要让学生实践基于学生自信心。


二、帮助学生转变消极情绪
        教师在掌握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的心理特点以及变化规律时,可以帮助学生将消极的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让学生们能够以乐观的情绪面对体育训练。教师可以经常和学生进行谈话,通过聊天的方式让学生们放松心情,缓解情绪。在中学生的日常进行体育锻炼时,教师一旦发现学生出现某种负面消极的情绪,教师就需要及时调整体育活动的训练方式以及手段,帮助学生转变心理活动,将消极情绪转变为积极情绪。
        例如,在跑八百米时,学生们经常会称之为“死亡八百米”,学生们会对训练内容有所恐惧,学生们就在心里有排斥八百米、抵触训练并且在跑步时不积极,认为自己的身体承担不了八百米的负荷,学生会自己这种消极的心理暗示。在这种消极的心理暗示下,学生就会精神状态不佳,运动疲劳导致消极的心理状态。教师就需要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八百米只是操场的两圈,女孩子们随随便便逛街走几家店就是八百米,帮助学生们放松心情,清除学生们对八百米的恐惧心理,并且帮助学生们建立自信心。让学生有信心能跑下来八百米,让学生们能够用积极的心理面对八百米。教师需要注意学生的情绪,尽量避免学生因为消极情绪而进行比赛;再次,就是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强调安全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提高学生对运动风险的认知;最后,小学体育教师应该保障好中学生的安全、做好训练以及比赛监督工作,针对学生的危险行为进行及时的纠正。
三、利用积极心理学因材施教
        体育教师需要全面的掌握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的心理活动,能够轻松的了解学生在面对体育活动时的心理变化,对每一位学生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完善面对体育活动时的心理健康。体育活动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学活动并不像其他科目一样知识传授知识,体育课的教学活动过程十分复杂,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必须要了解自己班级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特点[2]。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即使面对相同的体育活动也会出现不同的心理变化。所以,作为一名体育教师,不仅仅要掌握体育知识的专业技能,还需要了解掌握体育心理学相关的知识,并且能够将心理学运用到实际的课堂当中,才能更好的做到因材施教。
结束语:
        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可以有效的改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培养学生们对体育课的正确认识,调动学生们的锻炼身体的积极性,让他们享受体育锻炼带来的身心愉悦感。教师在提高体育课的学习效率的同时,还能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感,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增强学生的体质。坚持以学生为本,科学合理的营造出良好的强身健体的环境,帮助学生提升身体素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何泳江.人格心理学视域下初中体育教学的实践与反思[J].魅力中国,2020,(31):224-225.
[2]吴晨曦.基于锻炼心理学视角下初中生身体活动研究[J].魅力中国,2020,(23):93-9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