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班级管理中实行德育

发表时间:2021/1/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0期   作者:谢志霄
[导读] 德育是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德育的开展不仅在课堂教学中,在班级管理中扔然存在德育问题。
        谢志霄
        成都市实验小学明道分校   
        摘  要:德育是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德育的开展不仅在课堂教学中,在班级管理中扔然存在德育问题。对此,从德育的定义入手,充分探讨了挡墙中小学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问题的成因,进而提出了如何在班级管理中进行德育的手段和措施。
关键词:班级  班级管理  德育
        众所周知,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或政治思想教育,它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只有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才能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取得成功。
一、德育概述
        简单地说,德育就是指道德教育,有着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就是对所有的社会成员进行思想、政治等各个方面的影响与教育,包括社会德育、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等等。而狭义的德育,就是指学校德育,就是教育工作者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影响,让学生自己正确引导自己,养成一定的社会所需要的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对于其未来的长久发展有着明确的引导作用。因为思想作为行为的先决者,其正确与否决定了行为的正确与否。因此,在这个阶段加强对他们的德育,让他们正确了解自己在社会中承担的基本义务和责任,明确自己的行为底线和是非标准,这对于他们未来的健康成长有着很大的帮助。
二、目前中小学生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阶段中小学生德育工作出现了一些的问题,构成德育系统的三个因素——社会、学校、家庭,从而出现了诸多问题。
          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接二连三发生的暴力案件令人触目惊心,缺乏社会意识。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长辈的溺爱教育,使他们中的许多人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不顾他人,导致不少学生直接无视道德的存在:打架斗殴,语言粗鲁,为了个人利益情愿损害他人或集体的利益等等。再加上互联网的影响,一些学生无故旷课,,随时光临网吧,打网络游戏,导致他们厌学情绪严重。长此以往下去,越来越多的小学生缺乏思想与内涵,缺乏对未来的思考,才能有所得,才能不断充实自己的内涵。道德其实更多的是一种个人涵养的体现,内涵小的人,不可能有容纳一切的品德。
三、中小学生德育问题的成因
        问题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总体说,有家庭的、也有学校的;从个体说,有主观的,有客观的;有的问题还是一时难以避免的。
(一)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在学生教育中扮演着最重要的地位,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等形成的重要地方,同时也是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重要地方,但是现阶段的学校教育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导致部分学生的德育方面教育成果有所欠缺。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素质,没有好的教师哪有好的学生,虽然我国针对教师的培养和选用有严格的制度,但是肯定存在部分能力欠缺的老师,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的教育,特别是德育良莠不齐。
(二)家庭因素
        父母是子女在生活中一切言行举止的最好最早启蒙老师。但是由于家庭还承担着除了孩子德育外的其他家庭责任,家庭在孩子德育方面能力也是比较有限的;家长德育意识和自身素质上的片面,也导致了家庭德育的不足。父母是子女在生活中一切言行举止的最好最早启蒙老师。

有些家长虽然重视家庭教育,希望子女尽快成人成材,但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一旦孩子犯了错误或学习退步,不问原因就采取指责、训斥的教育方式,从而产生矛盾乃至激化,产生代沟。家长自身品行修养对孩子起着耳濡目染的作用,问题孩子的背后必然有问题的家长。
(三)中小学生自身生因素
        中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活跃的发展阶段,他们对一切新鲜事物的反应较之成人要敏感得多,他们对新生事物往往采取直接吸收并主动适应的态度,缺乏成人那种先用已有知识系统去审视,然后再逐步认识和承认的过程。另一方面,娇宠又使许多孩子的部分心理滞后发育。这样,面对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急于参与而又缺乏识别能力和自控能力的中小学生必然对其所感兴趣的事物兼收并蓄,从而受到消极反面因素的污染。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认为在旧的观念下不科学、不得法的教育思想已经严重制约了新世纪教育的发展。为此,我们要制定出对德育有针对性有效的措施,以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健康有序发展。
四、开展班级德育的主要手段及措施
        德育并不是管理,所以要明白德育的渗透方式,这里要从教师、学生、家庭、社会多角度以及班级德育文化建设来进行。
(一)建立起学校领导、教师、家长、社会安定的管理“网络”
        中小学生的班级管理仅仅靠班主任是远远不能完成的。必须建立一个由学校领导、任课教师、家长、社会组成的管理“网络”,发现学生的不良行为,都要出面教育,教师要经常与家长沟通交流,让学校和家庭共同教育管理学生。让家长了解孩子的行为表现,这样有助于班级管理。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树立教育子女“要成人,先做人”的正确思想。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位老师,家长的言行思想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的功能。禁止家长的不良行为和思想传播给子女,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设置障碍。让黄、赌、毒远离家庭。家长应当平等对人,规范自己的行为,净化家庭环境,让孩子耳濡目染,一开始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二)提高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育的根本在于教师,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对于搞好中小学德育工作十分重要。要加强师德师风学习活动,提高自身修养。每位教师都要以身作则,做好学生的表率,这样才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此外,要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教育事业有饱满的热情,对学生充满爱心,无论学生表现得好坏,教师都要用一颗爱心去公平、公正对待教室里的每一个学生,把自己的学生教育成人、培养成材,我们才需要加强学生德育。
(三)培养学生的班级“自我管理”
        “教”是为了“不教”,“管”是为了“不管”,我们的每一个学生不可能当一辈子学生,永远都在教师的管理之下生活成长。为了达到“不管”的目的,班级管理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班级以班委、组长为班级自我管理体系,班主任对他们要经常召开会议,明确他们的任务,教给他们管理方法,这些管理人员要民主选举,同学尊重、信任,这样才能开展工作,对他们的工作好坏可让班上的同学评议,培养民主意识。只要定期对班干部的工作能力进行培训指导,给他们讲解各部分的工作要点,组织他们学会指定计划及具体措施,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检查落实情况,总结得失,并加以纠正。同时必须严厉批评班干部在班级中的不良行为,鼓励他们以身作则并带动其他同学,促进整个班级树立良好班风。
        总之,在班级管理中,加强学生的德育,对中小学生有着很大的作用,能够促进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够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对班级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采取措施促进学生的德育,促进班级更好的管理。
参考文献:
1、归明月:《小学低年级班级管理中的德育教育探索》,《赤子(中旬)》,2013年 第8期。
2、付代发:《论班级管理中的德育》,《科教导刊》,2009年第14期。
3、李桂英:《班级管理中的德育尝试》,《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年第3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