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及对策探析

发表时间:2021/1/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0期   作者:包红英
[导读]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我国高中阶段的德育教育因与改革强调的素质教育挂钩,进而展开了促进学生身心协同发展的学科融合探索。在多项“课融德育”策略实行过后,高中师生一致认为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契合度相对较高,且有“相互提携”的互利教学效果。
        包红英
        江苏省天一中学  江苏省无锡市  214101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我国高中阶段的德育教育因与改革强调的素质教育挂钩,进而展开了促进学生身心协同发展的学科融合探索。在多项“课融德育”策略实行过后,高中师生一致认为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契合度相对较高,且有“相互提携”的互利教学效果。本文首先简单分析了高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其次针对此类教育融合,列举了几项实行策略,从而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必要性;对策

        引言:德育教育是高中阶段相对重要的思想教育,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发展储备人才。而心理健康教育则帮助学生疏导内心困惑,化解心理矛盾,使学生保持良好心态,正常受教。二者一引一疏,在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引导上促成了“和谐共处”的局面。教育改革提倡的素质教育使高中教师逐渐意识到二者融合的教育优势。因此,本文对高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及对策进行探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首先,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符合德育教育现状。高中生处于一个相对敏感的年龄,青春的懵懂伴随着日益加剧的学习负担,每个人或多或少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德育教育属于正向引导,但其教育内容偏程式化,尽管“字字珠玑”,但很难让学生产生共鸣。而心理健康教育则与之相反,更多贴近于学生的生活,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仅会对号入座,感受到了教材及教师的共情感受,但缺乏正向、积极的引导。实行两项教育的融合,可实现思想及心理的教育引导互补。学生可在德育教育中畅所欲言,亦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受到认可与激励。在初步尝试过此类融合教育的优势后,学生会深受感染,进而热爱上此类融合教学模式[1]。
        其次,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如上文所言,学生在过往接受的德育及心理健康教育均存有一定片面性,部分知识梳理能力较强的学生,或在课后通过联合整理,实现了自身较高思想品德及心理素质的全面具备。此类学生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将会凭借自身强大的精神力量披荆斩棘,登上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峰。在高中阶段,如由校方主动实行德育、心理相融合的教育模式,整合知识的条理便会更为明晰。在教师的提携下,学生可在不知不觉中实现精神力量的培养,在后期将整合知识“拆分”时,也能轻而易举地找到相关联的互补知识,实现此类知识更高层面的理解与应用。
二、高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实行策略
(一)提升教师素养
        在融合教学中,教师依旧是教育实行的主体。因此,高中学校应从班主任、任课老师两个层面提升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行效果。
        首先,是班主任。班主任老师在日常的班级管理过程中,便要随时监控班级学生心理健康及思想发展情况。部分学生也将班主任作为自身品德思想发展的模范,对其为人处世的风格予以关注与模仿。因此,高中学校应优先提升班主任行为素养水平,保证其中在日常教学及教务处理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此类素质提升不仅指教育素养、职业素养、思想道德素养,还有与学生交流的正确语气、心态,及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行事效率。如学生在课后主动联系到班主任沟通心理问题或探讨德育教育难点,班主任应首先跳出自身的思维圈,转换至学生的审事视角,应用自身丰富的社会及教学经历为学生答疑解惑。同时,班主任可应用职务之便,带领学生展开融合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更多与德育、心理发展相关的闪光点,进而关注自身此类知识的积累,及与之相关个人能力的提升[2]。
        其次,是任课老师。传统教学中,学科教师往往引用现实事例或名人轶事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但此类讲解模式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不大,甚至会让学生产生一定“距离感”,出现“此类思想并不是我们普通学生能主观产生的”的理解状态。由此,学科教师亦要提升自身素质,在教学初期应优先询问学生的思想境况与心理问题,从生活入手,从小事讲起,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引导学科学习兴趣,进而逐步提升学生思想道德及心理健康水平。
(二)建立校园文化
        德育及心理教育区别于普通学科,其渗透于生活,更应用于生活。因此,高中学校应在课外环境中逐步建立校园文化,完善学科相关校内机构及设施的设立,保证学生在校内随时随地感受到学校对其身心健康发展的关怀。
        首先,学校可展开校内实践活动。从校内的军训、文化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名人课堂,到校外的社会实践、远足拉练,每一项活动都可有效渗透学校的校园文化思想。如在远足拉练活动中,教师可在拉练活动中添加德育及心理健康教育主题——“长征二万五千里”。在活动中,每位学生都将从两个纸箱中抽到一个身份签及一个年龄签。在后期的长途跋涉中,学生需遵循当前身份与年龄行事。如一名女同学抽到了“班长”、“29岁”,其不仅要完成整项拉练,还要尽可能带领全部队员到达终点。一名男同学抽到了“新兵”、“13岁”,便要在行进的过程中尊老爱幼,帮助“年老”的队员提行李,扶送部分队员到达终点。部分学生或抽到了年龄较大的纸签,但并不代表其一定要接受他人的帮助或可以半途放弃拉练。最终教师会在终点等待所有学生到位,对优先到达并履行纸条身份任务的学生予以表扬[3]。
(三)联合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学生的德育发展与心理成长的起点,高中学校应联合学生家长进行家校联合的“复合”双向教育。此类教学模式可促成学生全过程发展的有效监控,教师亦可在当前发展阶段了解学生过往个人思想能力发展的起源。班主任及学科教师可联合家长建立德育、心理健康教育交流群,相互反馈学生校内外发展境况。教师如发现存在部分不便于师生交流的心理、思想问题,如恋爱问题及生理发育问题,教师可联系家长进行家中沟通。
结论:总的来说,心理健康教育及德育教育对高中生的个人发展均至关重要,高中学校应优先了解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必要性,进而通过提升教师素养、建立校园文化、联合家庭教育等策略,逐步推进学生思想道德及心理健康水平的稳步提升,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杰出预备人才。
参考文献:
[1]董川.高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研究[J].家长,2020(23):36-37.
[2]张利平.高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J].高考,2020(13):132.
[3]孙景深.高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路径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5(08):22-23.
作者简介:?包红英,女,汉族,籍贯:江苏宜兴?生于:1982-10,工作单位:江苏省天一中学,单位省市:江苏省无锡市,单位邮编:214101,职称:中学一级,本科学历,研究方向:高中心理健康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